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端口输入输出阻抗
品慧电子讯利用在 ATMEGA8 DIP-28面包板实验[3] 中可以下载程序的实验方式,对于ATmega8单片机搭建在面包板上的测试芯片。通过实验来测量对应的IO端口在作为输出端时相对于GND,VCC的电阻阻抗。
? 01背景
在电子小帮手电路中电源开关电路分析[1] 中介绍测量模块电路实验原理的时候,对于ATmega系列的 单片机的输出端口进行了内部描述[2] 。特别是对于端口做为IO输出口的时候,它可以等效为通过电阻19Ω和22Ω分别上拉到VCC,或者下拉的GND。
▲ ATMEGA单片机IO口等效电路
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对于ATmega单片机,这个IO口的内阻究竟有多大呢?
通过实验来确定单片机输出IO口的实际电阻阻值,这为将来使用单片机进行测量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利用在 ATMEGA8 DIP-28面包板实验[3] 中可以下载程序的实验方式,对于ATmega8单片机搭建在面包板上的测试芯片。通过实验来测量对应的IO端口在作为输出端时相对于GND,VCC的电阻阻抗。
? 02测量方案
1.测量端口电阻
测量电阻阻抗的方式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进行:
通过V-A方法检测,也就是通过测量IO口输入、输出电流一项相对应的IO口电压的变化,来获得端口的等效串联点租。
使用万用表直接测量;
使用手持LCR表来测。
2.测量过程
通过软件编程,使得单片机的PB4,PB3,PB2,PB1分别处于输出高电平,和输出低电平的情况,然后按照上面三种方法来测量对于端口的内部等效阻抗。
▲ ATMEGA8 DIP-28封装
? 03测量数据
1.使用V-A方法测量IO内阻
(1) IO低电平内阻
▲ 测量电路图示意图
使用在 低价电阻箱-阻值测试[4] 中的9999Ω电阻箱,分别改变IO端口的输出负载,记录不同电阻下输出端口的电压,进而可以进行获得内部电阻。
Current(mA)3.0689001.9005001.3760001.0787000.8895000.7549000.6557000.5795000.519100
Voltage(V)0.0866510.0554850.0419590.0344350.0292790.0259460.0235260.0211610.019959
▲ 端口电流与电压
通过线性拟合,可以建立输入电流(i,单位mA)与端口电压之间的线性关系。
(2) IO高电平内阻
测量不同输出电流下输出电压的变化。
Current(mA)3.0660001.8977001.3739001.0770000.8880000.7535000.6545000.5784000.518200
Voltage(V)0.0779720.0504100.0380250.0310650.0266570.0234900.0211600.0194150.018024
▲ 端口电压与电流
通过实际测量,可以看到ATmega的IO口在输出状态下,内阻分别是26.15Ω(低电平)以及23.56Ω(高电平)。
2.使用万用表测量IO内阻
使用DM3068数字万用表,直接测量ATmega的输出低电平的IO对GND之间的电阻:R Low=26.8Ω
测量ATmega8输出高电平的IO对VCC(+5V)之间的直流电阻:R High=17.64Ω
注意:由于存在输出静态电压,不能够测量输出高电平的IO对GND之间的电阻,或者输出低电平IO对VCC之间的电阻。
3.使用LCR表测量IO内阻
为了避免单片机端口的静态电压对于LCR表的测量影响,使用100uF的电解电容进行隔直之后,然后在使用Smart Tweezers进行测量相应端口的内阻。
▲ 使用隔直电容之后测量端口的内阻
? ※ 结论
单片机的IO如果作为输出端口,它可以等效一个内部穿有内阻的电压源。由于它内部是通过MOS管完成IO端口与VCC,GND的相连,所以内阻实际上是这些MOS管导通内阻。
通过对ATmega8单片机端口的内阻测量,可以看到这些内阻的大小在20欧姆到30欧姆之间。这与它的数据手册上相关的数值基本上是在同一数量级之内。
上文中使用了三种方法测量单片机IO口的内阻,它们的取值基本相似。因此上,在未来实际上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测量方式。
参考资料
[1]电子小帮手电路中电源开关电路分析: https://zhuoqing.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09242259
[2]单片机的输出端口进行了内部描述: https://zhuoqing.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09238622
[3]ATMEGA8 DIP-28面包板实验: https://zhuoqing.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09245968
[4]低价电阻箱-阻值测试: https://zhuoqing.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07112157
(来源:与非网,作者:卓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
推荐阅读:
IGBT栅极驱动设计,关键元件该怎么选?
边缘传感器分析的创新
面向移动机器人的无线充电技术实现工业4.0
利用物联网充分发挥智能电网优势
助推电动汽车发展的新动力:Soitec 的 Smart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