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在液态金属电池储能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国家加快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液态金属电池被列入“十四五”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液态金属电池是一种电极和电解质全液态运行的新型电池,以液态金属和熔盐分别作为电极和电解质,具有储能成本低、容量易放大、长循环寿命、高功率密度和高安全性的优势,在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创新设计中心(CAID)宁晓辉教授团队自2013年起,一直致力于研究液态金属电池储能应用的关键技术:2015年首次提出具有自愈合特性的Li || Bi液态金属电池(J. Power Sources275 (2015) 370–376);2018年继续报道了双活性金属的Li || Sb-Bi液态金属电池(J. Power Sources381 (2018) 38–45);2022年进一步报道了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倍率性能的Li || Sb-Bi-Te液态金属电池(Energy Stor. Mater.53 (2022) 927–936)。宁晓辉教授团队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多元合金化电极是提升液态金属电池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何设计更多组元(四元及以上)的高比能电极面临许多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团队全面总结和收集了现有锂基液态金属电池的各项数据,提出一种基于实验验证的循环设计方法,通过机器学习加速设计具有综合优异性能的新型四元合金电极。在每一次循环中,团队不断扩充并逐渐开发了一个高质量的液态金属电池数据集,其中设计了41种不同特征作为有效的输入参数,从而显著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并选择适当的机器学习算法来准确预测熔点、放电电压、放电能量和能量密度,实际的预测误差仅为0.17%-7.38%。最终设计的Li||Sb-Bi-Sn-Pb液态金属电池具有低熔点(<500℃)、高库仑效率(~99%)、高能量效率(~87%)和高能量密度(~280 Wh /kg),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储能候选技术。该方法超越了传统电极设计的局限性,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同时也为多元合金化电极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成果以《机器学习加速设计液态金属电池电极材料》(Accelerated design of electrodes for liquid metal battery by machine learning)为题发表于《储能材料》(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IF=20.831)。
版权声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字节点击 原创内容,采用 BY-NC-SA 知识共享协议。原文链接:https://byteclicks.com/45312.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转载本站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字节点击立场。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及专利和其他版权所有的信息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gavin@byteclicks.com。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