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千亿市场,直播为何成文艺产业“第二舞台”
2022年6月,很多用户打开抖音后,都被一场特殊的直播所吸引。
那是山水乐团的十周年线上音乐会,乐团全称为“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 是一支由残障人士组成的民族器乐和声乐专职乐团。在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乐团不温不火,最难的时候团员每月只能领到一千元工资,面临解散困境。
尝试做抖音成为了乐团命运的转折点。2019年山水乐团创作的西游记序曲《云宫迅音》在抖音走红,账号粉丝量一夜间从2000多涨到二十多万。
2020年疫情让线下演出停摆之后,山水乐团索性将演出搬到抖音直播间,结果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熟悉,直播频次甚至超过线下演出高峰期的频率。今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 4名乐团成员参加了演出,这是继2008年后,乐团再次登上奥运开幕式。
山水乐团从寂寂无名到登上国际舞台的经历,只是传统文化行业拥抱线上平台,打破用户圈层藩篱,走向大众市场的一个典型案例。
疫情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演出行业线上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院团机构和演员们纷纷将表演舞台搬进直播间,利用网络继续自己的演艺工作。
这本是特殊时期自救的尝试之举,却意外收获良好效果。互联网降低了观众的参与门槛,直播为文化演出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年轻新观众。
于是,当线下演出遇困的时候,线上直播反而为文艺产业开辟出新的空间。
8月24日,抖音直播宣布和中央民族乐团达成合作,共同为民乐艺术打造“第二舞台”,并在未来一年帮助1000名民乐主播月入过万,让100名非遗民乐人获得开播收益。
那些祖辈们经年累月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正借助直播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而那些被直播吸引而来的年轻用户,还通过消费、打赏等为表演者们带来更多收入来源,也能极大解决民乐、戏曲、非遗等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线下遭遇演出困境,线上“第二舞台”异军突起
众所周知,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过去几年间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演出行业都遭遇重创。
全球两大戏剧演出中心纽约百老汇与伦敦西区选择直接关闭,其中百老汇每年为纽约贡献147亿美元收入,养活着近10万人。与百老汇同期关闭的,还有美国传统“五大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
伦敦西区旗下分布在英国全境共有165家剧院,众多乐团债台高筑。音乐家因无法集体排练而影响演奏水平,年轻人才大量流失转行。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测算,今年至3月底全国取消或延期的演出场次约9000场,占一季度专业剧场、新空间演出总场次的30%,演出收入较去年同期降低了35%。
办不了演出,收入来源就会中断,很多优秀的演艺人和团队都面临着生存困境。并且,当从业者无法养活自己,就没有新人愿意进入文艺产业,直接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
尤其是很多基层演出团体,往往位于人口较少的县级城市,单纯靠线下演出,影响力的波及范围本就有限,一旦遭遇疫情停摆,更容易倒闭关门。
于是,部分从业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互联网,尝试将表演搬到线上,搬进直播间里,毕竟那里有着理论上最多的观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占网民整体的68.2%。
与传统场所的演出相比,线上演出的受众规模呈指数级增长态势,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在直播间内观看演出,而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线下的那些观众。
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是世界非遗名录中西安鼓乐的传承、表演乐团,于今年4月在抖音开设直播间。直播仅一个月,账号粉丝数就由4000涨到28万,总打赏收入也超过了四万。
“以前大家只知道陕西有秦腔、华阴老腔。但现在起码有600万看过直播的人知道了西安鼓乐”,乐团主管齐兴峰表示,“大家知道鼓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提升了我们的职业尊严感和荣誉感。”
得益于直播间的流量放大,传统文化在普通观众之间也流行起来。不少观众告诉齐兴峰自己经常带着孩子看乐团直播,也有不少演出机构发出了邀请,甚至还有对传统音乐感兴趣的人过来询问:怎样才能加入你们?
