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中国云计算市场 亚马逊、阿里巴巴和华为都拿出了什么绝活?
电子发烧友原创章鹰
近日,Gartner刚刚发布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份额数据,显示全球IaaS市场规模为908.9亿美元,据Gartner调研结果显示,亚马逊、微软、阿里云、谷歌云和华为云居于全球前五,其中阿里云市场份额为9.55%,2021年,IaaS前五大供应商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Gartner副总裁分析师SidNag表示:“随着云原生成为现代工作负载的主要架构,IaaS市场继续有增无减。云支持先进技术和应用程序所需的可扩展性和可组合性,同时还使企业能够满足新兴需求,例如主权、数据集成和增强的客户体验。”
国际分析机构Canalys在近日发布的报告称,2021年,中国云基础设施规模已达274亿美元,由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的前四占据了80%的中国云计算市场。中国云计算市场增速超过30%,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报告称,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300亿,预计2023年将突破3000亿。
2022年,在云计算市场,亚马逊云、阿里云和华为云带来了哪些新产品和服务?在数据集成、增强客户体验方面,有哪些创新点?本文进行详细解读。
亚马逊云:智能物联+云端AI服务能力助力中国智能硬件出海
Gartner高级分析师EvenZeng表示,2021年中国云服务市场达到50%的增长,疫情导致大量企业上云,2022年中国云服务市场继续增长态势,但是增长率会有下降。AWS在全球有很高的覆盖率,有广泛的生态,包括在中国,亚马逊云可能把自己海外的生态落地到中国云平台上。
6月29日,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区商用市场事业部华南区总监余道敏表示,自2006年起,亚马逊云科技开始向企业提供云基础设施服务。最新数据显示,亚马逊云科技在全球25个区域、81个可用区、245个国家和服务地区,有超过275个边缘站点和13个区域性边缘缓存站点。亚马逊统计,截至2020年11月,亚马逊云科技政府及公共事业部在全球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客户。
他指出,物联网设备的激增正在不断产生联网设备数据,收集和分析这些是2023年实现转型的首要任务。端的AI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但是随着IoT设备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大量AI能力还是要靠云端来实现,把云端模型训练好,数据收集到云上训练,训练好之后返回给端,实现端侧的智能性。亚马逊云能力在智能家居、汽车、工业都有客户已经应用。
图:物联网设备数据激增,助推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电子发烧友拍摄
亚马逊开展云业务,服务客户基于两点:一、怎样去提升效率;二、怎样去做业务的增长?
亚马逊云科技从前端物联网与边缘侧的数据收集,到终端传输到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直至最后集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进行处理数据、提供业务见解,所有的环节亚马逊云科技都有相应的服务提供,帮助客户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我们看到客户对端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数据越来越多,主动性智能要求日益提升;其次,端的智能化可以带来产品的演进。亚马逊在深圳的合作伙伴有一些是做摄像头的公司,怎样用AI能力实现新的商务价值。”余道敏指出。
亚马逊作为全球云厂商的领导者,中国区团队2013年成立已经接近10年,服务上百家的客户,首先服务智能家电、智能手机、智慧城市,基于AWS的整套的IoTAI,把客户的业务扩展到全球。
图:亚马逊云在IoT领域能力展示图。电子发烧友拍摄
围绕AIoT市场,亚马逊提供的服务主要分布在四部分:一、设备软件,可以实现端的设备和云之间的有效连接;二、连接和控制服务,亚马逊云上有几十亿设备的连接,亚马逊云帮助客户做到有效连接和很好的控制;三、数据服务,数据如何采集上云?数据分析如何做匹配?是做一个数据库还是海量数据存储?四、基于场景需求的AI服务,现在使用最多的是视频识别。视频、图片的识别和语音处理。
针对智能硬件出海的问题,亚马逊云科技物联网生态负责人田龙强认为,海外市场具备多元化特征,比如美国、泰国、印度市场各不相同,亚马逊可以为不同的市场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此外,中国制造响应海外订单需求快速,亚马逊可以为硬件智能出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
他介绍说,亚马逊云科技为智能硬开发的全方位生态服务:一、AllinAmazonWebService的从芯片到云的方案,芯片在智能硬件行业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从芯片、模组IDH到ISV的一体化,帮助开发端快速研发认证;二、品牌商的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在市场上推广给消费者,通过基于亚马逊云的底层,可以具备基础的互联互通;三、品牌客户基于亚马逊云,从不同的供应商处构建互联互通的体系,实现互联互通多品类智能硬件一站式供应。他表示,AIoT国际产业链最优组合是中国硬件产业链+亚马逊云技术+本地化品牌服务。
阿里云:13年首次盈利!构建新一代云计算架构体系,推进行业应用落地
