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后的商业法则,对普通人的启发是什么?
今天探讨的话题是"怎么深度思考选好赛道“,两者的关系是:深度思考是因,选对赛道是果。
什么是深度思考?简单来说,就是对事物认知的深度。认知越深,生意的边界越宽,越有竞争力,越具有领域的迁移性。
增加信息量只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深度思考其实就是认知升级。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份工作重复做20年,不断增加信息流;还是20年在一个赛道里打怪升级,这两者是不同的。
深度思考,要摆脱低本质的勤奋,找到远超他人的认知。
什么是选对赛道?选对行业或是找对行业的发力点。
选对行业很容易理解,投资大师巴菲特将好行业比喻为雪道,又湿又厚的雪,和长长的赛道,而对坏行业的投资异常谨慎。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深陷一个很烂的行业,尽早逃离为妙。如果一位名声很好的经营者,遭遇到一个名声很差的行业,那么,最后保住名声的一定是那个行业。”
行业的发力点,就是下赌注,把准脉,找对行业的转折点,发展趋势。
深度思考跟选对赛道,中间有个Gap,或是叫鸿沟,我把它称为”模型升级“,模型是认知升级的产物,是深度思考的结果。模型是准则,能引导我们做判断。
模型升级一:非共识,创造非对称收益
什么是非共识?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简单来说,就是think different。当大多数人都相信X,你却相信事实是X的对立面。
亚马逊贝索斯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相信,如果你要创新,你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能打败竞争对手。”
共识是什么,是实用主义,能带来一定的收益,别人挣100块,你也是100块,而且比较卷;但是非共识意味着”少有人走的路“,或是说”没有人走的路“,这条路的成本和带来的收益可能是倍数级的。
举个例子,当大多数人对公司估值的模式是利润 × 倍数,亚马逊贝索斯却说不对,而且从 1997年开始就提炼出另一个公式:自由现金流× 倍数。
自由现金流是什么?一个企业在满足了运营成本和维护性资本开支之后,可以自由分配的钱。
他认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利润不是公司的核心能力,一个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自由现金流,你有多少钱能够支付到对未来的投资上去,这才是决定公司价值的最核心指标。
因此,他提出的“非共识”是:“一个公司账上的现金越多,说明这个公司的创新动力越不足。”
当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相悖的时候,贝索斯完全不顾忌财务报表上的利润,而是把它投入到未来的赛道里,即 Prime、FBA、仓储货运、AWS云计算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并最终彻底甩开行业第二名,形成长期垄断。
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非共识,只有非共识,才能带来非对称收益。
非共识,对于普通人的三个要点启发:
01 强化搜罗稀缺信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靠信息差赚钱越来越难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有“智商税”,还是因为认知不够,别人用信息来降维打击你,为什么会认知不同,因为大家看的信息太同源了。
所以,强化搜罗稀缺信源的能力,是创造非共识。
02 时刻保持独立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确保自己能识别谁在胡说八道。小时候我们被接受“要乖”“听话才是好学生”的幼儿教育,要敢于去冒险,不要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要打破传统”、“不要挑战共识”内化为我们生存的本能。
模型升级二:长期主义,带来持续性胜利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你选择“今天拿100块钱”或者“明天拿200块钱”,你会选哪个?200块钱,对吗?如果你的目标是赚更多的钱,你自然会选择后者。
但奇怪的是,经过科学实验,大多数人恰恰相反,选择“100块钱”的人数是“200块钱”的两倍多。
这个实验是有经济学原理的,相对于更加丰厚的回报,人们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尽管长期利益要丰厚得多。
这种现象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作“双曲线贴现”,人们在评估未来的收益时,倾向于在近期使用更低的现率 ,而非在远期使用更高的折现率。
双曲线贴现原理告诉我们,当回报周期越长,人们想得到它的动机就越小。
今天的100块钱,和明天的200块钱,是一个最简单的比喻。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眼前的利益唾手可得,当前的压力实实在在,但是未来的收益却并不确定。如果是你,你怎么选?
在移动通讯领域,从2G到3G的过渡时期,2000年初,中国电信曾经推出一个叫“小灵通”的产品,大街小巷都在用。
当时的UT斯达康和中兴通讯依靠这项业务取得了高速发展。UT斯达康一年的销售收入曾经达到100亿,在当时这是足以让所有企业都为之动心的数字。
华为管理层当然也看到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很快就提交了从事小灵通业务的计划。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任正非否决了这个计划。任正非否决小灵通的理由是,小灵通注定是一个过渡的、短暂的技术,而3G才代表未来,华为不能做机会主义者。
在他看来,错过小灵通,华为可能失去的是一大块利润,但这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华为错过了3G,那就将严重影响华为成为一个伟大企业的进程,那才是一个根本性的失策,是绝对不可饶恕的。
于是华为把大部分人力和财力投入到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商用的3G业务,8年后的2009年,华为终于获得了第一块3G牌照。
从那以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华为一飞冲天,把所有竞争者都抛到了身后。正是因为华为当年在3G的豪赌和持续投入,才成就了今天的华为。
至于当时风光一时、占据中国小灵通市场半壁江山的UT斯达康,主流市场上,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家企业的身影了。
做这种选择是很需要克服人性弱点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面临的当前压力或眼前诱惑越大,人的短视的一面就相对越容易被激活,人就越容易表现出短期主义的倾向。
即使是长期主义者也会有短期行为的冲动,也会中途动摇,每个人都会有内心深处的天人交战。这就是为什么任正非在已经选择了3G这条长期主义赛道后,仍然会为了放弃小灵通而感到抑郁和压力。
今天的100块钱,是生存的本能,其实是容易的选择;而明天的200块钱,可能是,也许是-200钱,是进化的需要,是难而正确的选择。
长期主义,对我们普通人的启发是什么?
