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
语言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传感技术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新华:做强标准生态 为新型工业化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新华:做强标准生态 为新型工业化发展贡献力量


编者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敏锐抓住了信息化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探索并长期坚持了一条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进步。为继续坚定不移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中国电子报特开辟“两化融合助力新型工业化”专栏,拟邀请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典型企业代表撰写署名文章,多视角展现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成就及现状。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赵新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明确,又是对产业发展道路的明确。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它是一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为本质特征的发展道路。而标准化与工业化相伴相生,从蒸汽机到近代的生产线再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每一次工业化的跃升都伴随着新技术与新标准的应用。标准化是工业化和规模化产业的基础,新征程上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做大做强新型标准化生态。

新型工业化是以融合发展为本质特征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与制造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使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得到了新的扩充和延展。

从过去发展经验看,融合发展是传统工业转型发展成新型工业的必然之路。我国在工业化演进的同时,迎来了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浪潮,由于发展历程不同,我国不能走其他国家先走工业化再走信息化的老路,而是要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同步推进融合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

面向产业发展未来,新征程上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继续坚持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应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赋能”作用,更加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模式新业态,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供给能力,助推实现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既是一条改革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也是一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前进道路,需要保持定力,一以贯之坚持不懈。

标准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新时代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是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手段。从标准化推进工业化发展实践来看,标准化是工业规模化生产、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开展经济贸易活动的基础,标准化将大大促进工业化的进程,使生产力空前提高,商品极大丰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促进全球经济体系形成。标准既成为规范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技术法规”,也成为大国博弈的一种战略手段,国际标准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高级形式。近年来,在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一系列技术标准,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数字化服务商分类分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选型等关键标准,正在协助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精准化转型,提供线上免费诊断2万余家中小微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国家标准在31个省市自治区和31个重点行业广泛应用,4.7万余家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逐步摸清数智化转型家底,稳步建立转型路径。

标准化是提升新型工业化质量的抓手。质量一直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新型工业生产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稳定性非常重要。在质量控制方面,标准化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围绕新型工业化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智能化发展等方面的质量提升需求,我们制定了130余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打造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S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等标准品牌,有效保障国家重大信息技术工程实施。

新型工业化给标准化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是,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新发展格局下,“四化同步实现”的提出,意味着新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将更加注重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区域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和整体效能。这就要求我们对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各项标准做出新的调整与完善,标准化工作的对象、内涵和外延、统筹与协调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对标准化工作要求将更高。

新型工业化呼唤标准化新生态

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不仅升级了传统生产要素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大量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现行标准化工作在标准体系、工作机制、关键标准研制以及标准应用层面亟须适应新型工业化带来的变革,迫切需要构建以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典型特征的标准化新生态。

统一认识,统筹融合技术标准体系。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涉及技术、应用、治理等多个方面,体系化、层次化地梳理新型工业化标准需求,形成统一协调的标准体系。在做好存量标准应用的基础上,同步做好增量标准的协调制定,不断丰富工业设备数据字典、工业数字孪生、工业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等应用型标准。

健全机制,壮大融合技术标准组织力量。新型工业化的前沿性、融合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标准化活动需发挥融合技术标准组织引领作用。要利用好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近40年的工作经验积累,顺应数字化转型时代趋势,持续在融合技术领域加强统筹,明确责任划分、畅通沟通渠道、汇聚多方合力,形成各司其职、拾遗补缺、竞合有序、相互促进的系统性标准化工作格局。

狠抓源头,加强融合技术标准有效供给。融合技术标准化需求空间广阔,应持续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制定有用、能用、好用的标准,避免多头制定、重复制定,切实增强高水平标准的供给质效。建立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碳中和碳达峰等环节和领域的标准制定快速通道,有效支撑技术和产业发展。

强化配套,丰富标准化实施应用手段。一是“标准+政策”,加强政策对标准应用验证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平台选型要求、工业APP分类分级等标准,“选优”一批先进解决方案和服务商。二是“标准+平台”,依托标准管理服务平台、工业APP汇聚平台以及应用创新体验中心等,提供标准智能编写、解决方案培育、验证评估等服务,提升标准制定与实施效率。三是“标准+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多方合作机制,形成需求分析、标准制定、试验验证、迭代优化的标准化工作闭环,畅通标准供给和便捷应用渠道。


作者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赵新华

用户评论

发评论送积分,参与就有奖励!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