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aaS产业为何产生不了巨头 原创 精选
不久前,中国SaaS领域的佼佼者用友网络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1-6月亏损2.43亿元至2.73亿元,而去年同期,用友的净利润为2.15亿元。固然由于疫情原因,业内普遍业绩承压,但中国SaaS产业发展现状到底如何,有必要谨慎观察。
2015年曾被称为“中国的SaaS元年”。至此以后,SaaS在中国热度始终不减,尤其在云计算领域,SaaS细分市场逐渐成为竞争焦点。
但实际上,SaaS在中国并不如看上去风光。
首先,整体来说,产业发展仍处于低端阶段;再者,从成果上看,中国SaaS业界很少有建立了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最后,对众多的SaaS创业者来说,SaaS的钱也的确不好赚。
相较于国内,国外的的SaaS赛道已经出现了不少巨头玩家。一票SaaS上市软件公司构筑了成熟稳定的SaaS服务产业链。其中,Salesforce可以说是成功的典例。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在20多年间营收增长超200倍,市值达千亿美元级。如此成绩自然成为SaaS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标杆,也成为国内众多SaaS企业对标的对象。
固然中国SaaS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至今依旧鲜有修成正果者,不得不让人思考其中究竟。
中国SaaS产业的风起之时
2015年左右,消费互联网红利逐渐见顶,产业互联网迎来普遍关注,企业服务作为产业互联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政策、技术和产业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下发生了变化。中国SaaS行业也随之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政策层面,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共识。同时随着大国贸易摩擦加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技术层面,云计算渐趋成熟,云原生和容器技术成为趋势,新架构和新服务模式逐步被更多企业所接受;产业层面,企业服务成为资本投资的风口,一大批SaaS创新公司兴起,进行SaaS转型的传统软件厂商找到了发展新动能,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入局。
? ? ? ?2015年,完成1亿美元融资的纷享销客在线上线下进行了海量的广告投放,一时如日中天。决意进行云转型的金蝶在云业务领域实现收入13.13亿元,同比增长54.9%。阿里巴巴发布了钉钉1.0版本。随后企业微信在 2016 年上线。同年,用友发布了3.0战略,将其核心业务定位于企业互联网服务。
这些To B端的动向释放出了相似的信号:中国的SaaS产业来到了风起之时。
与传统软件相比,SaaS天然有着部署灵活、付费灵活、运维压力小的特点。彼时,在移动互联兴起的背景下,SaaS可以有效满足企业移动办公与管理的需求,但要撼动传统软件在主流市场的地位,依然如隔天堑。
待到2020年,疫情的爆发让人猝不及防。在这一黑天鹅事件下,线上办公、远程会议等需求激增,数字化运营和管理成为刚需。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对于降本增效意愿强烈,面对SaaS产品的认知度和接纳度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加之疫情的倒逼,拥抱SaaS成为大部分企业的必然选择。2020年,国内SaaS领域的投融资赛道持续火热,但笼罩于中国SaaS产业上的乌云也渐露端倪。
比如交易效率如何提升,企业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SaaS厂商。再比如,SaaS产品如何在标准化和个性化间取舍,不同的SaaS系统如何打通,等等。
在国外,Salesfore通过向PaaS平台迈进解决了这些问题。在2005年之前,Salesforce主要是增强CRM的应用功能,拓展SaaS方面的布局。随后,Salesforce就开始着力构建SaaS+PaaS生态,为其万亿市值的达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在中国,阿里云等互联网巨头则盯上了这块让人垂涎的蛋糕。
图源:艾媒咨询
2021年1月中旬,阿里云钉钉在6.0版本发布会上,宣布推出宜搭等低代码开发工具,同时,全面开放底层能力和1300个API接口。有意思的是,翌日,腾讯就宣布:腾讯云“低代码LowCode平台”正式开启公测。
对很多SaaS初创公司来说,搭建PaaS平台周期长、成本高,并非良策。但如果是通过大厂的平台来实现自身与消费者、与市场、与生态的对接,那无疑是事半功倍。
为何SaaS的钱不好挣
回顾中国SaaS产业的发展史,似乎是一路向好的,但实际上,很多国内的SaaS企业是“赚了吆喝赔了买卖”。
与传统软件企业不同,SaaS业务的主要收入不是来自于一次性的项目部署和研发,而是用户订阅的商业模式。这种方式对获客效率和客户成功的要求极高。一旦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很多SaaS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盈亏无法平衡,那么风险就会极速上升。
综合来看,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获客成本过高
