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
语言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传感技术 >> 风电内卷,后劲何来

风电内卷,后劲何来


  大的市场环境不发生根本性改变,形成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价值观,通过技术创新去实现降本增效就会是一句空谈。

?

电机(企业商用).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width: 400px;" alt="摄图网_501250282_风力发电机(企业商用).jpg" width="400" height="" border="0" vspace="0">


  在2021年中国风电市场大幅扩张时,全球市场占有率仅次于维斯塔斯和金风科技的风机制造企业西门子歌美飒宣布在中国市场暂停陆上风机的销售业务。

  该公司时任亚太服务部首席执行官Joris Mazille在解释原因时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市场上风电机组均呈涨价趋势,但中国市场表现特殊,风电机组的制造成本上升,但整机价格却一路走低,市场价格激烈,陆上风电机组投标价可以低到1800元/千瓦(不含塔筒),对风机制造企业来说是相当痛苦的。

  到了今年,陆上风电机组的投标价继续走低。在10月14日国投电力公布的采购候选人名单中,前三位候选人含塔筒的中标价格分别为1901元/千瓦、2004元/千瓦、1879.4元/千瓦。10月25日,华润电力公布的三个项目招标信息中,两个150MW的项目含塔筒中标价格均为1860元/千瓦。国家电投公布的中标候选企业中,有项目的中标价格已经低至1427元/千瓦。

  广阔的需求空间、多年的行业积累、充足的产能供给和活跃的资本市场共同塑造了当前国内风电领域的高烈度竞争。国际巨头不适应这种竞争烈度黯然退场,一方面可以被看作是中国风电行业崛起的鉴证,另一方面也给中国风电行业后续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核心问题——这样无休止地低价内卷下去,风电行业的后劲要从哪里来?

  特殊的中国风电市场

  当然,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标准答案,就是通过高质量竞争来推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政策支持下形成的广阔的需求空间,为中国风电行业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提供了基础条件。

  「3060」目标提出后,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强化了顶层设计,为清洁能源的发展勾勒了比较清晰的路线图: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要提高20%,2030年提升至25%。作为具备较强经济性的清洁能源之一,中国风电行业也迎来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各省都在快速发布自己的风电规划。

  其中,三北大基地的有序建设,一个项目,包含风电和光伏,可以达到千万千瓦级;东南沿海的海上风电也在大力推进,据彭博新能源金融预测, 「十四五」期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46.8吉瓦,新增装机达37.8吉瓦;中东部地区的分布式风电开发模式,也在河北、江苏、山东等省稳步推进落地。

  同时,这种需求空间的稳定,也吸引了大量资本和资源进入到风电领域,使得中国的风电行业相比国际巨头拥有更多的资金优势。西门子歌美飒的首席执行官Jochen Eickholt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呼吁对欧洲生产的风机实行限额制,以应对来自中国的越来越便宜的风机。他同时还指出,来自中国的风机制造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资金在某些情况下比欧洲厂商多10倍。

  但是,中国市场的独特性,也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隐忧。2021年,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十的风机制造企业中,有六家是中国企业;在前五名中,则有两家中国企业。同时,2021年中国风机厂商在国内的新增装机总量为55.6吉瓦,向海外出口的风机总量仅3.3吉瓦,累计出口总量也不过9.6吉瓦。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风机行业的庞大产能,绝大部分需要依靠国内市场来进行消耗。国内市场有着世界第一的需求增长,也有着全球市场最多的风机制造企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以低价换取更多市场份额,挤压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成为中国风机制造企业更容易做出的选择。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机价格的连年下降。

  同时,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放缓,资本需要寻找新的增值空间,地方政府需要新的产业动能,二者最终会在风电这样的新兴行业中,一拍即合。资本支持企业投资产能,扩张市场;地方政府则以手中的资源置换产业,实现地方经济的增长。这也会导致风机领域的供需不平衡,供给不断增长,但国内市场天花板有限,如果不能实现高质量增长,就只能在内卷中越陷越深。

  过度内卷暗藏忧

  适度的行业内卷可以激励竞争,驱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在中国风电行业刚起步的2003年,国家推出了风电特许权政策,通过竞价招标,把项目的开发权和经营权交给报价最低的企业,以推动行业内卷实现了风电成本的降低,使居高不下的风电价格开始接近煤电的价格。在这个政策推动下,风机领域的竞争向市场化迈进了一大步,一时间国内出现了七十多家风机制造企业。

  在风电市场迎来又一个发展周期的时候,国家补贴已经退潮,大的政策趋于稳定。从长远来看,中国风电行业到了一个需要在扩张市场版图与单项目盈利之间再做权衡的时候了。这并不是单个公司能够做出的决定,而是需要国家层面提供更多政策支持,推动行业从规模化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共识形成的难度很高,最低价中标的持续发生就很能说明问题。

  首先,在新能源电力投资方面,国家提出了很宏大的发展要求,但是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往往希望用一定的投资额,建设更多项目,这就使得在招投标时价格因素占据的权重有所上升。同时,负责具体执行的地方政府往往会对项目开发商提出一些业绩要求,这些也会通过招投标转嫁为对最低价中标的变相支持。

