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领域院士风采系列|陆元九:毫不犹豫放弃美国国籍,全球首创回收卫星理念
?
“神舟”飞天,“羲和”逐日、“嫦娥”奔月、“天和”巡空……这些“飞天梦”的成功实现,无一例外均与陆元九院士的科研成果息息相关。
为了使载人飞船、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航天器深空探索不迷路,让这些航天器的星辰大海征程无迷途,就必须装备惯性导航系统。
陆元九,正是我国惯性导航这一尖端领域的奠基者与探路者。
陆元九,著名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他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是在全世界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理念的科技之星,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精深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他是屹立于我国科学高地与科技前沿的“双料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以101岁高龄,于2021年“七一”前夕,成为“七一勋章”的最年长获得者。
世界首位惯性导航博士,断然拒绝加入美国国籍
陆元九出生于1920年元月九日,其生日便是其名字“元九”的直接由来。
陆元九于1937年成为中国内地首批系统学习航空理论与技术的本科大学生。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先是留校任教,继之获取公费赴美留学资格;1945年他远涉重洋赴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当其获悉自动控制领域权威专家德雷伯教授新设仪器学专业之时,遂果断加入仪器学教研室。
陆元九成为德雷伯教授所新创仪器学专业的首位博士研究生,由此一步一个脚印地跨入仪器学科的前沿,尤其在自动控制与惯性导航技术领域造诣颇深。
陆元九凭借刻苦钻研与精深科研,于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惯性导航领域博士。时年29岁的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美国政府让麻省理工学院劝说身为科技精英的陆元九加入美国国籍,但他心系祖国,毫不犹豫放弃美国国籍。
其时,新中国成立伊始,百端待举,一心报效祖国的陆元九归心似箭。他经过精心筹备,克服诸多困难,费尽许多周折,于1956年登上回国的远洋轮船,历经二十余天艰辛异常的海洋颠簸,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胸怀科技报国赤子之心,开创性贡献自动化事业
陆元九身怀自动控制与惯性导航绝技,胸怀一腔报国热情,被分配至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担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继之担任副所长。
他与新中国首批科技工作者一起奋力开拓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事业,满腔热忱地参与筹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从落实办公场所,到组建科技队伍,再到购置试验设备,他全然置身其中,凡事亲力亲为。
陆元九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各地开展调研,熟悉掌握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深入剖析自动化科学技术发展所面临困难,研究探索驱动自动化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举措,充分展现自动化科学技术的美好愿景;与此同时,他着力推进工业生产自动化研究,并主持了飞行器自动控制研究、稳定系统研究等,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航天惯导系统领军人物,让星辰大海征程无迷途
陆元九一心攻关“两弹一星”工程, 一生无悔奉献航天事业,成为中国航天惯导系统的领军人物,使载人飞船、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航天器深空探索不迷路,让这些航天器的星辰大海征程无迷途。他为我国惯性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及其在运载火箭、导弹武器、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领域的深入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为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规划与论证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研制人造地球卫星。陆元九的工作重心遂由原先的自动化转向人造卫星、探空火箭等新领域。
陆元九创造性地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这是世界上首次创立“回收卫星”理念。
与此同时,经过陆元九及其同事历时两个余月的深入研究与积极探索,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应运而生。
作为我国著名的陀螺、惯性导航专家,陆元九独具匠心地运用自动控制理念与方法论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深入论述,并利用自动控制技术,改善惯性器件及导航系统的性能;在国内首先开展液浮惯性技术的研制工作,并参加了有关基地的建设;参加、组织或领导液浮、气浮、挠性等多种陀螺、加速度计、平台及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解决动态误差等关键问题。其科研成果应用于多种运载火箭、卫星等空间飞行器中。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陆元九在孜孜不倦从事“两弹一星”相关陀螺、惯性导航等科研工作的同时;不辞劳苦地著书立说,将其在陀螺、惯性导航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专长编撰成理论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