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
语言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传感技术 >> 智能健身镜为何在中国遇阻?| 小败局

智能健身镜为何在中国遇阻?| 小败局


记者 | 徐诗琪

7月中旬,国内健身镜品牌FITURE传出裁员消息,大量员工被裁以及四位VP出走的消息,给这个行业泼下一盆冷水。

有接近FITURE的人士透露,公司在发展期大力招人,的确存在人员超配的现象。裁员发生后,公司近期召开了全员会议稳定军心,传达的核心是“公司还有钱,而且据说是投资人投的公司里TOP级别的现金流水平。”该人士还表示,尽管办公室里空了许多,但很多项目仍在正常运转。

FITURE成立于2019年3月,在2020年10月发布了其首款健身镜产品。两年时间里,公司完成了四轮总计约4亿美元融资,是不折不扣的行业“独角兽”。

健身镜赛道一度火热,竞品层出不穷:健身器材厂商、互联网大厂、新创公司,纷纷推出了自有产品,行业内融资也不断。

不过,自诞生以来,健身镜究竟是伪需求还是真风口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如今问题的答案仍不清晰,但在消费大环境衰退的背景下,赛道降温已成事实。健身镜在中国不吃香吗?这个出现不过短短两年的行业,缘何走到了今天?

健身镜在海外:风光过,但红利不再

健身镜行业很符合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在美国诞生,几年后在中国重新上演一遍。

2017年,美国玻璃厂商康宁在CES展会上展出了一面配有触摸屏与摄像头的面板,那被认为是智能健身镜的雏形。全球范围内,首款成熟产品是由美国品牌Mirror于2018年推出的:竖立的触摸屏,配有摄像头、扬声器与麦克风,用户在镜前铺一块瑜伽垫就能跟着镜中的教练健身。

Mirror奠定了智能健身镜的形态和商业模式基础:硬件价格不菲,并提供持续的付费内容。其健身镜产品售价1495美元,每月还需支付39美元购买课程和相关栏目。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大多地方采取了封控策略,居家工作成为了日常,居家运动需求也大幅上升。看中这一机会的运动零售巨头Lululemon出手,以5亿美元的价格将Mirror买下。该公司在2019年就曾参与过对Mirror的投资。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也萌生了不同的产品形态,代表性的两个品牌是Tonal和Tempo。

Tonal是力臂式的代表,镜子配备有复合机械臂,可调节阻力,用于进行力量训练。公司2015年以来共获得六轮总计4.5亿美元融资,最近一次是2021年3月的E轮,至此公司估值达到16亿美元。

Tempo是储械式,在镜子下方设计了储物柜用于存放杠铃片、壶铃等器械。2015年至2021年4月,公司完成了四轮融资共计约3亿美元,估值达1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品牌FITURE最后一轮融资也是在2021年4月。放眼全球,健身镜领域的融资事件在2021年中后明显减少,紧接而来的,是市场收缩与整合。

从Mirror的收入数据也能看出端倪。其2019年营收为4500万美元,在Lululemon调高预期收入后,2020年Mirror仍超预期录得1.7亿美元收入。信心满满的Lululemon在2021年大力扩张Mirror业务,在北美200多个零售店内开起Mirror店中店,并将两个品牌的会员、课程等紧密联动。Lululemon对Mirror的期待是2021年收入增长50%至65%,达到2.5亿至2.75亿美元(超过14万台)。

然而到2021年,Lululemon在Q3财报公布后下调了对Mirror的收入预期。在2021年报披露,Mirror直接被整合进“其他”分类中,并未显示具体收入,财报只提到Mirror该年收入减少。此外,Mirror被收购一年后还遭遇换血,原创始人兼CEO在2021年9月转为公司顾问,直到2022年1月新CEO才上任。

另一家已上市的线上健身巨头Peloton的日子也不好过:市值大跌,2022年开始亏损并裁员。Peloton的模式类似Keep,业务包括单车、跑步机产品与线上课程。

种种迹象表明,疫情带来的居家健身红利正在消退。

用户评论

发评论送积分,参与就有奖励!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