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批装机容量超规划目标,光伏大跃进现行业隐疾
机遇与挑战:
- 光伏大跃进现行业隐疾
- 国内的光伏发电项目最多仅是微利,毛利率在6%~8%
- 第二轮特许权光伏电站的招标价只有0.7~0.9元/度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太阳能分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昨日向《第一财经日报》证实,今年截至目前已上报国家能源局备案待批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达约3.6GW,而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每年上马完成2GW属正常发展速度,业界担心大跃进的场面或将再现。地方保护主义、民资边缘化以及并网难等问题也随之凸显。
新一轮大跃进?
孟宪淦告诉本报,由于进行光伏电站建设的企业需要领取国家相关补贴,因此需要向国家相关部门上报。只有审批通过才能获得并网资格、享受上网电价。但即使国家主管部门未必会将上报的3.6GW全部审批通过,但国内光伏市场已经启动,并将迅速发展是不争事实。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光伏电价新政,规定今年7月1日前核准,并将于12月31日前建成投产的光伏发电项目标杆电价定为1.15元/度;而在7月1日后核准,或此前核准但未能在年底建成的项目核定为1元/度。这一政策的实施掀起全国光伏发电站的抢建风潮。
业界担心,光伏发电行业新一轮大跃进或已在酝酿之中,一部分问题也随之滋生。
地方保护主义滋生
青海省在7月底曾宣布:凡今年9月30日前在该省建成的光伏电站,都可享受1.15元/度的上网电价,且不对光伏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做出限制。
但与此同时,根据青海省相关规定,在该省建设的光伏电站所用组件必须向在该省注册的组件厂商采购,因此被业界指责为地方保护主义。
一家大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的销售总监告诉本报,包括青海省在内的几个西部省份都有规定,要求当地建设的光伏电站必须使用500公里之内厂商的组件。
但孟宪淦向本报指出,由于青海省是在国家发改委公布光伏发电项目标杆电价之前提出1.15元/度电价标准的,因此当时的电价补贴是由该省财政承担。“谁出钱听谁的”,该省就此提出优先采购要求也属正常,且各省份发展本地光伏产业的政策也均与此类似。
但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冀康平则对本报表示,由于在青海等地建光伏电站的央企均有自己的光伏组件渠道,因此它们大多向利益相关企业采购组件,本地厂商的组件反而卖不出去。
上游组件商被割肉?
与此同时,民资、外资企业也在央企主导的大跃进中被逐渐边缘化。
“现在日子相当难过,几乎没什么订单。”上述销售总监告诉本报。据他介绍,由于欧洲市场疲软,国内市场价格被压低,因此目前浙江的中小组件商已经倒掉200家左右,而类似的行业洗牌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上演过一次,当时的500家企业几乎死了一半。
该人士表示,国家实施的光伏电价新政,只是补贴了作为电站运营商的央企,上游组件商并未获利,反被压价“割肉”。该人士也感叹:“现在出差少多了,因为几乎没有项目跑。”而且,目前包括中节能、中广核等央企都已开始自产组件,民资与外资的订单可能会更少。
但孟宪淦表示,目前国内的光伏发电项目最多仅是微利,毛利率在6%~8%,有些甚至不赚钱;政府让央企挑起振兴产业、开拓市场的责任。例如第二轮特许权光伏电站的招标价只有0.7~0.9元/度,中标者实际是亏损的。
并网难问题逐渐凸显
孟宪淦还指出,尽管光伏电站审批通过后,尚有24个月的建设周期,但如今年上报的近3.6GW全部批准,则速度过快,将面临并网等一系列问题。
西部一家太阳能公司负责人向本报透露,与央企合作时对方从不透露光伏电站的实际发电量,因为一些电站建成后无法并网,或因技术故障无法发电,这样的问题十分普遍。
该负责人举例称,某大型电力央企在甘肃等省份的光伏电站由于存在技术问题,只能发出1/3的电量,且这种问题在西部光伏基地并不少见。
上述企业销售总监也表示,由于光伏发电与风电同样不稳定,且夜间完全没有出力,因此要求电网更加坚强。另外,兆瓦以上的光伏发电机组输电线路需要变成高压后传输,也存在技术难度。 关键字:光伏 光伏电站 发电 风电  本文链接:http://www.cntronics.com/public/art/artinfo/id/800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