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调控之下薄膜电池转机乍现
机遇与挑战:
- 国家对多晶硅调控,薄膜电池生产企业需要提高转化率,开拓市场
- 光伏海外订单在8月份之后回暖迹象明显
- 薄膜电池行业市场风险犹存
- 薄膜电池2007年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是12%
- 2008年达到了15%,今年有可能达到20%
- 最先进晶体硅电池转化率达22%,膜电池短时内难与晶体硅电池抗衡
半年前,急剧下跌的多晶硅价格曾让因为不依赖硅原料,所以具有低成本优势的薄膜电池遭遇生死劫——多晶硅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接近500美元/公斤迅速跌到60美元/公斤左右的价位,多晶硅电池成本也随之大幅下降。当时,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曾断言,薄膜电池将很难和晶体硅电池竞争,薄膜电池投资泡沫将破。
然而,半年后,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搭乘的过山车似乎再次来到高点:随着多晶硅价格的稳定,国家对多晶硅的低端产能、重复建设进行调控的开始,薄膜电池技术本身的进步正带动新一轮投资和建设的热潮。
“国家对多晶硅调控,肯定也是薄膜电池的机会,薄膜电池生产企业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转化率,开拓更大的市场。”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制造中心总经理李洪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三年以后将是薄膜电池的天下。”一位浙江薄膜电池生产商如是预测。
整体回暖
10月23日,新奥集团与美国杜克能源公司在河北廊坊正式签订光伏能源合作协议。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双方将在美国注册成立合资公司,各持50%股份,共同开展光伏电站建设、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BIPV)等业务。
“北美地区是全球太阳能最大的市场,杜克能源是美国第三大电力控股公司,在美国拥有着覆盖1.1亿人口的丰富市场资源。而新奥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和集成安装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以后将联合开发大型太阳能电站。”新奥集团副总裁、新奥光伏CEO蔡洪秋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作为国内少数几家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企业之一,新奥目前拥有一条世界先进的超大型5.7平方米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线,今年6月已实现批量生产。据悉,这条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一期产能为70兆瓦,产品光电转化率达到9%,未来2~3年内将可以提高到12%左右。
“和杜克能源合作,就是因为我们看好光伏业的发展。美国政府换届后,各州对新能源的补贴将会陆续出台,而且从美国的发电系统来说,分布式能源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大型太阳能电站有着很大的空间。”蔡洪秋说。
一位新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加速开拓海外市场是因为光伏海外订单在8月份之后回暖迹象明显,而价格低廉的薄膜电池需求量有上升趋势。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薄膜电池行业如今整体回暖,其迎来好的发展机遇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多晶硅价格稳定在60美元/公斤上下,应该不会有更大的跌幅,这使得晶硅电池与薄膜电池之间仍存在一定差价,薄膜电池仍拥有20%左右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9月29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对多晶硅行业进行严厉的调控,从污染以及产能等方面进行限制,客观上形成了对薄膜电池的利好消息。
“薄膜电池的发展很快,2007年其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是12%,2008年达到了15%,今年有可能达到20%。”浙江正泰太阳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据杨介绍,目前,正泰在太阳能电池上的投资已近20亿元,试投产的国内首条微晶非晶20兆瓦的薄膜电池生产线,而其转化率也达到了9.2%。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已有30多家从事薄膜电池生产的企业,从国外引进设备近20条,这些引进的生产线每条产能在40兆瓦左右,平均引进价格1亿美元,其中新奥引进的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一条生产线花去近14亿元人民币。
“在金太阳工程、太阳能屋顶等政策的影响下,除了海外市场,未来中国肯定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美国应用材料太阳能公司总裁Charles ***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日前,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在西安的研发中心刚刚落成,其中也包含一条薄膜太阳能面板生产线。
“阳光充足的中国西部地区未来是太阳能电池主要的销售地,而薄膜电池相比晶硅电池而言,其具有的弱光性、低成本、能抵抗恶劣天气等优势更适合西部地区,这种硬性需求将刺激薄膜电池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Charles ***说。
风险犹存
然而,薄膜电池的前景并不是一片坦途。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际上进行产业化生产的薄膜电池主要有3种,分别是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CIGS)、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CdTe)。其中国内企业主要在做前两种,而后一种技术被美国First Solar公司所垄断。
“最后一种技术,美国First Solar公司的转换率能达到11%左右,已经是薄膜领域的最高水平,但即便这样,转化率也与晶体硅电池相差一半以上。目前无锡尚德的晶体硅电池转化率已经达到19%,世界最先进的晶体硅电池转化率则达到22%,薄膜电池在短时间内很难与晶体硅电池抗衡。”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对记者说。
周涛介绍,由于薄膜电池发展时间短,一些大型通用的生产设备目前全球仅三家能制造,分别是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AMAT)、瑞士的欧瑞康(Oerlikon)以及日本的爱发科(ULVAC),比如新奥的设备就是从美国应用材料进口,而正泰则是从欧瑞康进口。这些生产设备价格昂贵。
“薄膜电池的整条生产线的价格一般在晶硅电池生产线的3倍多,而一些单个设备的价格有的是晶硅电池生产设备的10倍,初期投资风险太大。而且薄膜电池技术更新快,设备淘汰率高,在市场没有广泛接受薄膜电池之前,这笔钱很难挣回来。”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说。
而据了解,晶体硅电池的制造设备由于价格低廉、技术成熟,整个行业80%的设备都来自于国内采购,而薄膜电池的生产设备中仍有不少核心技术如PECVD(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设备等核心技术仍需进口,成为阻挠国内薄膜电池发展的因素。
不过,杨立友依然相信,困扰薄膜电池发展的这些因素都将在短时间内解决。“需求是刺激技术更新的主要动力,现在对薄膜电池的需求是供不应求,正泰在宁夏正在建设的一个100兆瓦的光伏发电站,计划中薄膜电池将占50%,为什么不是100%?是因为我们的产量跟不上。”
在杨立友看来,未来薄膜电池的发展主要看三点:一是生产技术进步,二是产业链形成,三是设备价格降下来。如果这三点能实现,薄膜电池的成本还能有50%的下降空间。“2008年,薄膜电池生产商First Solar公司位居全球太阳能企业排名第二,这也是前十名中唯一 一个做薄膜的厂商,这给了我们无限的信心。三年以后,光伏行业还说不准是谁的天下。”杨立友说,薄膜电池的春天才刚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