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芯片价格暴跌又成为热点
? ? ? ?一夜之间,芯片价格暴跌又成为热点。此前据央视财经报道,芯片市场目前正在出现降价销售的情况,部分芯片价格出现雪崩,降价超过80%。在该报道中,央视财经提到了意法半导体的某款芯片,去年价格一度涨至3500元,今年下跌至600元左右;另一款芯片去年价格200元上下,目前售价仅20元左右。
在此之前,“缺芯”几乎成为了各行业的最大焦虑。去年,几大造车新势力,甚至围绕芯片展开了一场暗战。
到了今年5月底,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又一次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缺乏芯片,并用手持“急求芯片”的爆红可达鸭表示了当时汽车行业缺芯的情况。
据《财经天下》周刊了解,现在的市场行情,是降价与缺芯并存。其中,本轮芯片价格下跌主要出现在消费电子产业,而工业、汽车芯片价格相对坚挺。随着手机、PC出货量下跌,相关芯片价格下行已经有一段时间。央视的报道中也提到,虽然部分芯片价格出现雪崩现象,但在不同的芯片需求上出现了分化迹象,汽车新品供应依旧较为紧张。
据《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央视财经提到的前述两款芯片均为MCU(微处理芯片),广泛运用于工业、汽车行业。有业内人士向《财经天下》透露,通用MCU、DDIC(显示驱动芯片)、memory(存储芯片)是近期芯片价格下跌的主要代表。据界面新闻日前报道,部分电源管理芯片与影像传感器现在也正在经历砍单降价。
缺芯与雪崩并存
有接近芯片行业的分析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消费电子芯片价格下行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行业内很早就有了风声,并不是最近才爆出来的。
“不管是大众的存储器也好,还是通用MCU、DDIC也好,基本都在跌,现在芯片价格下跌是一个普遍现象,毕竟供过于求。”该分析人士表示。
该分析人士还提到,这一轮芯片价格下跌潮是全球性的,而非仅限于中国市场,背后的一大原因是经济环境改变导致的需求萎缩,“并非是因为产能扩太多了。”
但芯片价格暴跌的情况确实在最近一两个月有所蔓延,“年初有些芯片厂还撑着,现在不得不调整了。”一名业内人士表示。
不过价格暴跌并不能概括整个行业,实际上,部分芯片巨头目前仍在涨价,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均在不久前宣布了涨价计划。
今年7月,英特尔公司表示,由于成本上升,公司准备在今年秋天开始对家用电脑和服务器CPU,以及Wi-Fi芯片等周边产品进行涨价,涨价幅度在数个百分点到20%不等。
近日,“芯片价格雪崩”引发热议,部分芯片从去年高位的200元降至现在的20元一个,对比不久前还有大佬“打飞的”求芯片,仿佛一夜之间,芯片价格就“雪崩”了。
芯片进入降价周期?
根据德邦证券发布的7月份IC价格跟踪月报显示,7月份,中低压MOSFET价格环比下行,中高压产品稳中有涨。MCU(微控制单元) 渠道价格继续回落。
Nordic蓝牙SOC芯片价格则保持弱势。这款芯片适用于可穿戴产品及IoT应用,其价格从2021年底达到高点后就开始下行。
很多芯片都有上述蓝牙芯片类似的价格周期,去年某个时间点达到历史高位,然后开始断断续续下滑,持续至今。德邦证券指出,2022年第一季度,TI通用型DC/DC芯片渠道价格就开始下行,但目前来看,总体稳定。
当然,不乏个别芯片极端降价,但降价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并非一夜“雪崩”。据媒体报道,有芯片在2021年价格维持在200元左右一个,目前售价仅为每个20元左右,只有最高价的十分之一。
有芯片行业从业人员对中新财经表示,芯片涉及面非常广,内部也有很多赛道,总体来说,某些消费类的芯片,比如手机芯片库存积压较多,本来就竞争激烈,碰上手机需求疲软,肯定价格影响比较大。但汽车电子等领域,芯片仍然是供应紧缺。
价格为何下滑?
