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半年急行军,交上“Back to Basic”第一份答卷 | 焦点分析
作者 | 邓咏仪
编辑 | 苏建勋
“我们认为,云计算会重塑整个IT硬件体系。除此之外,今后的产业会变成一个软件定义、硬件加速来协同创新的世界。”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演讲中谈到。
11月,2022年云栖大会如期举行,阿里云带来多项软件和硬件层面的技术更新。
在芯片研发上,阿里云进展迅速。一年前的云栖大会,阿里云刚刚发布首款自研CPU“倚天710”。如今,阿里云宣布,倚天710已经实现大规模应用——未来阿里云两年20%的新增算力,都将使用自研CPU。
“传统芯片研发周期中,从研发到生产上线,至少3-4年,如今我们将这个时间压缩到了两年。”张建锋表示。
而在软件层面,最重要的变化是,阿里云宣布核心产品全面Serverless(无服务器)化。对阿里云而言,从提供服务到收费的方式,都会有明显变化。
来源:阿里巴巴集团
阿里云回归基础技术的战略仍在延续。今年宣布的产品更新,意味着战略在一步步落地——下至芯片,上至操作系统,阿里云计划中的以云计算架构为核心的“新型技术体系”,逐渐完备。
技术以外,阿里云也通过“云钉一体”,建立起更为多元的应用生态。现在钉钉上的低代码应用数已破500万,钉钉今年Q2的营收增速就超过三位数。阿里云的触角,也由此探至更多新兴产业——自动驾驶、生物制药、元宇宙等等。
这些进展,都是阿里云在今年6月提出“Back to Basic”战略后,交上的第一份答卷。
在经济震荡、全行业“过冬”之时,大部分企业都从“向外扩张”走到“向内生长”阶段。阿里云在技术上急行军,也正是为了能够在下一阶段的云战争中抓住用户的新需求,从而拔得头筹。
划好边界,“新型计算体系”雏形浮现
阿里云构建“新型计算体系”的背景,是整个云计算市场已经基本完成算力普及后,需要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让企业更多的核心业务上云。
此前,用户用云,基本上就是简单购买算力。早期用户大部分是互联网公司,其IT结构天然就是与云相连。云厂商向他们销售算力,更像是一锤子买卖,企业自己有能力在云上开发应用。
但现在,能上云的互联网公司基本都已经上云。政企、金融、零售等传统企业成为上云的主力用户。他们大多处于传统IT架构和云计算架构的过渡阶段,核心业务系统很多都是围绕传统IT体系(如x86架构)建立。
如果需要将核心系统上云,云厂商需要提供更完善的云计算开发、管理环境,以及应用生态。
阿里云的“回归基础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过去几年,阿里云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研发,已经覆盖软硬件的多个环节:
- 2019年:阿里云正式发布“含光800”AI芯片,平头哥发布首款玄铁910芯片。
- 2020年:阿里云发布了第一台云电脑“无影”。
- 2021年:阿里宣布推出“飞天云”操作系统第四代神龙架构,全新操作系统“龙蜥”、自研云原生关系型数据库PolarDB的升级版本。阿里平头哥发布首颗自研CPU芯片倚天710。
- 2022年:阿里云正式发布云数据中心专用处理器(CIPU);“倚天710”大规模应用;核心产品全面Serverless(无服务器)化。
在国内,阿里云还是规模最大的云厂商。在技术上的探索提前一步,也相当于正在走入“无人区”。
“所有的技术革新里,总有一个核心的东西,谁掌握了这个核心,就掌握了后面演进的路线。”11月3日,阿里云栖大会会后采访中,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
飞天+CIPU
现在,阿里云“Back to Basic”的边界也在逐渐明晰。“做好软硬件一体,就是目前阿里云做自研的定位。”张建锋在会后媒体采访中表示,“阿里云从原来只做飞天的操作系统,到自研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以及核心部件如光模块,计算层面的CPU等。只做到这个层面为止,不会再往下,也不会再往应用层上走。”
这个趋势在全球都是一致的。几乎所有主流云厂商——无论是AWS、微软还是谷歌,都在自研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硬件。这不仅是为争取新一代用户的技术准备,更是争夺技术定义标准的竞争。
