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半导体供应链正在变得“脆弱”,我国有何应对措施?
在历经两年疫情为高科技产业带来爆发式的成长后,消费电子产业整体市场状况下滑,与之前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宏碁董事长陈俊圣直言,电子产业的长鞭效应已发生,“下冷、中温、上热”的现况让需求逐步下降。但中国台湾工研院产科国际所研究总监杨瑞临接受采访时解释,厂商面临砍单潮而出现库存积压的情况,是由此前客户为了保证自己的芯片供应,而重复下单导致的。
厂商面临库存调整
半导体产业经历了疫情爆发以来较长时间的景气,今年整个产业开始进行库存调整。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在财报会上表示,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库存确实过高,需要几个季度才能卖完,预计2023年上半年才能把库存消耗完;日月光首席运营官则说,虽然客户有库存调整,但自身的产能还是可以稳健提升。
联发科CEO蔡力行则说,通货膨胀影响消费者信心,总体经济市场增加了不确定性,导致芯片需求下降,联发科也会持续调整库存,预估全年营收增长会从20%下降至19%或17%,这样的环境下,联发科会谨慎管理库存、成本及费用,但短期运营仍难逃逆风影响;联电共同总经理王石指出,联电在网络、工业、服务器与车用芯片需求保持稳定,虽然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市场降温,但是营收还是维持稳定。
短长期面临不同风险
力成科技则是受到消费电子产品需求下降的影响,但是全年运营状况还是可观的。晶圆代工厂世界先进近日也表示,受通货膨胀、俄乌战争及疫情等影响,半导体库存调整将延续到明年上半年,各晶圆代工大厂已陆续表达了对半导体库存调整的看法。
根据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的讲话,她一直很担心芯片生产会过度依赖中国台湾,从而产生一些风险,比如,美国也可能会失去制造军用设备的能力。她直言,“所有芯片必需在美国制造”。而为了让芯片制造业回流,美国通过了《芯片法案》。
由于中国台湾的芯片产能在全球遥遥领先,所以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无论在短期、长期,似乎都面临着风险与挑战。
产业不同、风险不同
宏碁董事长陈俊圣甚至直言,通货膨胀影响终端需求,企业库存过高是一大隐患,目前已经看到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产生了“下冷、中温、上热”的情况,有些供应商似乎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不过,中国台湾工研院产科国际所研究总监杨瑞临受访时强调,除了个人电脑与手机以外,其他产业的芯片还是供不应求,宏碁业务只涉及到笔记本电脑,所以才会这样说。
另外,许多下游厂商纷纷面临着上游厂商砍单的情况,杨瑞临解释说,去年半导体的需求因为疫情、远程办公等原因大幅增加,这样的需求量是前所未见的,因此,许多厂商因不确定能否抢到芯片,会重复下单来保证芯片的供应,所以订单量看起来会大幅增长,大家都在追单。
近期,半导体设备也成为影响产能的新关键。业界消息显示,工业MCU、FPGA、嵌入式处理器和其他关键芯片的供应紧张,导致了设备交货周期的拉长。今年4月,据外媒报道,包括应用材料、科磊、泛林集团、ASML等公司都已经对客户发出警告,称他们可能需要等最长一年半才能交付订单。
供需将回归常态
杨瑞临认为,2021年是供需极度扭曲的一年,因此今年需求放缓只是正常情况,一部分原因是重复下单的厂商取消多的订单,这才是今年半导体产业砍单的真相,整个半导体的上下游供应链在今年慢慢恢复正常水准,此外,俄乌冲突让大家产生对经济不景气的隐忧,但这只是短期的波动调整。
被问到美国的《芯片法案》是否会让美国开始摆脱对中国台湾芯片的依赖,杨瑞临反而认为这也是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转机,他指出,雷蒙多是向参众议院进行表态,只是希望国会可以尽快的通过法案,但当法案通过后,美国可能还是需要台积电帮助其制造芯片、发展芯片产业,杨瑞临直言。
杨瑞临也说,如果《芯片法案》顺利制定,美国也可以帮助台积电在亚利桑那解决设厂的问题,未来要发展芯片产业还是要请教台积电等厂商,因此即使有《芯片法案》,他还是很看好中国台湾半导体的发展。
他也指出,不同产业的半导体面对的状况不同,观察整体产业风险不能一概而论。
“芯片+”法案扭曲全球半导体供应链
美国国会近日通过了“芯片和科学法案”。这项涉及2800亿美元拨款的法案也被称为“芯片+”(CHIPS-plus)法案,包括了美国参众两院筹划已久的527亿美元“芯片法案”、投资超过2000亿美元加强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研究以及其他技术研发活动。
在当前的全球产业格局中,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作用不言而喻。无论是汽车、手机还是军用武器,半导体芯片都是相关产业的关键元器件。因此,目前围绕半导体芯片的国际博弈日益加剧,美国希望通过规模前所未有的产业政策法案,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重塑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从而加强美国的产业和技术优势,以对抗和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崛起。
“芯片+”法案的出台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本质上来说,“芯片+”法案是用大量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的方式提高美国国内的芯片制造产能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试图通过排他性的“地缘政治条款”让国际芯片巨头企业选边站队,从而起到限制中国芯片制造业发展的作用。
从具体法案内容来看,“芯片+”法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原“芯片法案”的527亿美元预算将大部分拨给美国芯片制造商,供它们建设工厂生产芯片组件等,同时还提供为期4年的减免25%税收政策,此外也包括拨款5亿美元用于国际间安全通信计划、拨款2亿美元用于工人培训等计划;二是剩余超过2000亿美元的预算将用于资助“研究与创新”,比如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的研究投入约2000亿美元,同时投入100亿美元在全国建立20个“区域技术中心”,投入数十亿美元促进基础研究及先进半导体制造能力等。
“芯片+”法案擘画出一幅美国重振半导体产业的宏伟蓝图,但围绕法案的讨论在美国国内产生了巨大争议。
众所周知,美国经常以他国政府出台产业政策补贴某一行业来“制造不公平竞争”为由抨击其他国家行为、制裁具体企业,而如今美国又以更加来势汹汹的产业政策破坏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市场合作网络,强调技术竞争层面的“美国优先”。《纽约时报》称,这项2800亿美元的庞大法案是“数十年来美国政府对产业政策的最重大干预”。不少学者和经济学家指出,这种政府大规模干预产业的行为不符合美国多年来坚持的市场理念,违背了基本的市场规律,美国政府的做法只会使得少数大公司获利。比如参议员桑德斯就认为,“让我们重建美国的芯片产业,但是是以造福于整个社会的方式,而不仅是使少数富有的公司获益”。也有批评人士认为该法案是“《美国创新及竞争法案》的僵尸版”,即借“对抗中国”之名在法案中夹带“私货”、索要各种名目的拨款。
从目前法案的整体规划而言,“芯片+”法案难以实现重塑以美国为中心的产业体系。有研究指出,美国建立完全自给自足的本地半导体供应链需要至少1万亿美元的前期投资,而“芯片法案”直接投向制造领域的500多亿美元预算对半导体行业而言可谓杯水车薪,同时,投资分散到五年,政府补贴不足以弥补产业回流美国给企业带来的额外巨大成本,其投资的整体影响和有效性引发专业领域的争议和讨论。