芯片价格自然受供求关系影响,如上所述,芯片价格下滑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需求疲软造成。有证券分析师分析原因在于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上游产能扩产过快。
以手机行业为例,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36亿部,同比下降21.7%,其中5G手机出货量1.09亿部,同比下降14.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0.2%。
另外,去年的“缺芯潮”让很多芯片公司加大了生产马力甚至进行扩产,光大证券研报就指出,本土晶圆厂数量和产能规划在超预期增加,海外芯片设备的进口周期变长加重了这一现象。
这些扩大产能情况从企业财报也有反映。中微公司近日发公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9.7亿元,同比增长约47.1%。至纯科技上半年新增订单总金额为23.62亿元,同比增长37.33%。
芯片价格波动当然还不乏渠道商从中炒作原因,有分析指出,渠道价格只反映经销商报价,且波动幅度很大,而原厂价格可能较为稳定。中芯国际的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出货量以及平均销售单价还均有小幅增长。
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2022芯片和科学法案》,将提供527亿美元的资金补贴美国半导体产业。但在英伟达、美光科技等芯片企业财报预警和行业不振的预期下,法案并未刺激美国芯片股的市场表现,当日,美股芯片股集体大跌。
3天后的8月1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将用于3纳米及以下芯片设计的EDA软件和能承受高温高电压的第四代半导体材料氧化镓和金刚石等4项技术,纳入新的出口管制。
EDA软件受限被视为美国对中国先进制程芯片卡死的体现,而氧化镓和金刚石衬底是第四代半导体材料,包括新势力车企即将量产的800V快充技术的功率器件就需要用到氧化镓。
另一方面,在全球最大需求端的中国市场,此前一度暴涨的一些车规级芯片从6月价格开始“跳水”,至7月底市场价格较高点下滑超过8成。
《2022芯片和科学法案》中,明确禁止受益公司10年内在中国扩大生产和投资比28纳米更先进的芯片。28纳米是传统制程和先进制程的分界标志,在高端智能化电动汽车上,7纳米、16纳米的先进制程芯片已开始广泛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现在市场需要回答的是,芯片荒是否真正已经缓解?在已经开始爆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车企是否还在缺芯?美国芯片法案和出口禁令将对国内电动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的持续减弱,曾在上半年引发过一波芯片急跌,而近日多款芯片报价“雪崩”,让半导体供应问题再度成为行业焦点。据央视新闻报道,作为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意法半导体芯片曾是2021年最紧俏的芯片产品之一,市场报价一度上涨至3500元左右一个。而在2022年,同款芯片从高位下滑至600元左右,降幅超80%。另一型号的芯片,去年价格维持在200元上下,目前售价仅20元左右,只有最高价的十分之一。芯片从业者对这一幕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与意法半导体类似,自2020年底“芯片荒”蔓延以来,多家芯片厂商旗下产品遭遇暴涨暴跌,恩智浦的某款芯片曾从最低的24元攀升至350元,甚至不乏某芯片从20多元涨至600元的例子。芯片价格受供需驱动,此前新冠疫情、5g和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以及供应链的混乱,推高了部分紧俏芯片的价格,加上有卖家恶意炒作,芯片价格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暴涨。前述两款意法半导体芯片,正是芯片需求暴增下的“当红炸子鸡”。这两款芯片为mcu(微处理芯片),通常可用于工业、汽车等场景。但今年以来,mcu也遭遇了和显示驱动芯片、部分电源管理芯片与影像传感器同样的命运——市况反转,需求锐减,砍单降价。这背后是半导体市场在“退烧”——备受缺货折磨的买方在客户端重复下单,未料赶上通货膨胀、加息等宏观经济因素拉低市场需求,不得不大刀砍库存、降价出清。也有芯片经销商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即使降价幅度巨大,目前两款芯片的报价仍高于2020年芯片供需危机爆发时的常态价格,比如前述降价至600元的意法半导体芯片,其2020年报价甚至不到10元,而目前报价20元左右的芯片,其常态化价格只可能更低。所谓常态价,指的是芯片市场行情平稳、供需平衡下的价格。目前来看,大量芯片不仅尚未回到疫情前的价位,反而暴涨暴跌成了一种“常态”。上半年以来,三星、戴尔等纷纷下调订单,波及芯片采购。以显示驱动芯片为例,因显示面板需求骤降,面板驱动芯片库存也随之升高,而终端对上游芯片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库存的调整,一旦因库存过高而导致采购需求下降,驱动芯片厂商也只能降价去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