  其次,在开发商层面,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的国有企业开发商,其投资收益率有比较高的要求,招标方与项目方并不统一。「3060」愿景提出之后,在国有企业中原本处于边缘位置的风电业务得到了更多重视,可能原本仅需要二级公司招标的项目,现在需要通过集团进行集采。集团采购只看重建设价格,并不会过多考虑到全周期的成本。

  再次,在执行层面,投资方不愿担责,在招投标过程中重承诺、轻评估,也为最低价中标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现行招投标模式鼓励最低价中标,对审计部门负责,选择高价的投标方,项目负责人可能需要写十几份报告来向集团说明情况。另一方面,欧洲市场上市前繁琐的核准程序和招投标程序是成本的一部分,在国内市场常常会被简化为一种事后负责的轻飘飘承诺,以此来推卸责任。

  行业规则助推与政策标准对可靠性的忽视,导致招投标双方都将目光过度集中在价格层面,而忽略了风电是需要运行20-25年的长周期项目,应该从建设到运维的全周期角度去整体衡量项目的收益率。一些价格高的机组可能项目完工后两天就可以入网,而一些最低价中标的机组可能需要半个月来调试入网,这些后期的差异在大部分评标规则中都没有得到体现。

  更为重要的是,最低价中标极有可能导致质量问题再次大幅出现,并且出现投资方与风机厂商在质保运维上互相扯皮的情况。原来一支184叶轮的海上叶片,采用碳纤维材料之后,依然重三十六七吨,现在有厂家把这种90米的叶片重量减到了20吨,以此来压缩成本。今年风电行业出现多起事故,原因复杂,但最低价中标规则难辞其咎。

  发展后劲从何而来

  低价内卷的现状下,中国风电行业很难回答好「发展后劲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过度追求规模增长,实际上是在透支行业未来的发展红利。过度追求最低价中标的后果往往是「饿死同行」、「搞死自己」、「坑死甲方」。对风机厂商而言,2000元/千瓦通常是盈亏平衡点。国际巨头在低于3000元/千瓦的时候就已经主动退场,目前1000多元/千瓦的价格很难为风电行业提供健康的造血能力。

  风电行业的资深人士张磊指出,当前很多企业并没有想清楚通过不赚钱、甚至亏本的方式拿到的市场份额之后,该做什么的问题。不同于互联网经典的免费入口+过路费的模式,风电项目度过五年质保期之后,风机厂商不一定会继续拿到运维业务的订单。长此以往,当资本开始从风电行业退场,就会导致没有健康造血能力的企业亏死。

  在政策影响减弱后,电网的建设速度和稳定性正在成为形成新一轮行业洗牌周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风电在建规模接入电网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一些人员安全事故频繁出现,就需要解决一些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到风电的发展,产生行业波动,那就可能会引发行业的又一轮洗牌。」张磊表示。

  万一出现质量问题,是否能够扛住压力,也是当前高歌猛进的风机制造企业需要有清晰认知的风险点。一个风电项目的投资动辄数十亿,一旦有几个承建项目出现质量问题,单一的风机制造企业凭借从资本市场募集来的资金,无法承担这样的后果。因为叶片不合格导致产品批量出现质量问题,中航惠腾叶片不得不重组,并且退出了叶片生产领域。

  当然,这个问题在口头上非常容易回答:通过创新实现效率的提升,面向海上和海外两个增量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但是,低价内卷埋下的隐患,正在消磨中国风电行业的创新能力,制约海上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当低价内卷导致的亏损大规模出现的时候,也是中国风机制造企业大幅缩减研发费用、人工成本的时候。

  风机的价格稳定在2500元/千瓦,风机制造企业就能够获得不错的利润,并且有资金继续投入到研发中。风机制造企业的收益多寡,也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格局。现在情况是,风机制造企业追求低价内卷,倒逼上游零部件供应商降低价格、压缩成本。这种压榨之下,行业的利润大头被原材料供应商和项目方拿走,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高附加值和研发投入的增加。

  在海上风电领域,国内风机制造企业与国际巨头还存在技术差距。但进军海上风电的大旗之下,一些隐患正在被埋下。有知情人士表示,海上风电的风险更大,但现在有风机制造企业连技术样机都没有,就可以全凭承诺中标。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者效率不及预期,则可能会给虎视眈眈的国际巨头一个再次进入中国风电市场的机会。

  相应的,如果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像光伏一样进入国际市场会是中国风电制造企业平衡收益的可行选项。但是,中国风机要获得国外检测机构的认证可能需要花费比国外风机厂商更长的时间。国外检测机构对中国风机的质量和可靠性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如果这时候国内风电项目出现大规模的质量问题,这种疑虑就有可能成为拒中国风机制造企业于国际市场之外的鸿沟。

  正如张磊所言,大的市场环境不发生根本性改变,形成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价值观,通过技术创新去实现降本增效就会是一句空谈。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央、国企并没有将对风机技术、风机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视转化为具体的招投标规则,技术考量与成本考量之间无法实现动态平衡,导致整个风电市场缺乏对技术的敬畏。

  「技术人员没有话语权,行业就可能会出现问题,行业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一轮洗牌,新的共识才能形成。」张磊表示。如果已经有所预见,为什么不能通过行业政策与招投标规则的完善,增加技术标准的权重,推动形成敬畏技术的行业共识,让整个风电行业的发展更有后劲?

  (应要求,文中张磊为化名。)


用户评论

发评论送积分,参与就有奖励!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