传统软件通常采用一次性买断的方式收费,从结果来看,这其实规避了软件厂商的风险,即便客户后续体验不好,也是“覆水难受”。但SaaS不同。
正面来看,SaaS产品卖的实质是服务,而非产品,理论上可以永久收费,而且随着用户业务的发展,甚至还会有增购的需求。反面来看,订阅模式下,成单只是第一步,留存才是关键。相对于第一年的订阅收入,SaaS的获客成本很高。如果实施效果不理想,客户很快停用,那么亏损必然十分严重。
2、销售模式守旧
用户的付费意愿和能力直接决定SaaS公司的发展前景。但过去几年中国SaaS普遍存在的痛点是,中小公司的付费意愿有待激活,大型公司习惯于定制化项目,对标准化SaaS产品的积极性有限。可惜的是,SaaS销售并没有针对这些痛点采取针对性策略。
? ? ? ?初期,很多SaaS公司采取了传统的To B销售方法,比如地推、陌拜等等,但收效甚微。之后又有人尝试向软件销售方式转变,但结果也并不尽如人意。要激活用户的付费意愿,SaaS销售也需要从传统销售的框架中挣脱出来。需要的不是销售形式的翻新,而更多是销售模式的重构。
3、同质化严重
放眼SaaS市场,越来越多的产品功能趋同,解决方案相似。事实上,针对赛道特点构筑差异化壁垒才能让SaaS更有“钱景”。试想,如果SaaS产品无法带来更高效的业务效率,那么用户付费的动力何在?如果新产品和既有产品的差异并不鲜明,那用户为何要改用新品?集中于一个细分市场“死磕”,重营销而轻创新,形成的必是恶性循环。
4、难以规模化
没有深入业务场景的标准化SaaS产品,在运作一段时间后,都可能面临定制化研发的需求。因为行业千差万别,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具体的业务场景和业务流程上都会出现很大差异。定制化会面临成本考验,但标准化又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用户需求。如何在控制好客户流失率的前提下形成规模化效应,对SaaS企业也是一大挑战。
国内SaaS发展的突围之法
鉴于国内SaaS产业发展时日尚短,且市场需求十分多样化,完全对标国外产品的做法可能并不明智,试图以产品功能的全面性来决胜也并不可取,假以时日,“百花齐放”的市场也许更让人期待。而要让愿景成真,国内SaaS企业亟需突破以下三个问题。
1、打破“标准化与定制化二选一”的悖论
对多数SaaS初创企业来说,在标准化和定制化的选择上永远令人纠结。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二选一的问题。
人人都知道,标准化有利于规模化的复用。但面对个性化需求时,定制化又无法避免。作为以“存活”为首要目标的SaaS初创企业需要采取一些更加灵活的方法。比如专注垂直领域,深入业务场景,通过挖掘行业共同痛点和核心业务逻辑,不断提炼定制项目经验,将其内化到产品逻辑和标准化领域中,进而提升SaaS产品质量,让其更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2、突破从SLG到PLG的误区
近年来,PLG(产品驱动增长)取代SLG(销售驱动增长),在SaaS圈逐渐走红。表面上,从SLG到PLG,体现的是以产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理念。但在中国的B端市场,PLG并非万金油。
无论是PLG还是SLG,如果是单一的非此即彼,那本身就是无法成立的。不止是SaaS,其他行业同样如是,技术、业务和销售配合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才是王道。销售是刀尖,产品是刀身,两者都过硬才能一往无前。
3、打通产业生态
不少企业会使用多个不同的SaaS产品用于解决日常业务问题。为避免这种容易导致“信息孤岛”的问题,企业在进行SaaS产品选型时也会考虑到信息协同的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如何打造SaaS产品,使其尽可能兼容上下游业务链的能力,会成为大部分SaaS企业考虑的重点问题。
要构建更利于共赢的生态系统,不仅需要各SaaS厂商走出“各自为政”的圈子建立默契,也需要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大厂有所作为。
SaaS产品只有发挥其互联网基因,在连接的生态中,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与OP软件不同的价值。在这一点上,大厂的天然优势毋庸置疑。一方面,利用自身平台帮助SaaS公司快速地对接用户,对接合作伙伴,为其提供高速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落实自身在产业互联网中SaaS赛道的布局,最终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共同发展。
结论
无论是SaaS创业者、从业者还是利益相关方,合力探索出适合中国产业互联网的特色玩法,把中国的SaaS行业发展起来,才有可能早日孕育出中国本土的SaaS巨人。PS:发稿前,笔者获悉,Salesforce中国区宣布解散,具体影响还在观望中,但对国产CRM企业来说或许是个机会。
参考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418855401996566&wfr=spider&for=pc
https://www.36dianping.com/dianping/5548480113?mp=zhihuwenzhang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805025.html
https://www.iimedia.cn/c400/8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