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新时代大族协作机器人提供“最强辅助”
? ? ? 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坚守抗疫势在必行,而为了更好地完善抗疫政策,提高“防疫效率,无人化”、“无接触”再度成为高频 词。 在抗疫一线的集中隔离酒店或医院内,以往工作人员需要每天定时将餐盒送到隔离人员手中,频繁的人员接触,无形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因此,能够定时、定量和高效配餐的机器人成为当下防控的有效“武器”。致力于“用机器人技术为人民服务”的大族机器人, 基于防疫酒店、隔离酒店的需求研发出了 STAR-L 疫区无接触配餐机器人。如今该机器人已在深圳某隔离酒店中正式服役。 大族机器人复合机器人产品中心总监路红艳表示,该机器人采用激光 Slam 导航技术,可实现自主定位、自动避障、自主配餐,从而避免了人员接触造成的交叉感染。“机器人一次可送 40 盒饭菜,配送容量大,并有保温功能,高效又安全,快速成为继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防疫队伍之后的又一支‘生力军’。”
大族 STAR-L 疫区无接触配餐机器人有 4 大特点:
1、容量大、效率高。为了让大家能吃上热乎饭,送餐的效率很重要,大族机器人的测试结果显示,机器人进行同层配送时,可一次满足 40 盒饭菜,最大容量一次可装到 48 盒(选用汤、饭、菜一体式饭盒),约15 分钟就可以完成(如需上电梯, 从一楼到指定楼层完成配送,约 20 分钟完成);在跨楼层配送时,可以一次管理两层 80 个房间,40 分钟配送完成。 此外,机器人可以根据酒店实际入住人员进行定点配餐,还可以根据一间房内实际入住的人员数量进行定量配送。
2、体积小。从移动底盘到六轴协作机械臂,90% 的部件均由大族机器人自主研发完成,设计结构紧凑,整体尺寸在950*650*1500 长 * 宽 * 高(含机械臂高度),占地面积小, 可以适应中国 80% 以上的酒店尺寸。
3、自带保温功能。从用餐角度考虑,大族机器人根据地区的不同,可以增加保温功能,该功能已进行实地测试,可达到预想标准。
4、应用经验丰富。事实上,大族此次推出的 STAR-L 疫区无接触配餐机器人,是在应用多年的 STAR 复合机器人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化开发而来。机器人具备 ±3°的爬坡能力,离地高度 25mm,最大速度可达 15m/s,可前进、后退、原地旋转, 续航时间 6-8 小时。 STAR 复合机器人搭载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可选)等传感器,可智能检测识别障碍物,主动停车和避障;基于激光 SLAM 导航技术,无需进行场景改造,可自动生成环境地图,实现调度规划服务快速部署;可高效对接企业MES/WMS 企业信息系统,根据需求可快速搭载应用功能模块, 具备较强的拓展性。 该复合机器人可以实现物料从不同工位点抓取和搬运到其他工位点,减少固定机械臂使用数量,且提升生产线的灵活性。系统搭载大族移动机器人、大族六轴协作机器人、视觉系统、力控夹爪,主要用于工业(如 3C、金属制品、汽车零部件、电力、新能源、船舶、航空航天等)、医疗卫生、家庭服务、资料管理等行业。
开拓为人类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凭借自主研发的协作机器人技术,大族机器人除了在疫情下与时间赛跑,还在不断地开拓为人类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产品覆盖不同客户的需求,拥有 3kg ~ 18kg 不同负载能力,产品研发已从第一代 6 轴协作机器人 (Elfin 系列 ) 发展到更高性能的第二代(Elfin-P 系列 ),并于 2021 年 3 月发布全新 7 轴多感知智能机器人助手 -MAiRA。 MAiRA 高度集成新型传感器,在控制系统和应用中实现人工智能集成,重复定位精度达±0.01mm,并拥有 3m 非接触式人体检测、3D 视觉感应、语音识别智控等功能,可实现顶端的智能集成,细腻的用户体验, 可应用于医疗、航空航天、3C 电子、汽车制造、半导体等高端行业。 Elfin 系列协作机器人,可应用于自动化集成生产线、装配、拾取、焊接、研磨、喷漆等领域,已成功出口到包括欧美日韩在内的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Elfin 系列协作机器人采用独特的双关节模组设计,一个运动模组包含两个关节,构成这独特运动学结构,不仅在外观上区别于市面多数协作型机器人, 在工作时也能获得更高的灵活度。 Elfin-P 系列研制于 Elfin 的优势基础之上,是一款加强轻量型 6 轴协作机器人,可应用于自动化集成生产线、装配、拾取、焊接、研磨、喷漆、点胶、检测等领域,更高的精度、更强的防护等级,保障了其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应用自如。
大族机器人还于 2021 年推出多感知的移动机器人 MAV 系列,额定负载可达1200kg,具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知,将移动底盘和手臂结合,从而在工厂、仓储、实验室、商场、家庭等场景实现各种移动操作的任务。 如今,大族机器人拥有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高级人才储备,并与国内外二十余所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大族机器人总经理王光能认为,协作机器人技术的未来一定不止是在一亩三分地的工厂里,而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