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深圳是“物联网之城”?
深圳的物联网发展史,背后是一场自己争取的天时地利人和。
物联网成长于互联网土壤,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史上的每一次能力提升,都伴随着连接设备数量的激增。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现如今,普通物品将很容易获得与第一代智能手机相当的计算和连接能力,由智能设备数量激增带来的物联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已久,在我国庞大的市场内驱力与制造能力支撑下,物联网技术的生长方式非常贴合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脉络,形成了独有的市场特点。因物联网本身上下游产业链较长、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因此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不同地区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又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别。
在这其中,被誉为“硬件之都”的深圳具备最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该地区各类电子产品的从业者规模是全国任何其他城市都不可比拟的,软件、硬件、生产制造以及行业应用各个环节布局完整,不仅有着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与其相应的服务配套产业也最为完善。从全局来看,深圳担得起“物联网之城”的名号。
新兴技术“无根之地”的一场逆袭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全市只有两名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一个兽医站的兽医和一个农机站的拖拉机维修员。”在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执行会长黄云的回忆中,彼时,“深圳不适合做高新技术产业”的观点甚嚣尘上。
但深圳的物联基因也正是从那时起源。1979年,广东省计划委员会批准了一项电子工业重组计划,将在三线工业建设时期布置在粤北山区的三家电子厂迁入了深圳,合并成立了一家名为“华强电子工业公司”的企业。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华强”一跃成为了电子产品世界的代名词。
随后的几年便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栽培期,从产业到政策都在走一条从无到有的道路。1992年后,深圳的科研经费每年都有大幅提升,随着本地许多企业的转型以及大量内地高校、科研院所到深圳创立企业,该地区的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仅靠科技三项经费来支持全域研发活动远远不够。
曾任深圳市科技局计划财务处处长、深圳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主任、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的刘明伟回忆到,根据有限的经费和扶持政策的实际情况,深圳每年确定一个具有一定基础的技术领域给予重点支持,先后支持了ASIC(专用集成电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政府以信息产业作为“科技兴市”的突破点,在信息产业发展初期投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以吸引电子信息企业入驻。电子信息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不断汇聚,初步形成了包括通讯产业群、计算机产业群、软件产业群和电子元器件产业群在内的门类齐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这期间诞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引领性政策。1998年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俗称“22条”)出台,在全国首开地方出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先列。“22条”出台后,彼时北京、上海等在内的30个省区市都到深圳考察学习。1999年,深圳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新22条”),进一步优化了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的优惠政策。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华为、中兴、腾讯、迈瑞、比亚迪等自主创新型航母级企业都受惠于“22条”。
由此,深圳正式驶上高新技术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初,华为、中兴和长城等一批信息技术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拥有了核心技术,占据相当部分的国内外销售份额。同期,腾讯、迅雷等一批互联网应用型企业相继诞生,迅速占领了互联网行业的高地,数字产业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
2012年,“互联网+”概念被首次提出后,深圳金融和物流等传统优势服务业率先与彼时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催生出金融云服务平台、物联网等新业态,电子钱包、智能分拣设备等新产品也得以推广。
2017年,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深圳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以大疆、华星光电、赢领智商为代表的一批深圳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已经实现了全产业的互联互通。
至此,深圳的数字产业以点带面推进了传统产业链条式、全方位的数字化升级,深圳的物联网产业覆盖了电子元器件、数码、通讯、电脑整机及外设产品等,涵盖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完全具备近年来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新型显示、IC、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智能制造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核心,深圳产业数字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
而这背后不可忽视的是深圳在新基建方面的强势推动力。深圳不仅是国家首批5G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5G独立规模组网城市,5G基站和终端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
信息技术产业是深圳最大的支柱产业,该地区产值约占全国七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深圳着手推动物联产业走向更大规模的群体化发展。2018年7月,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着力打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统一的城市大数据运行和管理中心为平台,以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市治理和智慧产业为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格局。可以说,深圳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最为发达的城市,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具有先发优势。
产业集群为再生长蓄势
当前,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是国内物联网市场化最成熟、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的、竞争力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成果和信息增值服务模式,产业规模领先其他地区。
从上一阶段全国物联网建设整体完成度来看,根据2017年1月国家工信部发布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中的各项指标来判断。2018年,我国物联网总体产业规模达到1.33万亿元,完成度最高,达88.67%;截至2018年6月,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3.8亿,中国电信达到7419万,中国联通达到8423万,我国公众网络M2M连接数供给5.4亿,完成度达31.76%,完成度接近50%。
若按照地域来看,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较快。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0272.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1%,与深圳GDP增速持平,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7.1%。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加值为4893.45亿元,增长2.6%;数字经济为1601.03亿元,下降0.2%;高端装备制造为1380.69亿元,增长1.8%;绿色低碳为1227.04亿元,增长6.2%。
从该地区新增产业扩张规模来看,2012年以来,深圳的人均新增企业数量稳居全国第一,2019年每万人新增企业225家,创业密度高。近5年来,深圳市新增企业每年稳定在33万左右,5年累计新增逾167万商事主体。截至2020年底,深圳累计企业总量304.99万家。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联合推出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则提出新一阶段的挑战。站在这个关口,深圳意识到了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性,将借助自身物联网产业集群优势,通过智能化、信息化增强制造业附加值。
以深圳市现有经济结构,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是较为可行的道路,且随着这一部分产业的发展,也对改善现有产业结构有所帮助。深圳物联网产业的完整性不仅可以让该地区该领域的企业针对市场的需求,迅速研发出新的产品与方案,抢占市场先机,还可借此获得更低的成本,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从过往数据来看,2020年,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4893.45亿元,同比增长2.6%,聚焦5G、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柔性电子、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七大关键领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前1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均落户深圳,代表性企业有华为、中兴通讯、海能达、腾讯、宇龙通信、海思半导体、平安科技等上市公司和大疆、TCL华星光电等独角兽企业。产业主要聚集在南山区、宝安区和坪山区。
为此,深圳正从政策端发力推进产业升级,也提出了更为先锋性的目标。2022年6月,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官网发布的《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成为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到2035年,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效更加显著,实现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飞跃,全面支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同月,深圳市政府计划将车联网、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物联网相关行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写在最后
近年来,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熟,随之诞生的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它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中国能够将前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用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成功率。物联网所蕴含的产业集群推动力和整合力是与这一点完全契合的。从产业集群来看,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科创企业,引领了以深圳为主体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创新网络的形成,深圳ICT产业链的规模集聚,不仅是激发其内生动力的一环,也是其保证全球领先的竞争力的一环。
深圳将如何发挥其物联网集群的领先优势?在产业链冲击之下,全国乃至全球的供应链会为物联网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哪些潜在的影响?站在这个时代的岔路口,物联网行业人士又该如何分辨真假虚实的发展风向标?2022年12月7日,一年一度的产业盛会【2022年中国AIoT产业年会暨2023智能产业前瞻洞察大典】将在物联网之城——深圳
12月7日 深圳
“2022中国AIoT产业年会暨2023智能产业前瞻洞察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