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坠落:是商业模式困境,还是道德困境?
原标题:OfO坠落:是商业模式困境,还是道德困境?
近期,OFO负面新闻缠身,倒闭、裁员、挪用押金等各种猛料频频爆出,6月30日,《中国经营报》的一篇《供应链欠款已逾亿,OFO至暗时刻:钱荒何解?》一文更是将OFO推上了风口浪尖。
OFO,从二年前的意气风发,到今天的"至暗时刻",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商业模式困境?
OFO从创建之初就被纳入了重资产行列,属于资本密集型和资产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考虑到OFO车价相对于竞争对手摩拜和哈罗单车的车价不高,但也导致车损率高,从而增加了人员维护及其他维修成本。无论是造车还是人员维护,都将花费巨额资金,而依靠押金池的盈利模式始终无法长久。
根据现有数据,仅依靠骑行付费,OFO盈利艰难,为此需要不断资本输血。近期二个事件增加了公众对于OFO生存能力的疑惑,一是质押车辆从阿里获得贷款,二是在共享单车免押金趋势下,OFO却取消了20个城市的信用免押,而且押金从初期的99元,涨到了199元。
企业要获得独立运作的基础条件是有正向现金流,OFO缺乏有效的造血能力,仅仅依靠骑行费用,很难达成正向现金流;同时共享单车由于其技术门槛低,其经营模式极易复制,如果竞争对手发力而OFO难以作出实质性改变的话,那么其未来不容乐观,难以避免被竞争对手收购的命运。
道德困境?
在商业经营模式、政策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出现了问题,负面新闻不断,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该企业是否出现了道德困境。
企业在作出一种决策时,其一种决策行为符合某种准则,可同时又违反了另一准则。这就要求企业在相互冲突的准则之间进行自主的选择,亦即选取其中一个准则,舍弃另一个准则。就共享单车而言,关注公众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其应关注的道德取舍问题。近年来,OFO病毒式的投放方式下隐藏着的是对公路人行道等公共设施的非法占用, OFO把巨大的运营成本转嫁在了中国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建成的基础设施上面,而没有缴纳任何费用。其在运营之初就应当意识到,其大规模的投放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直到相关政府部门下了严格的命令,没收车辆等之后才稍有改观。但这不是其主动作出而是被动处理,其在大规模投放单车的时候就是以占有市场为目的而忽视对公共资源占用的道德思考。
OFO道德失据的另一个案例在于处理11岁男孩骑OFO被撞身亡处理的事件上。这件事情处理得好,可以为企业增加人文关怀的声誉,处理不好,则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机械锁的硬伤是引起该事故的原因之一,可谓多因一果,作为专业的运营商,其本应比普通人具有更高的对于产品安全的注意义务,但在这起公共事件中,OFO的态度引起了公众的反感。
本文结束之际,看到OFO开始进军区块链,并且在境外开始推出共享电动滑板车。希望OFO能牢牢记住自己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仅关注投资人这一利益相关者,否则,每条赛道上其都难以达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