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ChatGPT威胁甚至淘汰的职业,可能原本就没必要存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头图来自:unsplash
这几天,ChatGPT刷爆朋友圈。有人认为它强大无比,足以改变人类文明进程,有人认为它会带动新一轮人工智能风潮,让许多职业和人类习惯成为历史,也有人忧心忡忡,认为它的颠覆性作用会对人类造成威胁,还有人认为ChatGPT依然很稚嫩,无需刻意夸大其作用。
ChatGPT是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2022年11月30日发布。这个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文案、翻译和代码等任务。
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ChatGPT所使用的的GPT-3.5架构拥有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而且会通过连接大量语料库来训练模型。同时,相比过往类似聊天机器人“笨笨”的感觉,ChatGPT引入了RLHF这一新技术,即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人工智能模型的产出和人类的常识、认知、需求、价值观保持一致。这也是人工智能首次向大众展示了远超预期的语言能力。
当然,它也有稚嫩的一面。它基于互联网的数十亿个文本示例训练停留在2021年,并不实时调用外部网络资源,因此信息时效性落后。此外,因为数据库过于庞杂,信源不够可靠,所以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也有待提高。
ChatGPT一经推出就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仅仅五天,注册用户数就超过一百万。截至1月末,月活用户已经突破1亿。2月4日,以色列总统艾萨克·赫尔佐格发表了部分由人工智能撰写的演讲,成为首位公开使用ChatGPT的国家领导人。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大西洋杂志》就哀叹“大学论文从此死了,高中英语课程死了。”大量欧美大学生都开始用ChatGPT做作业、写论文。我一位在爱尔兰的朋友说,ChatGPT写文章水平高于中下水平的本科生,关键是还检测不出来是机器人干的,简直是“作弊神器”,所以欧美高校都很紧张,教授们都在想对策。
巴黎政治大学等高校都向所有学生和教师发送电子邮件,要求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纽约等美国城市的教育部门也发布禁令,在公立学校的网络和设备上禁止访问?ChatGPT。多家知名学术期刊更新编辑规则,明确禁止将ChatGPT列为合著者,部分期刊更是明确不允许在论文中使用ChatGPT所生产的文本。
欧盟有关人士也表示,这类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为商业和民生带来巨大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因此欧盟正在考虑设立规章制度,以规范其使用,确保向用户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近年热门,也被视为人类的未来。它从萌芽到稚嫩,一路走来,ChatGPT或许是一个转折点,或许是一个里程碑,又或者十年后回头看,会发现它什么也不是,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在这条路上只会越走越远。
科技永无止境,但对于人类而言,科技早已不是简单的改善生活、提供便利的工具。因为越来越强大,科技和人类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以至于过往某些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已经被视为未来会发生的真实,“如何保持智能向善”变成一个迫切的问题。
ChatGPT的能力已经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当大学生可以用它来写论文、做作业并成功通过时,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人们用它来学习,还是用它来作弊,基本只能“看人品”。
但反过来说,人工智能的强大,也是人类得以审视自身、提高自己的契机。“科技让人懒惰”是一个一百多年来时常被人提起的话题,它确实有成立之处,因为人类历史上的各种发明,起因往往是“偷懒”,比如轮子的发明让人可以更省力,至于近现代诞生的洗衣机、洗碗机等就更是如此。但人类对科技的依赖,在科技越来越强大的态势下,渐渐转化为审视和危机感——人类必须思考,自己该如何进步,才能与科技共存,不至于被其取代。
近年来,人工智能乃至各种科技带给人类的最大“威胁”,就是某些职业和工种的落寞甚至消亡。ETC的普及使得高速公路收费人员开始精简,超市自动收银机的广泛使用,也让超市收银员变得越来越少。
ChatGPT似乎对许多职业都造成了巨大威胁,它的海量信息和中规中矩的表达方式,更适合那些“机械化操作”、较为依靠重复性和记忆性的领域。除了学生作业之外,一般的公文写作、常规新闻写作、自媒体的行业分析短文、某些行业和商品的推广文案等,都是ChatGPT的“特长”。它甚至能起到老师的作用,许多人抱怨网课缺乏互动,没有现场教学的亲近感,但ChatGPT的互动能力达到了人工智能前所未有的高度。
也正因此,许多人慨叹可能未来饭碗不保。这样的顾虑显然言之尚早,毕竟ChatGPT还不够成熟,在实际应用领域更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确实可以承担许多基本的创作,只需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获得想要的文本,而且还有着不再“机器感”的表达。这条技术路径如果继续走下去,确实会对一些工作岗位造成威胁。
这种威胁反而是人类提高自己的契机:
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写出更好的公文、更滴水不漏的新闻通稿,那么写作者就应该更勤于思考,更有批判性思维,提出更深刻的观点,运用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重复性的机械表达。事实上,无论是公文写作、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许多人始终呆在重复和人云亦云的舒适区里,即使没有人工智能,他们也不见得有竞争力。之前有个朋友说,如果一篇文章,你家老人和七大姑八大姨都觉得写得好极了,那作者就应该检讨为啥自己文章写得这么差。这句话其实是有道理的。
既然学生会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是不是恰恰说明作业本身的考察指向有问题?是不是过于偏重重复记忆和常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如果学生可以用人工智能写出一篇高分作文,是不是说明作文常规评价标准过于中庸,缺少实质性和批判性?如果是这样的话,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就不是什么坏事。
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人工智能的使用者,会是一个不被淘汰的路径选择。比如说,一个部门未来可能不再需要那么多公文写作者,但却非常需要一个能够总结、归纳和梳理各种关键词,并将之用于人工智能,实现更优产出的人;一间报社不再需要那么多写通稿的记者,但却需要能够在海量材料中准确找出关键要素,输入人工智能工具,实现更准确文本的人……
要胜任这些岗位,所依托的是个体自身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它们都比现在所强调的许多技能更宝贵,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忽视。如果人工智能能够迫使人们重新寻回和重视这些能力,那么我无比欢迎人工智能的到来和逐渐成熟。而那些被人工智能威胁甚至淘汰的职业和工种,可能一开始就没必要存在。
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没有人情味,机器人过于冷冰冰,所以无法取代某些行业,这个说法的可笑之处在于高看了人类自己。因为现实中很多岗位根本不需要情感(或是看起来需要情感,但许多从业者压根不搭理),甚至是反情感的,所以恰恰是机器人最适合做的工作。比如超市收银员,看起来需要情感,需要微笑服务,但现实中一个没有情感的收银员、一个永远微笑的收银员和自助收银机,大多数顾客都不会觉得三者有本质区别。又比如新闻写作,尤其是会议新闻,它本质是反情感的,更强调的是规规矩矩不要出错。你觉得你的领导未来是喜欢既没有错字病句又能瞬间自动生成,还能不断学习新词汇新说法新概念,永远在进步路上的机器人,还是喜欢从业二十年可能还写不出一段完整无错字无病句的文字的“老记者”?
所以,不要害怕人工智能,真正该恐惧的,是自己失去了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