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扰航事件再现!双管齐下方能守卫天空
近些年来,随着各项核心技术的进步与成熟,全球无人机产业发展迅速,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覆盖了休闲娱乐、消防救援、农林植保、海洋监测、地理测绘、运输配送等多个场景,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增长态势,且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在今年的特殊疫情形势下,“无接触”成为重要红线,因而推动无人机掀起了新一轮的应用热潮。凭借使用灵活、携带便利、功能多元等优势,无人机在宣传劝阻、远程测温、消毒清洁、物资运输、动态监测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良好表现,进一步助推了无人机产业的加速发展。
虽然无人机的普及,为诸多行业带来了机遇,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与乐趣,但是必须指出,如果无人机被无序、非法使用,也会对航空安全、公共安全等造成不容忽视的巨大隐患,近年来全球各国就发生了很多起无人机扰航等事件。
近日,我国海南省就查处了一起无人机非法侵入禁飞区事件。据悉,海南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发现,博鳌机场上空有不明飞行物抵近机场禁飞区,研判为非合作目标,遂与公安部门合作,展开对相关无人机飞手的现场抓捕工作。
在警方成功查获嫌疑人后,据其交代,之所以能够操作无人机侵入禁飞区,是事先恶意破解了无人机禁飞区和限高程。并且,该嫌疑人多次侵入博鳌机场上空,严重威胁博鳌机场航行安全,但目的却是为了以商业视频拍摄营利。
而在较早前的4月底,苏南地区的硕放机场也发现并成功处置一起无人机黑飞扰航事件。在处置期间,相关单位迅速传递防控系统报警信息,锁定飞手并捕获无人机,及时消除了机场运行安全隐患,维护了航空安全秩序。
在国外,2018年英国萨里郡高空险些因为无人机扰航发生空难事故;同年,伦敦盖特威克机场也因无人机导致航班延误。此外,美国、德国、法国等欧美主要国家均受困于无人机黑飞导致的扰航、偷运违禁物品等问题,被迫不断采取措施应对此类行为。
对于无人机扰航,直接的方式是利用反无人机技术进行压制和处置。目前,利用光电对抗技术、控制信息干扰技术和数据链干扰技术,以及光学、声学和电子技术等进行伪装欺骗,都是反无人机当中的主流手法,防范、处置效果不一。当然,防治无人机不能单靠技术,加快法律完善也很重要。
无人机扰航等事件的产生,根本原因还是行业标准与应用监管的不足。因此,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动无人机生产、应用和监管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例如,欧盟发布了无人机通用准则,规定自2020年6月开始,无人机操作者必须在其主要居住地或工作地进行注册登记,还要求无人机操作须充分注意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另外,准则明确提出,要设置禁飞区或限飞区。
同时,我国陆续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等多部无人机法规。在上述发生无人机侵入机场禁飞区事件中的海南省,也印发了《海南省民用无人机管理办法(暂行)》。
德国无人机航空协会预测,到2025年,欧洲将有超过40万架商用无人机。而在我国,无人机的保有量也将持续上升。因此,持续完善无人机管理各项法律规范,不断发展反无人机技术,“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维护有序、安全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