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T大家谈| 老旧社区如何智慧升级?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之下,各地围绕着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旧改,展开了大面积的智慧社区项目建设。尤其疫情常态化后,社区作为城市疫情防控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围绕着社区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升级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今年5月,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构建起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初步打造成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这为当前智慧社区建设指明了新的建设目标和方向。
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社区治理新形态?尤其是围绕着老旧社区的改造升级,如何在兼顾成本和改造周期的情况下,从利旧层面快速响应社区基层治理的各类需求,同时保障方案落地后物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对智慧社区解决方案的满意度?
围绕着上述问题,『AIoT创新应用话题大家谈』第15期直播,南京甄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社区解决方案总监朱依浩在直播间做了详细和精彩的分享解读,具体访谈QA如下:
? ? ? ?Q:a&s
? ? ? ?A:小视科技社区解决方案总监 朱依浩
了解到小视科技这边做了大量的社区改造的案例,尤其是在江苏南京有超过2000多个社区的改造案例,从小视科技的经验来看,老旧社区改造项目它主要的改造内容有哪些?
老旧小区改造的内容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基础类的改造,包括提升小区的水、电、气、安防、通讯、网络等等这种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以安防为例,改造内容主要是把小区的外围管理起来,包括人行门禁、车辆道闸、电子围栏等等,保障小区进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类是完善类的改造,包括整治小区以及周边环境,深化小区内部的一些重点事件管理。同样以安防为例,改造内容主要针对小区内部的重点区域展开一些基于视频的智能分析,比如围绕着小区垃圾满溢、高空抛物、遛狗牵绳、电动车进电梯等行为的分析检测,来促进小区的安全管理和环境改善,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服务体验。
最后一类是提升类的改造,这一块主要是考虑丰富社区的服务供给,然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在这一块我们一般会提供像社区养老、居民服务、智能分析等等智能化的应用。
比如针对老年人或弱势群体的便携式“一键求助器”项目,当这些群体遇到危险时,可以通过这个设施直接向社区管理中心或者公安求助。
值得一提的是,老旧社区改造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比如这两年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其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也需要最大程度的去支撑社区的防疫工作。
老旧小区很多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从利旧的层面来考虑,要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助力社区基础设施的智慧升级?
如何利旧是老旧社区改造的一大关键。智慧社区的发展从10年前就已经开始兴起,早期主要以社区安防系统建设为主,包括视频监控、人行门禁、车辆道闸等设施部署。
对于这些设备,首先要考虑基于原有的设备设施进行沿用,比如通过互联网平台把旧有设备全部接入集成管理起来,这样充分发挥它原有设备的价值。
其次是通过AI技术,比如在旧有的视频监控资源之上,通过加装边缘分析“盒子”,对摄像头加载算法进行各种算法分析。这样无需更换新的监控设备,也能展开一些AI智能化应用。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社区,AI监控应用的普及率大概是什么情况?
有相关调研数据统计,到2019年年底的数据,全国的居住小区大概在55万个左右,其中在建设成为智慧社区,或者已经是智慧社区的居住小区数量远远不够,目前只有5%不到。
小视科技在南京的全国标杆性案例中,我们对全区1000个小区进行智慧化建设,其中包含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改造,整体而言,社区内视频智能分析应用大概占到40%以上。
从全国范畴来看,每个区域的智慧社区建设情况不一,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区域,社区的智慧升级进程会走得更快,其他区域整体智能化比重可能稍微低一点。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项目,普遍需要同时契合政府治安管控、物业管理、居民服务三方需求,小视科技的智慧社区方案和其他友商相比,有哪些亮点和优势呢?