5月26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21财年第四季度(对应自然年2022年第一季度)及2022财年(对应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业绩。2022财年,阿里集团总收入为8530.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2022财年,阿里集团第二大业务板块为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至人民币745.68亿元,占总收入比例为9%。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EBITA利润从去年的亏损22.51亿元大幅改善为今年的盈利11.46亿元,实现了13年来首次年度盈利。从2015财年阿里云营收12.71亿元,到2022财年745.68亿元,8年增长57倍。
6月13日,在2022年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阿里云今年最重要策略是“B2B”,就是“BacktoBasic”,回到云计算的本质。他指出,云计算进入了一个关键期,定义好下一代云,中国云计算就有超车机会。阿里云将聚焦底层技术和核心产品竞争力的打造,深入推进云钉一体和国际化战略。
张剑锋表示,新一代的云计算要从数据中心的内部做体系化创新,从以往的以CPU为中心的体系架构,进入以CIPU为中心的体系架构。
阿里云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云基础设施处理器CIPU,这是一款为新型云数据中心设计的专用处理器,可以取代传统的CPU成为新一代云计算的核心硬件。CIPU向下接入物理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快速云化并进行硬件加速;向上接入飞天云操作系统,管控阿里云全球上百万台服务器,让算力虚拟化损耗降到0,并通过规模化应用RDMA网络技术,让访问云端比访问本地硬盘更快。
目前,正值阿里云未来核心增长点从互联网市场转向政企(政府、电信、金融、能源、制造等所有需要数字化能力的行业)市场的调整期。基于垂直行业的行业云、混合云将会是阿里云、华为企业业务等头部数字化企业在国内政企市场重要竞争点。
Gartner高级分析师EvenZeng表示,2021年,云计算是计算的创新,今年更多谈论的是行业云,行业云聚焦行业应用上加合规要求,重点行业的应用都会成为行业云的产品,成为业务创新的主流。
记者发现,阿里云产品页面已经显示提供九朵行业云,包括传媒行业云、电力服务云、公共服务行业云、汽车行业云、制造行业云、政务行业云、新零售行业云、健康行业云和交通行业云。
华为云:加速SaaS进入黄金十年!十五大创新服务驱动多个行业数字化转型
7月5日,华为高级副总裁、华为云CEO张平安在深商大会上表示:“未来优秀的企业一定是数字化,并且是数据驱动的企业。云恰好解决你的数据共享,构建一个统一大数据服务的天生的问题。我们认为基于云的技术,将来一定是各个企业应该是数据驱动的,而且是基于AI人工智能的。”
“华为将自身30多年及全球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经验沉淀在华为云上,帮助大家不必重复造文字,不必重复的走弯路。华为今天正式发布十五大新的云服务能力。这些新能力包括工业aPaaS、政务aPaas、供热aPaas、煤矿aPaas、教育aPaas,KooMessage(一站式富媒体消息服务),KooMap、KooGallery(数字人服务),以及新的云商店等等。;在技术及服务领域,华为带来四大生产线的四个创新服务,包括数据治理生产线DataArts,数字内容生产线MetaStudio,AI开发生产线ModelArts,软件开发生产线DevelopCloud;在基础设施及服务领域,华为继续加强全球一张网的部署,今天部署三大服务,包括全球一张网KooVerse,全球业务Boosting,IESSaaS本地化。“张平安分析说。
华为高级ICT专家章异辉认为,单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并不是真正的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是信息化的数字化升维,深度融合OT与IT,打通产品链、价值链和资产链。去年,华为联合国家能源集团发布,面向矿山行业的矿鸿操作系统,这是鸿蒙系统从toC到toB端垂直领域的拓展,是其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落地。据悉,华为智能矿山解决方案采用了分层解耦架构,基于华为云以及矿鸿生态,使能煤矿智能化。
现在华为云正联合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打造工业aPaaS,加速工业软件开发和SaaS化。华为发布数据模型驱动引擎服务-DataModel,沉淀了24种工业数据模型,包括物料、电子、工艺等,伙伴和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些模型进行快速开发。此外,华为云已经建立了40多个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帮助1.7万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Gartner高级分析师EvenZeng认为,现在不少企业都会选择一个云平台作为战略供应商,他们在战略供应商的架构和原生环境去开发自己在公有云上的架构,未来50%的企业应用都会部署在有限的几个公有云的平台上,或者部署在云提供商的分布式云上,中国目前分布式云渗透率没有欧美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22年,中国云服务厂商持续增加,亚马逊云、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之外,京东、浪潮、金山、平安、三大运营商等都已经入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历十多年发展,云计算已经下沉到各个应用,厂商们除了有强化的技术积累和服务创新,谁能真正抓住客户需求,谁的云平台生态能够解决客户痛点,谁才能掌握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