01 优势累积效应
识别自己的优势,一开始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优势,会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成别人无法超越的大优势,从而让一个人脱颖而出,成为“异类”。
首先要承认一点,我们都是普通人,大部分人没有什么明显的优点,按照“木桶理论”说的,没有那根特别长的木板,但者并不妨碍我们最终能成功,在经济学叫“复利效应”。
下棋有个术语叫做“通盘无妙手”,是说一个高手,其实下完一整盘棋,你并不觉得他有哪一招惊天动地。换句话说,整局棋,可能每步看起来都平淡无奇。
02 放大思维系统
不要计较一时得失。总是从此时此刻,去衡量一件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而是要把这件事情,放在人生大系统、放在人生长河中去衡量。
不是局部最优,而是全局最优。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长期评估体系,是愿景,价值观,终极目标。
03 在一件事上深度打磨自己
“99%的焦虑迷茫,都来自你没有在一件事上深度打磨自己。”跑马拉松,心不定,是没有办法在一件事情上做到专注和持久的。
学会聚焦,就是学会做减法。当把减法做到极致,然后投入全部的精力去做,成功的几率才会大很多。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当一个人整日忙忙碌碌时,身心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很是容易陷入到负面情绪中,迷失自我。而做到聚焦,则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定力。这势必就要有所放弃,又要有所坚持了。
模型升级三:终局思维,导致预见性结果
什么是终局思维,简单来说,就是预见性思维,以终局做布局,带来预见性的结果。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说过一句话:“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
毛泽东还说:“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叫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能够更加形象的说明这种预见性思维,就是在1930年,中国革命陷入困境,毛泽东写的一篇雄文,题目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短短八个字,形象勾勒出毛泽东前瞻预见的战略思维。
美国有个很棒的冰球运动员,叫格雷茨基,他有句名言:“我总是滑向冰球要滚去的地方,而不是它现在所在的地方!”这句话曾经被乔布斯在苹果手机发布会上引用,引领了移动互联网的开端。
你看Netflix这家公司怎么迅速崛起,就是用终局思维来布局当前的业务。当上世纪90年代,DVD市场上别的竞争对手还在用实体店租借模式,并收取滞纳金。
作为行业小弟的Netflix要逆袭,就用网络会员线上租赁;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家里看录像。
他们就判断出:DVD是一种过渡技术,未来将被流媒体所取代,网络收看节目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而最核心就是积累更多的新媒体用户。
当流媒体技术一旦普及,内容就成了制胜关键,他们很清楚,如果内容卡在别人手里,就好像被人卡住了脖子。
长视频行业遇到最大问题是优质内容严重短缺,大白话就是“产品不行,”而Netflix的原创节目表现出众、频频获奖,之后一发不可收,譬如《毒枭》《怪奇物语》《鱿鱼游戏》等优质内容。
普通人在思考问题时,会习惯性的从现在的视角看问题,从而看不到出路。
终局思维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只要换一个未来的视角,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选项。
那么,终局思维对普通人的启发是什么?
01 以终为始
“终局思维”不是什么新的理论,它是十几年前白领们人手一本的管理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人生中,总有一些比较复杂且时间跨度很长的事业,我们常常做着做着就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而“终局思维”就是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要时常思考一下这件事最终达成的目标。然后“以终为始”,站在未来看现在,修正自己当下正在做的事情。
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
02 胜率思考
前几年的“围棋人机大战”中,人们发现,AlphaGo虽然都能赢,但几乎每一局都是小胜,一开始大家觉得双方棋力差不多,但时间长了,大家才琢磨过来,这是实力悬殊的降维打击啊。
AlphaGo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高手下一盘棋,会把棋盘分成几块,整个棋局分成几次大的战役。再高明的棋手也只会在战役之间和战役的关键点,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一下整体局势,大部分时候,都是更关注当前战役的进程和局部地块的得失。
但AlphaGo的思路不同,它从来不从局部棋考虑得失,它是胜率思考,它的每一手棋都要重新全面估测当下局面,计算各种可能的下一步棋之后的胜率变化。
也就是说,人们大部分时候都是“当下利益优先”,只有少数时候才使用“终局思维”;而AlphaGo每一步都在使用“终局思维”。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或是任何一个选择,如果能用胜率思考,那意味着我们已经在用终局思维,而不是当下思维。
简单总结,模型升级是深度思考带来的认知结果,是护城河,也是竞争力。今天不仅仅谈模型升级,更要强调认知模型对普通人的启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汤灿锋”(ID:gh_80d224d07dcd),作者:汤灿锋,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