智慧社区参与方众多,政府、物业、居民,还有房地产开发商每一方角色的诉求都不一样。
政府最核心的诉求是能够把整个辖区内的人、车、房、室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作为相关政策及管理条例制定的数据依据;物业更关心的第一是社区安全,首先要保证社区内不要发生异常的安全事件,第二是提升物业管理效率,同时降低物业的人力成本,即物业管理的降本增效;居民的诉求肯定是更安全便捷的社区生活。
根据小视科技的核心技术优势,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参与方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针对政府在智慧社区的应用需求,我们会提供可视化的指挥调度大平台以及基层的数据采集工具,这样可以把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场景中的多类数据进行高效采集,然后横向拉通各个委办把平台打通,实现数据分享,真正达到智慧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
物业层面,小视科技可以提供针对性的物业安全管理平台,可以把小区里各类安防设备集成管理。一旦小区内发生一些安全事件,我们就可以基于平台,通过多系统多设备的联动来协同处置,有效提高小区内部安全管理效率。
居民服务层面,可以提供公众号、小程序或APP端应用,方便居民高效完成信息上报、报装报修、参与社区活动等。
谈到智慧社区,无论是设备商、数据服务商还是AI企业,大家都会提供平台服务,AI企业的平台其特色和优势表现在哪里?
小视科技是智慧视觉场景生态服务商的企业定位,核心技术和产品都是围绕着计算机视觉展开。针对智慧社区垂直行业,我们主要是通过AI视觉分析的形式去提升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小视科技作为全栈视觉算法服务商,目前围绕着智慧社区场景已经发布了30多种原创视觉算法,基本覆盖了社区管理的方方面面,针对社区安全管理、物业运营及居民服务等关键诉求提供基于AI视觉的技术能力,让摄像头能够真正“看得懂”,主动为社区精细化管理赋能。
小视科技的优势在于我们本身是一家以算法为核心的AI公司,并且在AI市场已深耕10多年。小视科技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已经达到300多项,在国内也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并且所有算法都是自研,这样可以保证在面对客户定制化需求时高效实现算法的持续迭代,来适配各种场景的需求。
智慧社区的业务需求相对复杂,做好智慧社区的建设和服务不能依赖一家之力,需要生态合作。小视科技定义自己为技术产品赋能型公司,在物联网平台和算法分析类产品方面,我们和友商的区别在于我们所有的接口都是开放,可以和第三方产品对接融合。小视科技提供标准化的AI能力模块,去配合合作伙伴完成项目落地。我们也是希望通过开放合作,跟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共同为社区客户提供更强大的服务能力,共建共赢。
考虑到环境(光线、天气)对AI视觉系统使用效果的影响,作为AI算法服务商,我们要如何做到算法和社区具体应用场景的高匹配性?
由于社区环境复杂,需求也比较发散,对于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而言,要先确定需求边界问题。比如垃圾检测应用,不同小区垃圾桶形状、垃圾分类标准会有所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小区垃圾检测也需要做算法的适配。
在小区运营过程中,由于参与方众多,大家对于算法的需求或功能需求也是发散的,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基于在行业深耕和大量项目经验,我们的思路是先挖掘行业场景的共性需求。如小视科技目前围绕着智慧社区场景推出了大部分社区相对通用的30多种算法,面向不同的小区具有很高的复用性。
满足共性需求基本可以解决社区智能化升级70-80%的问题。而针对一些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基于深度学习架构,小视科技还拥有小样本监督这项核心技术,针对于长尾场景的碎片化算法需求时,可以在数据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快速的落地新的算法。可以将定制化算法生成效率提高5倍以上,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两方面结合,共性需求的覆盖加上对于定制化需求的快速响应,来共同满足不同小区算法的升级迭代。
对于当下依然存在的数据割裂的问题,小视科技提到的一网统管,在打通数据链路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这个一般考虑两类问题:
第一类是设备的集中接入。通过智慧社区AIoT平台的标准接口和协议可以把社区相关的安防类设备、环境监测类传感器、能耗采集系统等全部接入到平台系统中,通过多系统协同来形成一个更高效的闭环处置流程。比如单元楼内如果有煤气泄漏事故发生,煤气传感器检测到后会自动联动门禁同时物业中心发出声光告警,大幅提高了社区特殊、紧急事件的处置效率。
基于平台底座,可实现多设备和系统的集中管控,也可以实时的感知设备的运行状态,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可以进行精准运维。
另一类是数据共享共用。同样是基于平台底座的集中管控,可以把社区场景内人、车、房、室等各类数据进行汇聚管理,通过数据的采集、汇聚、分析、研判,从而助力管理人员高效了解社区事件的发展态势,及时展开统筹管理。
这方面的关键是要厘清不同参与方的需求,比如公安关注社区治安管理,地产物业关注小区内设备设施的管理等。
为了更好的满足不同参与方的应用需求,以小视科技在南京的案例看,小视科技和大数据局展开合作,通过大数据局的数据共享平台,我们可以把数据转发给对应的管理部门,最终实现一方建设多方使用。
在数据共享方面,由于牵头的政府单位不一样,建设的项目类型也就不一样。比如针对公安治安防控的需求,我们更多把人、车、房屋、设备等各类数据进行采集然后按照公安规定的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的标准把数据共享给到公安部门。针对房产局关心的小区基础设备设施的管理,可以通过建设单体小区或者多个小区规模化建设数据中心的方式为房产局提供适用的数据。
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建设资金、运营维护方面的问题一直是业内讨论的焦点,在这方面,小视科技有怎样的倾向和观点?
