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 智能制造中的琴、曲、奏
美妙音乐的形成,关键在于三个要素的完美:琴、曲、奏。智能制造像极了音乐,成功的要素无外乎三样:设备、软件、制造过程。
琴,好比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演奏家是非常挑琴的。斯特拉迪瓦里、瓜乃利等大师制作的那些精良提琴始终令世界音乐大师趋之若鹜。同样,精良的设备之于智能制造也是好马配好鞍的存在,就像荷兰ASML光刻机竟长期形成一机难求的局面。
曲,好比软件。琴,固然关键;曲子,则更加重要。没有曲子,琴只有声音,没有调子。世界作曲家的名气也似乎比琴制作大师大得多,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令人敬仰不已。类似,软件在智能制造中是起到定义作用的。没有软件,机器只是对人体力的简单替代,制造根本谈不上智能。而没有智能,在这个时代根本谈不上竞争。
奏,好比制造过程。有了乐器,有了曲谱,并不代表音乐的既成。只有通过演奏,实现乐器与曲谱的完美融合,才是听众最终需要的精神产品。一样的道理,设备再精良,软件再优秀,也不代表产品就一定完美。关键要看生产者怎样科学地运用设备与软件,有质量、控成本、高效率地创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这才是最终的价值实现。
要形成一曲美妙的乐曲,琴、曲、奏三个要素都非常重要,可以说,缺一不可。但若一定要排一个价值顺序,刚好顺序是倒过来的,即:奏、曲、琴。同理,设备、软件和制造过程之于智能制造都是不可或缺的,但若要一定排个价值顺序,显然是制造过程、软件和设备。有人说,现在软件与设备是不分的。的确,大量的设备已实现软、硬件一体,即智能设备。但是,组织这些设备联动过程的工业软件仍然要另行建设与部署。在智能制造实践中,制造过程组织市场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生产软件和产品售后服务软件等一系列软件联动,实现对一系列设备的科学化调配与使用,最终达成预定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着重强调一下的是,在工业互联网的当下,这一制造过程是突破工厂围墙的,是需求方、供给方、协作方充分联动的过程。今天,我们有一批企业在智能制造的整体过程中做得想当出色。在国际化的智能制造工厂的评选中,中国企业入围数占到了42/114,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也有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遗憾。有些业界人士看待智能制造比较片面,仅仅看作是一场智能设备的替代、一场机器换人。仿佛智能设备买来、机器人买来之后,智能制造就实现了,完全不是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化地看待智能制造。其结果就是制造还停留在最多工业3.0阶段,充其量算做一个自动化的加强版,完全跟不上工业4.0的理念倡导,失去了运用工业互联网手段所可能达到的应有价值。
当然,笔者绝不是说设备不重要,只是想强调,要全面看问题,要系统化地去开展智能制造。事实上,在我们这样的世界制造大国范围内,在世界发展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我们更要把设备、软件和制造过程都做得尽善尽美,牢牢把设备与软件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避免被别人“卡脖子”。
我们看到,在音乐强国,琴师、作曲家和演奏家,都是不缺的,因为环境造人,氛围育人。那么同样,我们也可以乐观地预言,在我们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们也一定会收获设备强、软件强、制造过程强这样一个“三强”局面。当然,凡事言易行难。为了这一幸福局面的早日到来,我们还有很多殚精竭虑创新与艰苦卓绝实践的事儿要做。只争朝夕,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