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
语言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传感技术 >> 从“人口红利”转向“机器人红利”

从“人口红利”转向“机器人红利”


  

  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人口数量有所减少。年末全国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为14.1175亿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2022年末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

?

  自1962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增长。许多人口专家表示,我国人口减少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趋势,人口红利正在缓慢消失。

?

  时隔两天,1月19日晩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是根据去年底工信部等十五部门制定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做出的一次重要工作部署。

?

  可能很少有人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解读,但我们要说的是,这两件事却是密切关联,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将被“机器人红利”取代,我们将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机器人时代。

?

  01寻找人口红利减退的消弭之道

?

  一个经济体能够实现超常规发展,必定受到了某些经济红利的支撑。

?

  所谓经济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发展优势,以及利用发展优势所带来的收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主要是两个红利发挥了作用,一是改革红利;一是人口红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国家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收益。人口红利是指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囗(15~64周岁)比重上升,形成了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期。

?

  许多人口学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人口呈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人口抚养比较低的状况,形成了人口机会窗口。从1979年至2013年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8%上升到了2010年最高的73.75%。197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为5.7亿人,而2013年最高峰为10.06亿人。人口机会窗口并不必然会转变为人口红利。十分幸运的是,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与改革开放时间重叠,使得人口机会窗口迅速转变为人口红利,进而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进入21世纪前10年后,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收窄,人口红利逐渐消减。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2013年达到10.06亿人口峰值后缓慢下降,2020年降至9.68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10年达到74.53%峰值后,2020年降至68.55%。这时,我国总人口仍在增加,但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更为突出的是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廉价劳动力逐渐减少。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1.2个百分点,城镇化的步伐随之放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直至枯竭时便出现了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劳动力成本上升通道开启。

?

  中国人口数量已经步入下降周期。这是许多发达国家曾经历的过程。人口数量下降,最终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而人口红利消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的问题。首先是人力后备资源匮乏,会造成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其次是处于价值创造黄金期的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人口抚养比将逐渐攀升。所谓人口抚养比,指的是0至14周岁与65周岁以上人口总数加总与15至64周岁人口总数之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抚养比从1982年的62.6%下降至2010年最低点的34.2%,再上升至2020年的45.9%,今后仍会持续上升。再次是社会老龄化不断加深,对社会适老性公共服务提出了更为广泛的要求等。当然,旧的经济红利消失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关键是在旧红利消失之后能否找到新的红利,这就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适时转型。

?

  02发展机器人产业以形成新红利

?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支撑制造业大国的是庞大的熟练工人队伍。2012年至2015年,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缓,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一度出现了“用工荒”,由此政府提出了“机器換人”的主张,并制定了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一系列政策。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我国机器人销量达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市场的1/4。2016年3月,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去年底,又编制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

  国家工信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连续编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主要立足点是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从技术突破、基础提升、优化供给、拓展应用、打造生态等多个维度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规划及工作部署,也确实促进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从2016年至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套增长至21.2万套,年均增长31%。2020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为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两倍。

?

  今天,我们主要想说的是,机器人应用及产业的崛起,不仅事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对经济社会转型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机器人,顾名思义,既有机器的属性,又有某种人或生物的属性,本质上是一台人形或异形的智能机器。机器人的广泛运用,首先是在许多场景中取代人力资源,能最大限度缓解人口下降过程中劳动力的短缺。其次是作为智能机器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经济活动效益以广泛改善社会福利。再次是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为儿童教育、老年人陪伴和护理等提供更切实的帮助。总而言之,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能够在我国人口下降的特定时期,弥补年轻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并发挥机器人的优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收益,以形成新的机器人红利。

?

  03敞开怀抱迎接机器人时代到来

?

  制作心灵手巧的机器人曾是人类的古老梦想。据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记载,一位叫偃师的工匠向周穆王敬献了“歌舞表演艺人”——倡者。倡者低头就歌唱,抬手就舞蹈。偃师拆开倡者,原是皮革、木头、树脂及油漆等制成。周穆王感叹道:“人之巧可与造化者同功乎?”《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打造的木牛流马则属于运输类的“机器人”。这些都彰显了中国古人丰富的想象与智慧。

?

  工业革命以后,开启了机器的时代,各种机器竞相问世。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的自动半自动机械臂成为了机器人的雏形。计算机诞生后,人工智能与机械电子及传感器等相结合,催生出能适应多种场景、承担复杂任务的机器人,机器人发展才真正渐入佳境。我国工信部从产业发展规划出发,把机器人产业分为三个大类,即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可以说,这三大类机器人涵盖了绝大多数的任务场景。但从机器人的形态作区分,又可以分为人形机器人和非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回归机器“人”的本真,在未来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所谓人形机器人,即外表和行为都接近人的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相比较,人形机器人的优势体现在人机情感交互和非结构性场景的适应能力。一些专家认为,人形机器人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1928~1973年为探索阶段,主要聚焦于人形的机械结构与行为驱动,机器人不具备感知和决策功能。②1973~2013年为系统感知阶段,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有较大突破。③2013年至今为自主决策阶段,人形机器人拥有了更强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去年8月16日,小米科技召开秋季新品发布会,雷军在会上介绍了小米人形机器人——“小米铁大”。时隔一个多月,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马斯克又推出了特斯拉的首款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他更是放言:记住2026年的这个日子,你就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擎天柱机器人了。人形机器人开始逐渐步入社会大众的视线。

?

  人形机器人技术凝聚了当代科技与制造业的精华,主要涉及了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高能量密度电池、语音识别、定位导航、复合材料等多项高端制造技术,是当代制造技术皇冠顶上的明珠;而任何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却是人工智能。因为机器人的本质就是AI,即“基于收集的信息对自身进行迭代或改进的系统和机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高度决定了当下各种机器人的成长状况。这些年来,人工智能在多个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11月份,0penAI公司开发的一款通用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大火,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方面展现的一丝新的?光。科技曙光向前,引领着机器人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机器人的时代即将来临。在新的科学与技术的塑造下,人形机器人从外表到行为都能向人类更靠拢一步,呈现良好的人机交互,展示更多的机器人技能,与人类一起参与社会化分工,被千家万户邀入家庭,机器人终将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

用户评论

发评论送积分,参与就有奖励!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