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传“甩了”美团,腾讯真要做“渣男”?
文丨普子胥
出品|网易科技《态℃》栏目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戏谑的评论,出自昨天的一则消息之下:美团股价午后持续走低,跌幅现扩大至10%。此前有市场消息称,腾讯计划出售美团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权。
“此前消息”,则源自路透社:路透社援引四名知情人士消息称,腾讯控股计划出售所持美团240亿美元股份的全部或大部分,并将一项历时八年的投资变现。并表示,持有美团17%股权的腾讯近几个月来一直在与财务顾问接触,以研究如何执行其所持美团股份的大规模出售。
然而,该“传言”却几乎击穿了8月16日美团股价:美团跌幅一度超过12%,盘中最低市值跌破万亿港元。截止收盘,美团港股跌超9%,收于164.5港元每股,千亿市值一笔勾销。消息散播,同步震荡“腾讯系”企业:8月16日,阅文集团跌逾7%,快手跌超4%。而腾讯系中概股如拼多多、富途控股跌、哔哩哔哩跌、京东等公司股价也相继下跌。
面对群体性“恐慌”,腾讯与美团方面均对网易科技表示:“不予置评。”而最新回应,则来自腾讯公关总监张军朋友圈,其指责相关媒体(路透社)不严肃。
可无论如何,这场“闹剧”最终以腾讯微涨0.87%收盘,美团跌超9%收关:两者谁主动,谁被动,不言而喻。或许,对美团小股东而言,周二成为“关灯吃面”的一天。
但更重要的是,即便“消息”不实,但两家企业围绕“钱的流动”而产生的问题,并不会随着“辟谣”而终结。
一、和腾讯“分手”,美团担心什么?
8月16日腾讯再次回应,称该消息不实。但按照腾讯近年频繁减持的连贯动作,假若美团一旦被“丢下”,影响将是巨大的。一方面是出自流量,一方面出自竞争,但归根结底则是资金。
事实上,2014年腾讯率先投资美团竞对者大众点评,后者借用微信的入口扩大了流量。直至2015年10月与大众点评合并,美团才开始吸取腾讯微信流量。可以说,美团发展路上微信导流是重要一环。而腾讯存在另一层意义则是强大的“站台”与资金补充。例如,腾讯2021年7月完成了对美团股份的认购,当时美团官方宣称,募资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于科技创新,客观上提振了市场信心。
但是,假若腾讯一旦撤股,美团能否保留微信流量入口不说——虽然,美团早已对“流量焦虑”有所应对:例如,2021年底美团曾与快手在2021年底达成战略互联互通合作——但潜藏在流量下的,则是美团竞争压力的日益剧增。
其中典型,便是美团与抖音全方位“对战”。近年来,抖音凭借着美食达人或者网红的探店、吃播等视频推荐,并在视频页面以及评论区附上团购链接以及团购优惠,其美食、酒旅团购业务发展迅速,并逐步逼近美团团购、外卖等核心业务。另一方面,作为美团基本盘的外卖业务,背靠“阿里”系的饿了么始终动作不断,一旦腾讯“离开”,当下竞争局面或将存在变数。
巨头们的直接竞争,往往最容易“烧钱”。
正因如此,资金始终是美团最大的挑战。但美团近两年来全力打造“衣食住行”生态圈,并由此对新兴业务的大量投入,正让其现金流不断承压。事实上,环顾美团2021年以及2022年Q1财报关键指标,其增收不盈利的“喜忧参半”现状,一直存在。
例如,美团2021年全年营收虽同比增长56%达1791亿人民币,但相较2020年经调整盈利31.2亿,2021年美团全年经调整亏损净额为156亿元,自此由正转负,直到2022年Q1亏损现状也未能改变。
为何如此?难道美团业务真不赚钱?
