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屠呦呦、李兰娟曾获该奖
2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2023年第七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获奖人选,全球共4人获奖。经中国科协提名,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首任校长施一公获得2023年度奖项。
施一公因在解析酵母剪接体和人源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以及阐明RNA剪接的工作机理方面作出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奖,该项研究为合理设计相关遗传疾病的疗法开辟了道路。
此次获奖的其他3位科学家分别来自埃及、立陶宛与乌兹别克斯坦分别因食物安全、棉花品种改良和疫苗研发方面的贡献获奖。据介绍,评审团根据奖项章程评估了4人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所作的贡献后选出了他们。每人将获得87500美元奖金,颁奖仪式将于3月10日在赤道几内亚的基布罗霍(Djibloho)举行。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李兰娟分别于2019、2022年获得该奖项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因在寄生虫病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而获奖。她和团队成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抗疟疾治疗方法——青蒿素,并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治疗了成千上万的疟疾病人。自本世纪初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综合疗法作为疟疾的一线疗法。
2022年,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断与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因在传染病(包括新冠肺炎、流感和重症病毒性肝炎)方面的创新方法而获奖。她发展了微生态学理论,强调微生物组的意义。此外,还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人工肝脏,改善了严重肝病和肝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回顾Science:施一公团队在剪接体结构解析方面再获重大突破!
此次重大突破,使施一公研究组在继2015年首次解析世界上第一个剪接体结构、2017年解析第一个人源剪接体结构之后,再次成为世界上首个解析了次要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团队。
大约1%的人类基因组包含所谓的U12型内含子,这些内含子由次要剪接体剪接而成。与主要剪接体相比,次要剪接体的组成,组装,功能状态,激活,调节和结构是令人费解的。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迄今整体研究知之甚少的次要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展示了在剪接反应中的一个关键构象——激活态次要剪接体(activated minor spliceosome,定义为“次要Bact复合物”),整体分辨率高达2.9埃。该结构第一次展示了人源次要剪接体的组成、以及对稀有内含子(U12依赖型内含子)的识别机理,首次揭示了次要剪接体的催化中心以及活性位点,并且通过结构解析鉴定了次要剪接体的全新蛋白组分、揭示了它们对次要剪接体及罕见内含子剪接的重要作用等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