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传送网技术
中心议题:
- 移动基站回传传送网现状
- 3G和全业务对光传送网的新挑战
- 3G时代LTE的技术优势
移动基站回传传送网现状
原先在电信网中的传送网分层结构有骨干传送网、本地传送网和接入网三个层面,后来将城域网这个概念也引入到传送网领域内,就将本地网和接入网部分都称为城域传送网。
以前的传送网采用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技术,主要是用于无线接入网络(RAN)的基站承载,并兼顾解决专线、TDM电路等业务的传送需求。
图1中国移动2G基站回传所使用的SDH/MSTP技术方案
过去,中国移动为了满足GSM基站接入的高质量传送需求,建立了较完善的城域传送网络。城域传送网在逻辑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如图1所示。主干节点由交换局、关口局、长途局、数据中心节点组成,形成核心层;一般采用城域WDM或10G/2.5G的SDH设备组建环网(个别地区采用网状网)。汇聚节点由重要局站、数据汇聚点组成,形成汇聚层;以2.5G的SDH/MSTP设备为主,辅以少量的622M/155M的SDH/MSTP设备,组建环网(采用复用段保护方式)。接入节点由基站、社区宽带网业务及其它业务接入点组成,形成接入层;主要采用622M/155M的SDH/MSTP设备,辅以PDH、微波、3.5G或其他无线接入技术,主要组环网(一般采用通道保护方式),根据接入光缆路由也可采用星型、树型或链型结构。
在过去,SDH以其可靠的传送承载能力、灵活的分插复用技术、强大的保护恢复功能、运营级的维护管理能力在中国移动塑造“精品网络”的过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后盾作用。MSTP不同于SDH之处在于MSTP应用了EthernetoverSDH、带宽静态配置管理技术,然而,MSTP的分组处理或IP化程度不够“彻底”,其IP化主要体现在用户接口(即表层分组化),内核却仍然是电路交换(即内核电路化)。这就使得MSTP在承载IP分组业务时效率较低,并且无法适应以大量数据业务为主的3G和全业务时代的需要。
12下一页> 关键字:光传送 3G SDH/MSTP  本文链接:http://www.cntronics.com/public/art/artinfo/id/80005973
3G和全业务对光传送网的新挑战
移动3G网络建设也是为了满足业务应用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无论是TD-SCDMA,还是WCDMA,3G系统都是为移动多媒体通信而设计的。3G的核心是数据业务和上网,全球电信运营商总体ARPU呈现下降趋势,但数据业务的ARPU则普遍呈现上扬趋势。移动话音趋于饱和,固定移动替代(FMS)向数据业务深入渗透。互联网正在摆脱PC机的束缚,步入自由移动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将驱动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为移动通信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的新空间。
高速上网吸引3G用户数大幅增长,当前各种业务都向IP化方向发展,同时新型业务也都是建立在IP基础上的,必将推动未来网络主导业务类型的转变,如图2所示。IP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的基础,可降低网络投资成本和综合运维成本,提高网络质量和收益;满足未来HSDPA的高带宽需求,减少E1捆绑数量,大颗粒的数据业务使用IP承载效率更高。
图2城域网主导业务类型由TDM向Packet的转换
3G网络的建设使得承载和传送层面面临业务类型由TDM为主向以IP/ETH分组为主转变,业务接口由E1向FE变化,业务粒度由2M向10M/100M发展等挑战。有电信专家预计在未来5~10年内固定用户带宽需求下行接入带宽可达20~30Mbit/s、上行接入带宽可达4~8Mbit/s,而移动通信系统每基站的带宽需求也将达到30M~100Mbit/s。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宽带接入业务对更高带宽的需求将是无止境的,首先,用户需要更高的带宽,未来5年内不管固定用户还是移动用户,对带宽的需求将是现在的10倍甚至更多。其次,用户需要在不同终端上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包括手机和手提电脑。第三,用户越来越希望参与通信服务的定制。目前用户已经不满足于运营商推给他的服务,希望参与定制服务,这就需要运营商提供固定、移动融合的移动互联网服务。
图3后3G时代LTE的技术优势
当前主流3G技术都成型于上世纪90年代,其设计目标并未针对移动互联网。如图3所示,TD-LTE充分考虑了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且随着TD-LTE与LTEFDD的产业整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TD-LTE更具突出的高效率、低时延、高带宽、低成本优势。
移动运营商的业务将逐渐由传统语音业务为主转向数据业务为主。3G网络大大拓展了用户通信方式,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业务选择。移动运营商2G/3G网络的IP化趋势也驱动着无线回传网络向分组化的方向发展演进,所提供的主导业务也从TDM电路业务向运营级以太网业务方向演进。
<上一页12 关键字:光传送 3G SDH/MSTP  本文链接:http://www.cntronics.com/public/art/artinfo/id/80005973?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