“芯片+”法案将加剧全球技术地缘竞争,进一步扭曲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撕裂全球市场网络。比如,以“享受美方补贴则10年内不得在中国开厂”的护栏条款来迫使美国企业回迁产业链,部分条款限制有关半导体企业不能向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销售芯片,中国再也不能从美国供应商那里购买先进芯片,将对全球市场产生“负外部性”溢出效应。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等机构估计,如果华盛顿采取对华“技术硬脱钩”政策,可能会损害一些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利益,这或将使它们丧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并减少1.5万个至4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
中国加快稳定供应链信心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中国也在加快推出一系列“组合拳”,来稳定生产供应链的信心。
5月5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3月中下旬以来,外部环境严峻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大,叠加疫情多点散发,导致企业停工停产增多,物流运输不畅,工业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
辛国斌介绍,工信部搭建了汽车、集成电路、医疗物资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逐一推动解决产业链企业反映的员工返岗、物流运输等问题,着力保障上下游企业协同生产。
同时,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也于近日表示,围绕长三角地区汽车、集成电路、医疗物资、生活重要物资等领域,已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专精特新企业“白名单”。
政策推动之下,记者注意到,上海经信委先后发布两版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文件,保证在封控期间,做好各项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企业可以生产经营。截至5月13日,上海市9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复工4400多家,占比接近50%,其中包括外资企业847家,复工率已达80%。
在受到关注的集成电路领域,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介绍,目前芯片制造企业一直保持90%以上产能,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积塔半导体等保持满负荷生产,带动一批装备、材料、封测等产业链配套企业加快复工。
“总体来看,目前芯片供应链信心正在逐步恢复。”季维表示,随着以上海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复工复产,全国范围内的芯片供应会进一步回归正常水平。
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与政治交互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挑战主要是两个方面
其一,技术挑战。目前我国半导体产品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材料、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中低端领域,半导体产能也主要集中在28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技术水平差异导致我国需要大量进口中高端半导体产品,其中CPU、GPU、存储器等领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不足20%,仅2021年的进口额度就高达4325亿美元。本土技术水平成为制约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其二,国际政治挑战。自美国将中国确立为主要的竞争对手之后,先是与中国大打贸易战,后是与中国进行“精准脱钩”,发动科技冷战,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面临霸权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线、人为割裂的可能。美国政府力图将美国半导体企业迁至美国本土、中国台湾、日本以及韩国等控制力所及的地区,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芯片短缺之时,拜登政府仍然拒绝了英特尔公司在中国扩大生产的计划,以避免中国大陆获得先进制程的能力。不仅如此,美国还加大了对华为等中资企业的制裁力度,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以防止中国对美国主导的互联网架构形成威胁。
在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冲击下,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必然会迎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时期,这是中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价值链的重要机遇。
第一,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使自由市场的神话破灭,打破了国人心中“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幻想,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自主掌握尖端科技的决心和步伐。
第二,美国的“芯片禁令”,客观上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国内市场资源。以化学机械抛光设备为例,2017年美国应用材料、日本荏原占据了98.1%的国内市场,而今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制造的8英寸抛光设备已经夺回了70%的国内市场。
第三,政府投入的增加保障我国芯片半导体产业高速发展。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首期募集资金就超过1387亿元人民币,其中集成电路制造占比67%。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规模逐年增长,2020年为25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1%,产量为2614.70亿块,同比增长19.55%。
为确保芯片供应链安全、提升本国高端制造业竞争力,同时强化自身在国际竞争中战略自主能力,政府更要有所作为,有意识地对芯片半导体产业加以扶持和引导。我国应继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把握半导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规律,借鉴国际半导体产业规划推进的成功经验,构建国内半导体产业自主发展和国际合作并进新格局。
文章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发展动态,经济日报,贝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