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坚决扛牢工业大省担当 推动稳增长提质效强势开局
图片山东万华化学工厂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牢固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认真落实工信部各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既锚定年度目标打持久战,又紧盯突发难题打攻坚战,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符合预期,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作出重要贡献。
2022年主要工作
一是聚力支撑疫情防控。年初第一时间成立物资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核酸采样管、采样拭子以及防护服、口罩等生产调度,确保实现充足供应。年末防疫措施优化调整后,立即向33家重点企业派驻10支服务队现场解难,累计完成国家调拨布洛芬片1.2亿片,完成省调拨布洛芬片1.1亿片、抗原检测试剂1300万人份,协调国家和省外援助阿兹夫定片50万盒、连花清瘟164.4万盒、儿童用布洛芬混悬液4万瓶、抗原检测试剂760万人份。
二是全力振作工业经济。第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实现开门稳。及时出台支持企业应对疫情11条、振作工业经济28条,建立稳工业发展服务协调机制,规上企业开工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随后又以较快速度全部复产。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
三是系统优化产业生态。深入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提请11位省领导担任“链长”,扎实开展链主企业行、标杆企业行、产业集群行等“五行”专项活动。举办“链主”与“专精特新”企业对接活动12场,高标准承办全国首场“百场万企”融通创新对接大会,融链固链“山东模式”走向全国。累计承担国家强基项目45个,数量居第二位;全国首批24家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中,山东有3家,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居全国前列;新培育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家,居全国第一。截至11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4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3000多家。
四是持续推进动能转换。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低效落后产能转调压减任务。1—11月,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6.9%,比全部投资高0.5个百分点,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12395个,提前实现“万项技改、万企转型”目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2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十强”产业均实现较快增长。
五是加快做强数字经济。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16万个,建成全球首张确定性网络5600公里。新增2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达到4家,占到全国的七分之一。在工信部衡量各地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的14项主要指标中,有13项位居全国前三,其中5项排名第一。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行,是全国首个双枢纽省份。1—11月,信息技术产业收入持续加快增长,实现营收15054.8亿元,增长18.2%。其中,软件业务收入10115亿元,增长18.9%,高于全国8.5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软件产业前十强省市中居首位;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4939.8亿元,增长16.9%。
六是有效激活民营经济。扎实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截至11月底,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398.8万户、增长6.7%;中小企业超过400万户,居全国第二位。评选表彰了首批10个省级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山东全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起步之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推动党务、业务、队伍齐抓互促共提升,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左右,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左右。
一是切实强化理论武装,努力提升政治能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强化“厅党组会跟进学+中心组系统学”常效机制,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是切实稳住工业运行,努力筑牢坚实支撑。坚决扛牢工业稳则经济稳的重大职责,持续做实省市县三级工业运行指挥部,紧盯钢铁、有色、炼化、汽车、纺织等承压行业,更好运用价格、电力、制造业PMI等先行指标,提高数据时效性和预警能力。聚力推动恢复和扩大消费,着力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持续用力做好疫情防控物资保障。
三是切实强化创新引领,努力夯实产业基础。高标准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强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不断强化产学研融合工作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燃料电池、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动态发布“揭榜挂帅”榜单,联合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以创新打造人才引领型企业为突破,大力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是切实加快动能转换,努力推动转型升级。牢牢坚持“破三难、优四产、促五化”的“345”推进思路,着力破解创新能力偏弱、产业结构偏重、资源要素偏紧的难题。深入实施化工专项行动,推动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推动技术改造,确保全年滚动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万个左右。聚力培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十强”产业。
五是切实优化产业生态,努力厚植发展沃土。以推行“链长制”为总抓手,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深入实施突破工程,动态优化产业链图谱,全方位开展融链固链专项行动,谋划落地一批填空型、补充型项目,加快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主动参与国家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基础再造工作,鼓励企业竞标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扎实开展产业集群培优培强工程,研究出台更多专项措施,巩固扩大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六是切实深化融合赋能,努力做强数字经济。加快形成完备可靠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体系。持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新开通5G基站4万个、累计超过20万个,加强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完善确定性网络布局。持续巩固服务器、智能家电、超高清显示设备等国内领先地位,做强卫星、北斗导航、虚拟现实等潜力产业,深入实施软件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四名工程”。全面开展“一软、一硬、一网、一云、一平台、一安全、一集成”七大支撑行动,持续组织“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活动,再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力争新培育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100家左右。
七是切实提升服务效能,努力壮大民营经济。高标准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深入宣贯《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认真制定“1+N”政策文件,着力完善平等对待国企民企的制度体系。持续强化厅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对接16市“一站式”服务企业工作制度。认真组织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提质行动。聚力打造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瞪羚企业400家、独角兽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以上。
八是切实守好红线底线,努力实现安全发展。以更大力度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不断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国产芯片等关键器件的适配验证和替代应用。发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作用,聚力保障全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着力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积极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