小视科技的智慧社区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小视科技提供全套智慧社区解决方案,包括整个方案设计、项目施工和后期的运营服务。
第二类是和集成商合作伙伴一起推进项目落地。小视科技为集成商合作伙伴提供标准的AI能力模块,比如边缘分析盒子等服务。
第二类模式相对第一类而言更简单一点。因为集成类项目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流程,方案设计需要找设计院合作,同时在施工部署过程中还需要和运营商合作,通过运营商搭建好本地的网络通讯等设备的部署。
智慧社区建设资金确实是一个难题,这个问题目前在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就小视科技接手的项目来看,疫情之前,政府侧针对智慧社区有专项资金可以投入。
疫情后,政府财政相对紧张,围绕着智慧社区建设也有更多的建设模式,比如政府和银行合作,由银行出资建设;我们也会和一些运营商达成合作,运营商作为出资方,我们负责建设,通过后期长期的运营服务逐渐收回成本,这也是解决资金难的一个方式。
伴随着今年5月九部委推出的《关于深化智慧社区建设意见》,从政府到中央到地方都将展开新一轮建设实践,各参与建设方也有望携手探索出更多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实现资金优化配置,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提高建设效率,2025年将成为智慧社区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
从小视科技大量的智慧社区项目经验来看,推动一个项目的成功落地,整个过程中您觉得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在哪里?
从前期用户调研、方案部署到后期运维,其实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一定挑战。
项目运作之初,我们首先要确认牵头方以及牵头单位的核心诉求、资金来源以及项目的运作模式。
其次是考虑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客户的核心诉求以及方案落地的可行性。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和客户沟通,同时去匹配我们方案的适用性。
在施工部署环节,还会面临复杂的社区环境,比如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各类小区环境,不同的小区如何去做安防系统的升级改造,部署监控、门禁、防疫类系统,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老旧小区利旧问题。
项目建完之后,要很好的发挥智慧社区系统的应用价值,尤其是促进社区长效治理,后期的运营维护也非常关键,否则又会落入到“只管建不管用的”诟病当中。
围绕着社区的长效运营,我们目前也探索出一些新型模式,比如我们会选择和政府及运营商机构展开合作,在社区物业建立托管中心,通过一个可视化大屏+管理平台,实现社区日常安全管理、物业管理,便民服务等方面流程的高效运转。并且,一个托管中心可以覆盖10个小区的服务。
如何看待2025年新型数字社区建设目标?贵司会怎么样参与和实践?
我们相信这一目标会100%实现。《意见》出台也传达出多个信息:
一是政策的下发标志着国家层面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
第二,《意见》更多强调的是要推动智慧社区从以建为主转向长效运营,然后和服务型政府进行有机结合,整体是想要构建起一个由政府引导、政企合作、多方参与、专业运营的合作生态。
第三,未来智慧社区的建设趋势无疑将加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加成,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探索多方参与、数据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的治理和服务模式。
您对于主题还有没有想要补充分享的?
智慧社区行业内一直流传着一句话: “智慧城市没建好不代表智慧社区没有建好,但是一个城市的智慧社区如果没有管好,这个城市的管理肯定存在问题。”
疫情其实是智慧社区建设成果的验金石,它更凸显了对于理顺城市及社区治理架构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明显看出,疫情管控效果突出的地区,就是那些智慧社区整体建设较为完善的地方。后疫情时代,希望可以全面促进社区的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从而真正有助于推进社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最后也是希望智慧社区建设相关参与方大家能够携手共进,共同打造一个智慧社区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完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