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打造量子科技创新高地,攻克“卡脖子”难题
?
“量子科技研究什么?”“量子计算机长啥样?”带着这些问题,采访调研团一行来到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大楼一探究竟。
外观上看,这座由工业厂房改造的灰色大楼并不起眼,但这里却能最直接触摸到中国量子科技领域的创新脉搏。记者看到,在约4万平方米的研究院内,入驻了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量子科学创新引智基地、量子科学与工程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等实体机构。在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和先进科学仪器研发中心,深、港两地的青年科研人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科研攻关,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难题。
据量子精密测量研究所所长刘骏秋介绍,围绕我国科技战略布局,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以量子信息技术为核心,聚焦量子物态与量子器件、量子计算、量子极限传感、量子工程应用等战略性新兴量子信息技术研发及产业应用。同时,研究院还搭建起先进科学仪器研发平台,聚焦“卡脖子”仪器研发,突破西方对我国在量子科学领域的技术封锁、设备禁运瓶颈,推动我国量子领域的先进科学仪器朝着国产化、高端化、自主可控的方向迈进。“就在去年10月,我们造出了加速电压30千伏的电子束光刻机第一台样机,攻克量子科技领域的一道‘卡脖子’难题,目前在进一步优化提升综合性能,争取早日实现商业化生产。”
得益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区位、制度和国家战略平台优势,国际量子研究自2018年挂牌以来,在不到3年时间内建立起超300人的年轻化、国际化的科研队伍,已吸引了国内外科学家、工程师人数位居全国前列,成为量子科技国家核心战略力量的南方支柱。
“量子研究院,深圳奇迹的缩影,体现了国家意志、肩负着国家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表示,为了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补齐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深圳2017年提出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包括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等,而国际量子研究院正是作为首批建设的3个“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目前,研究院已陆续建成超导量子计算平台、硅量子点量子计算平台、离子阱量子计算平台、量子极限传感平台、拓扑量子材料平台、先进科学仪器研究平台等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平台。
在研究院内,处处能感受到深港合作的科研活力。来自香港的陈洁菲和从香港来到内地求学的赵灌中正与深圳的青年科研人员们一起共同研究光路搭建课题。“凝聚联合港澳地区的量子科技优势力量,带领他们积极参与和承担量子科技国家战略任务,促进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潮,利用港澳地区的国际化、开放等优势突破美西方对我们量子科技的围堵和封锁、坚持对外开放,是研究院当前主要致力的方向。”俞大鹏表示。(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许依妍 华智超 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