阿里发力自动驾驶,电商三巨头战火燃起
阿里低调的自动驾驶之路
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于2017年10月11日,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开展基础科学和创新性技术研究。达摩院共开设了14个实验室,自动驾驶实验室便是其一。
2018年,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布局自动驾驶业务。但早在2015年,该公司就已经开始进行布局。事实上,不管是依托淘宝的菜鸟物流,还是与美团直接竞争的饿了么外卖平台,都面临着配送成本高的问题,而自动驾驶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基于此,阿里巴巴在布局自动驾驶业务上,自然选择以物流场景为切入点。同时,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也曾表示,阿里自动驾驶的定位就是打造智慧物流运输平台,并确立了末端无人配送和公开道路两种业务形态双线并进的策略。
在技术实现路径上,阿里跨过L0-L3级别自动驾驶,直接进行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同时,其并不只是想要实现L4级别的单车智能,更重要的,则是试图以车路协同+单车智能的方式,来解决自动驾驶现有方案的研发困境和成本高等问题。
围绕物流场景,以L4级自动驾驶为切入点,通过车路协同和单车智能协调发展,阿里正在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版图。
据了解,2018年4月份,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布局自动驾驶技术,并由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率领团队进行研究工作。当时已经有车辆进行常态化路测,并具备了开放路段测试的能力,其路测车辆改装自林肯MKZ.
不过,外界对于阿里自动驾驶的布局,却不甚明了。其实,就像前文所说,阿里通过车路协同和单车智能的方式,来助力自动驾驶的实现,相对地,在布局方面,也是围绕这两点向前推进。
单车智能方面,此前王刚在直播课中详细的阐述了阿里的自动驾驶技术图,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算法、硬件和系统架构。
其中,王刚认为,目前制约自动驾驶发展的最大瓶颈依然是算法不够优秀。因此,阿里在自动驾驶算法研发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并提出了“小前台、大众台”的概念。
据悉,“小前台”是指感知、定位、决策、控制等自动驾驶算法模块;“大中台”则是指阿里团队自主打造的AutoDrive平台,其由自动调参模块、网络结构搜索模块、主动学习模块、框架和基础集群平台组成,可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迭代的速度。
硬件层面上,阿里不仅投资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还自主研发可提高自动驾驶车载摄像头“夜视”能力的ISP,甚至还进行了嵌入式计算平台软件端的开放,包括基于FPGA的软硬件协同设计以及嵌入式软件设计。
系统架构方面,阿里为车辆设计了安全小脑系统,一套远程驾驶系统,以及高度集成的EE架构。安全小脑关注的是被动安全,而远程驾驶则可以通过5G等技术对危险情况下的车辆进行远程操控。
除技术研发外,阿里在云服务、地图、定位、芯片等方面的布局,也为自身自动驾驶的布局提供非常大的助力,尤其是阿里云。
今年2月份,阿里巴巴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阿里云板块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2%,达107.221亿元,阿里云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家、国内首家单季度营收百万亿级的云服务商。阿里云所取的的成绩,也侧面证明了它的强大之处。
因此,在自动驾驶领域,阿里也搭建出了自己的自动驾驶云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平台、自动驾驶仿真平台以及算法模型训练平台,依托这些平台,阿里已经打通了数据收集、数据标注、仿真、模型训练、评价等一整套系统。
另外,在高精度地图和精准位置服务上,阿里有高德地图和千寻位置做支撑。业内普遍认为,要想实现L4级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高精地图至关重要。而千寻位置则能够提供高达动态厘米级和静态毫米级的定位能力,该技术也是自动驾驶的基础技术能力。
而在算力算法等前沿技术上,阿里不仅有达摩院,还有专注于研发芯片的平头哥,这两大平台为阿里聚集了一大批高端人才,这势必也将为自动驾驶添砖加瓦。
阿里达摩院推自动驾驶高精定位系统
