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仍有待增强
?
2月20日,中国社科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中心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2~2023)No.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仍有待增强。
?
该蓝皮书指出,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日渐壮大,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正在逐渐增强,但总体表现为技术水平偏低、风险点偏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总体不足。
?
第一,国产核心零部件性能与国际一流水平差距大,高端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整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企业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企业存在短期难以跨越的差距,国产机器人的部分零部件、中间品由国外品牌垄断,我国企业议价能力较弱,一旦产业链上游遭受冲击,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品。我国机器人企业倾向于采取“自研+收购”的模式,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收购上下游企业,以求加快追赶进度。例如,埃斯顿公司自2017年起连续收购了英国工业自动化企业Trio、德国机器人公司M.A.I.和焊接公司CLOOS,以期扩大经营规模和完善公司内部上下游产业链布局。但是,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对设备投入要求高、对加工工艺要求高,国内品牌对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进程相对缓慢。虽然政府对机器人行业发展给予较大支持,但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存在一定的技术失败风险。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提高的最大障碍。
?
第二,虽然我国专利总数冠绝全球,国内企业专利布局质量与日本、欧美品牌有差距。一是我国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类型专利占比相对较高,而发明类型专利占比相对较低,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强度不足,核心零部件专利拥有量薄弱。二是从专利申请人来看,高校、科研机构占专利申请的相当比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说明将专利转化为产品还存在一定距离。三是产业专利集中度不高。新松、新时达、拓斯达等机器人品牌专利保有量较多,而其他企业的专利则难以形成规模,不利于产品开发。四是国际专利申请布局不足。据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数据,只有约5.5%的中国机器人专利是在国外申请的。与此对比,“四大家族”等国际机器人企业长期以来重视中国市场,并致力于在中国布局专利。
?
第三,机器人系统集成环节竞争加剧,导致产业链下游不稳定。目前我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需求旺盛,为大量国内系统集成商提供了生存空间。但是,随着更多海外品牌和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加入这一环节的竞争,机器人下游系统集成环节商利润空间将被压缩,行业结构可能面临洗牌,产业链中上游和应用将受到影响。
?
第四,机器人产业发展时间较晚,技术积累不足,总体还处于幼年期,易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并存在发展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为产业链带来不确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