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们的城市从智能化到智慧化转变!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等多份政策文件聚焦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此次《规划》的印发,再次释放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的信号。
李叶妍表示,城市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防范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智慧城市领域将迎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第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系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领域新的增长点。主要包括推进城市通信网、车联网、位置网、能源网等新型网络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设施规模化部署,加快建设“千兆城市”,推进面向城市全覆盖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在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城市运行和基础设施“一网统管”。
智慧城市建设一直在路上,科技的“好钢”要持续用在不断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刀刃”上。然而,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入“深水区”,一些难点堵点问题日益凸显,顶层设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普遍存在,数据“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对“技术为人所用”价值理念的重视不足,使智慧城市在面对突发的动态场景时容易显得“不知所措”,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老百姓的数字生活质量。
新时代,如何让智慧城市更加美好?智慧城市建设既要体现“智慧大脑”的“智商”,也要彰显“中枢神经”的“情商”;既要有覆盖城市全域的广度,也要有下沉基层末梢的深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强化智慧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数字幸福感”。切实转变智慧城市建设中还部分存在的“技术中心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不断丰富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解决问题“管用”、基层“爱用”、百姓“受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目标。不断提质升级远程办公、线上娱乐等民生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更便捷、更舒适、更幸福的智能服务。
创新保险产品、建立新型保障体系,助力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在这方面,中国太保产险主动创新、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开发了系列的碳资产相关保险产品,包括碳资产损失类保险、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减排设备损坏碳损失保险等产品,有效保障碳交易市场各主体的碳资产损失,鼓励企业节能减排,推动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比如在能源行业方面,中国太保产险和申能集团合作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项目的碳资产损失保险,以及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是业内首创。这为能源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创新了保险供给,积累了保险经验,为更大规模助力能源革命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加强技术研发、搭建减灾防灾共享平台,为能源安全提供可靠的风险管理服务
保险除了经济赔偿支持恢复生产的基本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风险管理,防灾防损始终是保险业的根本任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防灾减灾综合服务体系”。近年来,中国太保产险在能源行业进行了大胆探索,于2021年专门设计打造了业内首个新能源风险管理保险科技平台——“风光无险”,初步建立了能源行业的风险减量管理技术平台,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比如,中国太保产险帮助安徽“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等陆上光伏项目进行风险预警,汛期应急,风险技改,为项目避免了巨额洪灾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