2020年6月4日,阿里达摩院表示自研高精定位系统完成最新一次迭代,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紧耦合算法,实现了不依赖GPS信号的厘米级定位。该系统已部署于达摩院无人物流车队,通过软硬件一体化设计,成本较业界平均降90%。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仅能提供米级精度的绝对定位,如果要将精度提升到厘米级,业界通用的解决方案是借助RTK(Real - time kinematic,即实时动态差分技术)。RTK通过地基增强信号提升GPS精度,通常需要搭配高精惯导使用,成本高昂,而且无法克服卫星信号因有障碍物遮挡,导致信号不稳或丢失的问题。
达摩院采用紧耦合算法,采用GPS、惯导、轮速、相机、激光雷达等多模态传感器的融合,通过低精度的传感器实现了厘米级定位,在没有GPS信号的隧道、地库等场所,定位系统也能正常运行。达摩院将这套算法作了软硬一体化实现,研发出适配该算法的高精定位硬件。
主流的多源融合定位技术分为松耦合和紧耦合两类,前者对传感器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行融合。后者先对传感器原始数据作融合,再进行集中式计算,效果更好,难度也更高。
阿里发力无人配送,电商三巨头战火燃起
除了昨天推出的高精度定位系统,阿里达摩院近期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动作频繁。
4月8日,达摩院宣布将推出搭载独家3D降噪和图像增强算法的ISP图像处理器。路测结果显示,该处理器在夜间和高速运动等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下,图像识别准确率比业界主流产品可提升10%以上。随后,4月22日,达摩院发布了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混合式仿真测试平台”。模拟一次极端场景仅30秒,系统每日虚拟测试里程可超过800万公里。
这些技术的公布似乎正在放出信号:菜鸟无人物流车已经做好了量产准备。
如果说,AI实验室是阿里自动驾驶后卫,那菜鸟ET物流实验室就是其前锋。
据了解,菜鸟ET实验室是由菜鸟网络在2015年年底组建,其在2016年9月1日发布新一代无人送货机器人小G作为末端配送工具。
次年9月,其发布了升级版小G二代以供园区内的末端配送服务。而后,在2018年4月,菜鸟首次在杭州公开路侧小G plus版,但仍然主要用于社区和校内的配送运输服务。
在发布小G plus版之后,同年云栖大会上,菜鸟ET实验室又发布了第四代物流无人车:N型和M型,两款无人车都面向新零售场景。
其中,M型产品最高时速25公里,续航里程为50公里,可在园区内行驶,未来可在非机动车道行驶。而N型产品前后共使用了三个激光雷达,未来其也将会被推广到机动车道中。
去年4月份,菜鸟ET物流实验室对无人车进行了实况路测,算法团队负责人陈俊波表示:“菜鸟无人车已经经历了三年的研发过程,量产商用在即,年内将全面投入末端配送。” 去年2月,菜鸟发布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国内首个无人车未来园区,通过基于物联网的车联网系统云端调度无人车,让它们自动完成园区内多个仓库、分拨中心之间的包裹运输、物资调拨。
在无人车使用的技术方面,据此前报道,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传感器、计算单元以及执行机构。其中,菜鸟使用的传感器组合有激光雷达、单目摄像头、双目摄像头、GPS、IMU等,激光雷达使用的是阿里投资公司速腾聚创的产品,定位上,则使用了千寻位置。而计算单元也主要是高精度地图、定位以及识别模块。
基于此,不难看出,阿里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研发以及相关布局,基本上已经落实到了其产品上。与此同时,前文有所言,阿里在业务模式上主要采用末端无人配送和公开道路两种业务形态双线并进的策略,其在末端配送上已经完成基础布局,且产品即将迎来落地应用。
事实上,当前业界对于末端配送的争夺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不管是美团,还是京东,抑或是阿里,都希望能够率先抢占末端配送市场。
目前,京东无人物流车已在疫情期间投入运营,美团无人物流车也在北京市顺义区进行试点运营,在阿里菜鸟无人车正式量产运营后,电商三巨头或将在无人物流配送领域燃起新战火。
虽然现在美团与京东已率先应用无人配送车,但阿里是我国第一大电商平台,菜鸟拥有先天的物流场景优势。同时,阿里在高精地图、定位、芯片、云服务等领域的布局,也将会成为其自动驾驶的核心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于美团和京东,阿里通过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的协调发展,或许会使其后来居上,率先落地应用L4级自动驾驶。
本文综合自未来汽车日报、36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