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壁垒与机遇并存,希望2023年汽车消费振作起来 | 在春天许一个愿望⑥
记者 |?覃思悦
编辑 | 石一瑛
2015年,顾勘创立了上海驰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下称“驰助”),定位为乘用车前装智能机械系统集成供应商,对标麦格纳、博泽等国外先进企业。
2019年,驰助获评上海市2019年第三批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驰助入选2021年度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
成立8年来,驰助的旗舰产品电动尾门系统已经跻身细分领域国内头部,不断进入优质主机厂的供应商体系。
目前驰助主要从事乘用车智能开闭系统前装车企的配套开发业务,各项专利发明软著超过40项,产品达到对标外资竞品水平,并且持续迭代和技术降本中。
作为汽车行业的老人,顾勘带着自己的企业度过了多个困难的时刻。
对于眼前的2023年,他仍然觉得汽车行业充满活力与生机:宏观经济还有很多短期困难,但总体来讲,汽车产业在智能化配置领域,仍有大量渗透率待满足。
以下为驰助创始人顾勘的口述:
2022年上海疫情封控,是我们在近三年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时刻。
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悲观过,也焦虑过。而且在漫长的等待之后,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在等着我们企业,在等着这座城市。
但和其他行业相比,汽车行业还算比较景气。驰助作为一级零件供应商,吃到了不少来自汽车特别是智能汽车和电动汽车增长的红利。
疫情虽然对国内的销售有一定的影响,但整个汽车出口还是对我们这些零部件公司的业务有不少拉动作用。
因此相比其他行业,我们还不算最糟糕的。
收缩又扩张的三年
疫情三年,我们公司比较温和地进行了人员的收缩,对一些自然离职、流失的岗位进行了合并。
同时,业务上也有影响。因为汽车业务的拓展,特别是一些to B(面向企业)的异地业务,还是需要大量的出差、沟通来推进。一些核心的沟通不能完全依靠线上,只能暂缓流程。
这些工作,主动的或者被动的,我们都在进行一定的压缩。
就我个人而言,三年来飞行或出差的比例降低了50%以上,整个企业也基本是这个情况。
当然,三年里,形势也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2021年,各行各业的形势还可以,各方面都有复苏迹象。2022年,疫情反弹,尤其是上海受影响较大,对我们也是比较至暗的时刻。
但在上海封城结束后,我们也调整了整个业务和结构,迅速选择了重新扩张。
我们主要看到微观层面业务上的增长机会,特别是在智能化配置上的增长机会。
做出这个扩张的决定,很难说是因为觉得疫情政策会马上变更。因为当时大家也都不是特别确定,但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对汽车工业以及国家硬核科技制造的转向充满信心。这样的信心压过了不确定性。
所以,我们的扩张决定里面,其实是大逻辑套着小逻辑,交织在一起的。
半年之后,政策也的确放开了。
也要感谢过去三年里国家产业政策更加脱虚向实的调整。驰助获得了很多政府对科技类企业的补贴,包括但不仅限于一些政府引导基金的支持等等。
总体来说,这三年的汽车行业还是充满希望的,我们并没有受到特别致命的打击。也许有一些暂时性的困难,但对于业务底层的逻辑,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动摇。
2023:壁垒与机遇并存
驰助是在2015年成立的。我们的核心研发团队来自麦格纳、舍弗勒、大陆电子等知名外企。
2017年,驰助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落地,我们的电动撑杆产品线完成一代研发。公司成立第4年,驰助就成为了首家进入上汽乘用车体系的国内电动尾门系统的供应商。
疫情的这三年虽有困难,我们也没有停下脚步。
我们对于2023年的态度,谨慎乐观吧。毕竟宏观经济还有很多短期困难,我们行业也存在痛点。
比如在汽车零部件的很多细分领域,外企供应商还是主流,许多细分领域还没有形成巨头,这对新兴企业来说,既是壁垒,也是机遇。
整车市场的集中化加速让头部车企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不仅考量价格和技术,对企业的规模、时间还有技术底蕴也有较高要求。
新兴企业想要在这样一个客户粘性极高的赛道取得整车厂的信任,需要时间和耐心。
汽车的核心零件跨项目、跨客户平台化共用,一旦研发成熟,后期投入减少,规模效应强,边际利润率高。
同时,智能智机类的零部件种类虽多,但如果能形成单点突破,未来产品线延展所需要的的技术和工艺协同也会变得相对容易。
但总体来讲,汽车、光伏这样的产业,还是有大量的渗透率待满足,同时中国汽车工业的出口,相对于其他汽车工业国比较优势近些年显著增长,所以我们的信心很足。
还有一个点,就是汽车行业还在进行智能化变革,存在着大量创新机会,我对这方面其实也是看好的。
负面和正面的效应交织在一起,所以我们的态度是谨慎乐观。
对于2023年,我还是希望消费能够进一步的振作,因为消费的振作会利好于很多的行业,不止是我们汽车。
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大家的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非常希望整体消费能够振作。汽车的产业链是全球化的,我们有大量的合资、外资以及海外客户,国际环境的稳定也是我们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