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传感器技术在国内新机场航站楼建设中的应用
2019年6月30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完成竣工验收,为今年9月底正式通航打下坚实基础。据悉,该机场建设工程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将是未来世界最大空港。据了解,在新机场建设施工的诸多领域,都有着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资料图
GPS和GNSS传感器定位监测技术
据了解,为解决新机场航站楼建设中的世界级技术难题,机建项目部建立了测量控制、试验管理、现场质量、技术方案等体系,以BIM系统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为手段,一一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克。
在基坑建设时,项目部采用GPS传感器定位系统,很好地完成了测量工作。但是在结构施工阶段,因为现场不能通视,项目部决定采用GNSS传感器定位测量系统代替GPS系统。GNSS系统在场外设立基站,然后在要测量的流水段内设小基站,就可迅速将所要的数据测量出来。
工作人员在大兴机场行李分拣大厅进行现场勘察。资料图
无线温度传感器为混凝土测温
此外,在肥槽回填中,技术人员将凿出的护坡桩破碎,加入矿渣、粉煤灰和水泥搅拌,制成再生混凝土,代替常规所用的二八灰土,回填肥槽12万立方米,既保证了施工质量与进度,又降低了施工成本。
深区底板混凝土超厚超大,如果采用常规测温手段,耗时耗力,又无法实时掌握混凝土内外温差变化。于是,项目部采用无线测温系统,在混凝土中埋设温度传感器,以实时了解不同时期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2018年初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工地塔吊林立。资料图
多种传感器用于群塔作业防碰撞预警中
在新机场施工现场,曾出现过27台塔吊以半径70米依次设立的情景。为防止塔吊工作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项目组采用了多种工程监测传感器,组建了群塔作业时的塔吊防碰撞系统。其中,塔吊上安装的变幅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吊重传感器和截断控制传感器,对群塔碰撞进行了有效预警。
延伸阅读:上海浦东机场新跑道埋设了300多个传感器
上海浦东机场第四跑道,是我国首条智能跑道,也是一条装满传感器的跑道。跑道、联络道上的300多个传感器,共计13种传感器,使得每一次航班起降,甚至微小的温度、湿度变化,跑到都能敏锐地察觉到。
浦东机场第四跑道,资料图
这300多个传感器,分布在跑道、联络道的各个断面和不同深度,最深达地下50米处,铺设的光缆总长达2万米。这些传感器,如同一个个神经元,构成了一套智能感知体系。该体系可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应变、位移、荷载等五大类参数,并融合道面摩阻系数、弯沉、平整度等无损检测数据,及飞机起降轮迹偏移数据等,共同构成飞行区设施状态主动全息感知平台,为飞行区场道设施安全评价、预测、预警、保障以及系统集成提供支撑。
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最后都会传送到计算机,一旦某个连续监测的数据发生突变,系统就会发出预警。管理人员可通过专项检测,提前发现问题并采取维护措施,避免跑道出现更大损坏而影响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