事实上,美团2021年外卖以及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收入两大业务盈利状况良好,是美团不可或缺的“现金奶牛”——2021年美团外卖收入同比增长45.3%至人民币963亿元,经营利润由2020年的人民币28亿元增加至62亿元;而美团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收入同比增加53.1%至人民币325亿元,经营利润由2020年的人民币82亿元增至2021年141亿元,经营利润率则由38.5%提升至43.3%。
因此,美团并非不赚钱。但问题是,美团对美团优选、闪购、买菜为主的新业务投入,成为了美团2021财年亏损的一大原因。虽然,美团新业务及其他分部收入由2020年的273亿元同比增长84.4%至2021年的503亿,但是,该业务的经营亏损却由2020年的人民币109亿元迅速扩大至2021年的人民币384亿元,亏损率同比扩大36.6%。
另一方面,自美团战略升级为“零售+科技”以来,将战略重心转向了以新业务为主要发力点的各项零售建设中。但是,近两年资源、人力、资金投入倾斜,同步拖累美团的盈利表现:例如,美团2021年销售成本由2020年的807亿元增长69.2%至1367亿元,占收入百分比由70.3%增长到76.3%。对此,美团将之归因于餐饮外卖配送相关成本增加,以及扩大零售业务投资及收入结构变动所致。
而新业务持续烧钱,以及为支持零售业务发展供应链及用户激励方面的投入,也让美团2021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净流出达到40亿。更重要的是,美团的“烧钱”建设短期内或许很难停止。以美团优选为例,围绕仓储物流网络体系、供应链、下沉市场铺路等领域建设,计算周期,往往以年为单位。
换句话说,美团的“烧钱”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而过去一年中愈发复杂的竞争环境以及尚不完全明朗的政策风向,对立志在零售领域大干一场的美团老说,如何继续这场以时间换空间的“无限游戏”,将成为重中之中,难中之难。
美团2022年半年报有望将在8月底,届时,有关于盈利与资金的流动的近况,也将进一步披露。
二、频繁说“分手”,腾讯真要做“渣男”?
另一方面,腾讯与美团的“分手”的消息虽被“辟谣”,但着实惊出市场一身冷汗。
虽然,投资本无关对错,来去自由。可对于“表外万亿”的腾讯来说,近年来其在投资领域展露出了两个明显趋势,肉眼可见:
一是,最近两年腾讯正以各种姿势撤股撤资,且动作逐渐密集——此前,腾讯早有大规模减持其他互联网平台股份先例,因此这次“消息”露出,完全击中了市场心理预期,也是腾讯近年频繁动作缩影。
其中,腾讯在二级市场上大手笔减持被投企业股份,已不再新鲜。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10月至今,腾讯已减持包括海澜之家、京东、新东方在线、冬海集团、步步高、微拍堂等一众上市公司股份。而在去年12月,腾讯则调整了与知乎的股权关系,腾讯以及收购的搜狗等多个主体退出了知乎的股东行列。
而最新的两则减持案例,则是2022年8初腾讯连续3个交易日累计减持华谊兄弟超8163万股,持股比例由7.94% 下降至4.99%,不再是该公司5% 以上的股东。另一个案例则是今年6月中旬,腾讯连续卖出新东方在线股票,累计套现约7.2亿港元,持股比例从9.035% 骤降至1.58%,从新东方第二大股东变为第三大股东。而四年的“等待”与“情缘”,马化腾执掌的腾讯以不到10港币的价格,在新东方身上实现了翻倍收益。
而朋友圈的生死“弟兄”变成“点赞之交”,多年情缘换成真金白银,往往一瞬之间且将成为常态。值得大胆预测的是,新东方和华谊兄弟都不会是最后一个腾讯告别的对象。据悉,“腾讯系”企业中,包括着美团、快手、bilibili、知乎、虎牙直播、掌趣科技、四维图新、永辉超市、蘑菇街、阅文集团、贝壳、蔚来、富途、中金公司、京东等大型公司。而据此前媒体梳理,腾讯持股过的公司高达250多家,广泛分布于软件与服务、媒体、多元金融等行业。
但截至今年一季度,腾讯控股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允价值已从2021年末的9828亿元降至6060亿元。
另外一个明显的信号是,腾讯经由大规模撤股后,腾讯短期内确实得到市场一定正反馈。例如,先前腾讯将京东股份派发股东,减少了自身现金流的支出同时也简化公司持有资产,并对投资者有了一定交代。此外,腾讯减持股票收回资金时,于今年年中开启持续性回购行动,正在意图加强投资者信心。
而另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是,今年腾讯大股东之一的Naspers曾两次减持腾讯——通过减持收益的腾讯自身也遭到“减持”——换句话说,在腾讯减持其他公司的同时,自己也遭受了减持。
三、腾讯朋友圈,为何逐渐“三天可见”?