值得注意的进展,还有核心产品的Serverless化。这是云计算市场进入到下一阶段的重要标志。
Serverless,直译即是“无服务器”,意思是云服务器层的调度、维护交由云厂商管理,用户不需要自己手动进行云资源的运维。
以阿里云客户“南瓜视频”为例,若一部电影上线,吸引了大量用户观看,导致云资源不足,运维人员需要手动添加或取消云服务器资源,资源利用率也很低。
但采用Serverless架构后,阿里云就能自动根据观看人数的变化,自动完成云资源的扩容和减少。现在,南瓜视频在无人值守状态下就能应对百万级流量,并且总成本较此前下降40%。
对阿里云而言,实现Serverless化,既能减少用户的使用门槛和计算资源闲置问题,也能借提供服务,从而增加利润率。
张建锋表示,过去云计算用云服务器替代了物理服务器,但客户依旧按“几核几G服务器”的模式来购买云资源。未来,云计算将全面Serverless化,更加接近“电网”模式,按计算的调用次数付费。
参考国外发展路径,2012年Serverless概念出现后,AWS在2014年首先推出相关产品,开始了商业化之路——Serverless对云厂商的技术、服务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定价上足够公开透明,这会带来新一轮的商业竞争。做得好的厂商,可以吸引到更多价格敏感型用户,扩大市场覆盖度。
云钉一体两年后,继续寻找新增长点
寻求技术突破的另一面,摆在阿里云面前的一道大难题,在于在云市场增速放缓之时,找到新增长点。
在国内,疫情对各行各业的业务的影响仍在持续,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更不例外。
在规模上,阿里云仍遥遥领先于行业——2022财年,阿里云营收已超千亿元。但其营收增速,已从前两年的超过60%,下降至最新季度(2023财年Q2)的10%。
面对公有云市场见顶时,阿里云在2020年搬出了“云钉一体”战略。云钉一体让钉钉和阿里云两个团队相融合,本意是让钉钉作为应用层的抓手,为云拓展更多行业;而对阿里云原本拥有的客户,阿里云也可以借助钉钉,和客户产生更深度的链接。
云钉一体战略至今已开展两年。在去年,云钉一体尚处在从“要规模”到“要价值”的转变中,阿里云为钉钉带去了不少大客户。那么到了今年,云钉在业务和营收上的贡献上了一个台阶。
钉钉的后劲在逐步显现。今年,钉钉在大客户上重点发力——云钉如今一起服务的大客户数量已达两三百家。在9月的钉峰会上,钉钉负责人叶军也透露,尽管今年SaaS市场比较冷清,但钉钉今年Q2的营收增速已经超过三位数,并且应用所产生的利润很可观。
放眼到整个云市场,如今风向十分明显:从要规模转向到要盈利。以阿里云为首的主流云厂商,都更加认清自身在产业中所处的位置,边界也在不断收缩。
张建锋在采访中也坦承,过去两年,国内云计算市场都处在“低水平竞争“中。国内云厂商赚不到钱,很大原因在于大做项目,云厂商做了很多原本该属于合作伙伴的事情。
无论是阿里云还是钉钉,现在将生态、合作伙伴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今年年初,阿里云经历一系列销售线调整,正是为了也喊出“阿里云赚1块钱的同时,伙伴可以赚到2块钱,3块钱。”
而钉钉在前两年搭建的低代码平台,让应用生态迅速扩张——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在钉钉上开发的应用数超过350万个。而现在,这个数量已破500万。
云栖大会现场
好在不少技术突破和新兴产业带来的场景,或许能为未来指明方向。
近年很火的云游戏,就是云和端走向融合的典型应用场景。阿里云弹性计算产品线负责人张献涛介绍,若没有这几年云端传输协议上的技术突破,单靠本地算力,基本很难支撑起4K、8K等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
国内云市场仍处在“换挡期”,正是积蓄力量,等待下一轮爆发之时。强大如阿里云,也需更多时间,投入到技术和生态之中,找到新蓝海。
谈及未来的增长,张建锋表示,云计算的增长逻辑还是相对简单的,一是存量市场转移;二是新兴产业的应用,比如自动驾驶的训练,就会产生大量数据和应用需求。
“单单PC电脑,每年全球还有2亿多台的出货量,怎么让终端更多地上云,就是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巨大增量。而数字化程度的加深,本身就会刺激各行业云计算需求的增长。”张建锋表示,“机会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