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
语言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传感技术 >> 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取得积极进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取得积极进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原标题:开放共享 让大型科研仪器“忙”起来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端电子显微镜50%以上的机时由青年科学家使用。通过高端电子显微镜服务,该所2021年度取得26篇SCI论文成果,其中16篇由青年科学家完成,占60%以上。


这不是个例。如今,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中科院1万多台(套)大型科研仪器的主要用户。


“通过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破除稀缺资源垄断,让青年科研人员能够找得着、用得上最先进最高端的科研仪器,尽快将科研思路转化为科研行动,进而形成科研成果。”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苏靖日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取得积极进展。


不仅在支撑保障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方面收获颇丰,高校院所还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仪器中心,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就在不久前,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出炉:参评的科研设施与仪器运行和开放共享情况总体较好,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在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拍摄的共享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无人机照片)。刘大伟摄


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保障。持续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近年来,高校院所对开放共享的认识发生根本转变,从注重“为我所有”到注重“为我所用”,从“重建设轻管理”到“重统筹看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蜕变源于激励约束并重的“年度大考”。自2018年起,科技部、财政部每年组织对近350家中央级高校院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情况进行评价考核,2018年—2022年共奖补692家(次)高校院所,拨付经费6.75亿元,通报并督促整改60家。


说到仪器开放程度和使用效率的显著提升,就不能不提到河海大学。该校2018年参加评价考核时,大型科研仪器的平均年有效工作机时只有556小时,被评为“较差”。


这个结果让刚刚分管实验室的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感到“压力山大”。该校并非不重视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工作,也出台了《河海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建立了仪器购置论证和开放共享管理体系,怎么还会出现这种结果?


究其原因,是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比如,“学校仪器购置缺乏统筹,存在因引进人才购买大型科研仪器,事后仪器闲置的情况。一台气质联用仪全年只开机3次,一台制备液相色谱仪全年未使用”。郑金海和同事调研走访后还发现,学校部分仪器专业性较强,开放共享程度低;部分大型仪器精密程度高,使用效率高会引发较高的维护维修成本。


直面问题,河海大学通过优化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推进评价考核、创建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专项活动等措施,创造性提出“推、保、考、提、拉、改”6字工作法,大力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仅2020年度,通过校内论证削减1/3以上的仪器购置,节省购置金额1136万元;共享基金、维修基金的建立,为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解了后顾之忧;仪器设备使用机时、对外服务、科研成果等被纳入绩效考核……


一系列“组合拳”接连出击,河海大学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21年,仪器平均年有效工作机时达到1223小时。2022年,河海大学在开放共享“年度大考”中获得“优秀”。而这,只是新的开始。


奖惩并重提升共享效能


用户评论

发评论送积分,参与就有奖励!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