2008年,腾讯投资部门成立后并经由多年发展,成为了互联网乃至整个投资圈最有权势与话语权的一极。据天眼查显示,该公开投资事件达1400多起,对外投资企业包含百余家上市公司及独角兽企业,工商追踪信息显示,腾讯通过投资直接参股的公司就达近千家。
而凭着“流量+资本”双飞轮转动,腾讯逐渐成为中文互联网圈里当之无愧的盈利王者。仅在2020年,腾讯便通过持约100家上市公司的少数股权,获得总计1200亿美元(约7816.7亿人民币)的未实现收益,约为其2020年预估利润的6倍。
但今天投资边界持续收缩,腾讯以往的朋友圈逐渐变成“三天可见”,也已成为不争的现实。
即便,它依旧被称人们成为 “最会投资的互联网公司 ”,一家在表外造出万亿生态圈的投资怪兽,可如今的腾讯除在二级市场不断减持外,其对外投资,尤其是在一级市场规模在明显缩减。鲸准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腾讯公开披露的一级市场投资事件只有67起,总投资金额仅为33.77亿元。作为对比,2021年同期腾讯公开披露投资事件为148起。
背后原因,众说纷纭。
有观点指出,腾讯主营业务乏力,因此降低了自身投资的容错率。例如,2021年腾讯营收与利润增速双双放缓,甚至让马化腾开玩笑称:腾讯业务不像自己腰椎间盘那么突出。2022年Q1腾讯营收为1354.71亿元,同比持平,净利润为234.13亿元同比下降51%;净利润(Non-IFRS)为255.45亿元,同比下降23%。因此,此消彼长,多方因素综合推动下腾讯缩减投资规模势在必行。
而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则指出,“反垄断”机制下,腾讯投资这一群最能感受风向的人或许开始了战略收缩。近年来,有关部门正在持续强化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监管。先前新华社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6月24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反垄断法的决定,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此外,国家各部门一系列指南性质的指导性文件已经发布,正在制定:例如,先前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市场监管总局《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互联网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指南》等。
而据《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1)》显示,2021年,反垄断执法机构共查办互联网行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3件,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2件;审结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集中28件;对98件平台经济领域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作出行政处罚。以上案件罚没金额共计217.4亿元。
而最近的一个案例,则是今年7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对二十八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中,对腾讯从2013年到2020年累计12次的交易时未依法申报构成的经营者集中违规,做出累计处罚600万元。
或许受多因素叠加影响,腾讯投资的风格正在发生改变。例如有报告显示,腾讯此前最为注重文娱赛道早期投资,但近三年出现了开始注重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赛道进行早期投资。
此外,更有观点指出,腾讯诸多减持、撤股、收缩投资一个重要背景则是“降本增效”。近一年来,腾讯相关“优化”消息此起彼伏,似乎也在印证人们的担忧。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消息则是,今年8月4日腾讯内部发文称,将从本月15日起,取消部分外包员工的餐厅福利。甚至,8月16日消息称腾讯餐厅的打包盒要收费,不再提供随餐免费水果,若需要需自购。
环顾互联网不算漫长的历史,因让员工免费吃饭而倒下的公司无从找寻,但缺乏创新力而被淘汰的公司却比比皆是。
对此,人们对腾讯投资乃至整体业务一个更深刻的质疑,则是腾讯的身份。类似一个直观案例发生在2018年,一篇标题为《腾讯没有梦想》刷屏,质疑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
或许,面对种种质疑,腾讯仍将在当下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依旧是中国互联网里最能赚钱的公司。对于腾讯本身来说,减持和缩减规模从不应是目的;在视频号商业化,以及游戏业务版权号逐渐恢复正常后,腾讯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但达成这些增长前,必须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一定包括:
当投资比业务更为赚钱时,内部资源与注意力如何分配,才能确保主营业务创新性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