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气体放电管相比,差距在哪儿?
国内的气体放电管的价格低、供货周期短、服务态度好,但是为什么广大研发工程师不愿意使用呢?国外品牌至今在国内仍占据大片江山!国内外气体放电管技术的差距在哪儿呢?且看下文。
本文源自论坛中:国内气体放电管的技术差距在哪里?观点立场纯属网友观点,如果你有其他更深刻的认识,均可在论坛中与之探讨。谢谢!
差距之一——发展周期与更新改进
国内的气体放电管(GDT)或者其他芯片类产品,跟国外有很大差距,原因很多,大概为发展周期与更新改进。国外的产品拥有大量出货的客户众多,这样产品一旦出问题,气体放电管立刻就会跟着一起前进,国内的气体管本来拥有的客户不多,当然面临问题的机会就很少,改进的速度也就慢。华为的海思CPU前进很大,虽然是国产,相信很快就超越其他厂商,因为他量大,更新速度快,实践力度大。
差距之二——气体配比、空间压力和电子粉的选用
要从GDT的工作原理开始讲,这其中就涉及到GDT最关键的3个环节,气体配比、空间压力和电子粉的选用,说白了,如果你掌握了这3个技术,你就可以直接开厂做了,而中国的企业,就弱在这3个方面。
从这3个因素可以引发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大家关心的电压响应速度,换言之,就是残压。(专业术语叫静态响应和动态响应,跟电压的上升速率有关系) 其次就是一致性/稳定性,国外品牌很少会将电压误差放宽至30%,而国内品牌清一色的30%,至于漏气之类的,属于可靠性的范畴,不属于技术壁垒,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做的好。
话说回来,是不是这些参数低于国外品牌,就不能使用呢? 答案肯定是NO,弄清楚客户的要求,弄明白客户系统的承受能力,即使是用过国内GDT,完全可以做出性价比优于国外对手的方案,这非常考验FAE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在这一块,中国的企业要比国外的,(包括台湾的某大牌)做的好很多。
差距之三——生产工艺
说实话,国内与国外GDT的差距,有两个。一是电极上面的电子粉,epcos一般采用的都是德国的粉,而且在工艺上面要求非常高,一致性好。国内的厂家为了便宜都是使用国内粉,有个别厂家使用了国外的粉,成本就居高不下,量没起来的情况下,成本更高,供应商的供货也不好;二是生产工艺,epcos在国内孝感和马来的厂都是大规模使用自动化作业,一致性好,国内的产品生产还是使用人工作业。这样的差异就出来。其实国内国外的GDT,基本上在前级使用的时候都问题不大,只要不漏气(现在很多国内厂商也在增加工序以解决这个问题),RD在设计的时候把二级保护的余量设计足一点,没问题!毕竟电路保护不是单单靠一个放电管就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国外企业在搞参数竞争/技术壁垒,而国内的则更注重应用和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