“我们一直讲让文物活起来,可怎么才是活呢?就是现在,用创新手段让人家认识你、接近你,最后愿意进入这个行业”,齐兴峰回顾乐团的直播经历时感慨道。
而“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的抖音账号目前已经拥有74.5万粉丝,乐团成员深受用户喜欢,甚至有了各自的专属昵称:弹中阮的女乐手张倩就被称为“中阮玉兔”,先天性视觉障碍的仲辉乐能吹竹笛和唢呐,被称为“能吹哥”等等。
这并不是孤例。过去一年,抖音民乐直播累计场次超过178万场,同比增长95%。相当于每天有4270场民乐演奏会,每场平均观众2319人。可与之对比的是,一个一线城市疫情前每天的线下演出场次也仅有100场。
这些演出团体作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团队的演出虽然在线下,却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走进上百万用户的家庭中,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让更多人对那些优秀文化遗产增添了几分憧憬。
从数据反馈看,在直播间听戏曲、逛非遗、学才艺、看演出正在成为大众新潮流:过去一年抖音曲艺直播观看时长增长278%,非遗类文化直播观看时长同比增长264%,音乐直播观看人次同比增长了166%。
直播这个“第二舞台”正在成为文化演出行业突破发展瓶颈的新模式。
让从业者活的更好,就是让传统文化活的更好
由于直播突破了时空限制,平时观众较少的演艺类别也可以收获几百万在线观众。这为传统文化演出创造高票房、高收益提供了庞大的群众基础。
移动互联网经过十年发展,中国网民的付费意识已经逐渐成熟,很多用户愿意体验线上演出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并为此支付一定费用。
线上直播的观众人数多,演出场次多,剧种覆盖面更是超过线下演出。许多濒临失传的小众文化演出,都在互联网的助推之下,得以保存和传承。
根据《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在现存的348个剧种中,在抖音直播间可以看到231个。过去一年,抖音戏曲直播超过80万场,累计看播人次25亿,场均观众3200人次,相当于每次戏曲直播都是一场线下中型演出。
同时,直播拥有即时反馈和高频互动的技术特性,能显著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打赏等多元化收入的提升,越来越多年轻创作者加入其中,为文艺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独弦琴主播赵霞是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独弦琴是少数民族京族的传统乐器,传承从不记谱,京族人口仅三万出头,年轻人大多进入城市工作,很少有人学琴。曾经整个京族会弹奏独弦琴的人仅有个位数。
2019年赵霞成为区级独弦琴传承人,随后开始在抖音直播、分享演奏独弦琴的视频,深受年轻观众喜爱。
现在赵霞已经在抖音拥有40万粉丝,她还开设了两个非遗传承点,将直播打赏的收入投入到教学运营中,向更多学生传授独弦琴技法,为这项非遗技艺培养继承人。
而在北京山水乐团,目前依靠团队工资和个人直播,成员们已经月收入过万,是四年前月收入的十倍之多。
“如果没有抖音直播,可能我们乐团真的就不存在了,因为谁也坚持不了三年,大家都得生存,都得生活”,团长刘继东说。
今年8月,抖音直播联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网络直播文艺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抖音传统文化类直播同比增长超过100万场,主播收入同比增长101%。
在线下演出受限制的情况下,文化演出从业者们通过抖音直播的方式,延续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不但养活了自己,还满足了观众们日渐增长的不同文化需求。
在抖音直播8月24日新推出的“DOU有国乐计划”中,未来一年,百名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家将入驻抖音直播间,联合站内主播带来高品质线上音乐会及公益直播。双方将通过节目共创、专业培训等方式,为民乐主播提供与演奏家交流、学习、表演的机会。
抖音直播还计划通过流量与现金扶持等方式,在未来一年帮助1000名民乐主播月入过万,让100名非遗民乐人获得开播收益。
这不但为演出从业者增加了收入、带来新的机遇,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文化,开辟了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创造就业机会,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2021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335.85亿元,而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演协)发布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21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规模高达1844.42亿元。
由此可见,作为平台经济的重要载体,网络直播行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千亿规模的直播市场,创造了千万量级的就业机会,并带动一大批新就业形态发展。围绕内容生产与传播,直播生态上下游衍生出层次丰富的就业体系。
中演协的报告还显示,目前我国共有中头部网络直播平台约20家,包括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YY等;主播账号累计近1.4亿个,一年内有过开播行为的活跃账号约1亿个。
基于庞大的用户规模,“直播经济”成为促进新型消费的有力推手,不断激活和释放消费潜力。截至 2022年6月,曾在直播场景下有过任意付费(打赏和直播购物)的用户账号数量累计约为3.3亿个。
随着直播平台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一些乡村地方表演者、艺校毕业生、主持人、演员、店铺商家、行业专家和导购等传统职业从业者转型成为主播,也直接提高了直播行业的内容标准与准入门槛。
直播对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新塑造,不仅体现在从业者端,也体现在用户端。直播不但向观众提供了新的观看场景,也催生出很多新的需求场景。
6月份,抖音直播联合中国文促会戏曲文化专业委员会邀请12家院团演出机构,展播79个剧目共81场演出,累计吸引了超过9067万人次线上观看,短视频直播平台的流量放大效应令人瞩目。
相比传统的文艺传播形式,直播这个新的表演形态能够突破地域、场地、时间与天气限制,大幅提升观众的在场感和参与感,从而吸引年轻创作者和用户积极参与。
网络直播文艺生态报告显示,2021年抖音直播文艺内容的生产人群中,24-40岁的创作者是主力军,占比为66%;而在兴趣用户中,24-40岁的中青年群体占比高达76.4%。
得益于这些优秀演出者的努力,以及线上直播的助推,传统文化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而他们,才是文化传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