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半年扫地机器人发展纵览:机器人与基站“全能”道阻且长
来到2022年,虽然我们的生活和消费仍然深受疫情等各种因素影响,但在过去的将近半年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继续探索新型家庭生活方式的趋势,以及家电产品向着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
这其中,“扫地机器人”或者当下更普遍定义的“扫拖机器人”正是智能家电产品发展的一个缩影,它除了更广泛地向着以年轻化、高净值等为特征的消费者群体中渗透,也具有在功能性与智能性两方面脚踏实地的进步轨迹。
?
“扫拖”之于“扫”的进步
?
本次我们来看看功能性。从名称就可以看出,扫拖机器人相比扫地机器人最显著的改进就是添加了“拖地”功能,这不仅仅是为扫地机器人添加了拖布、水箱等组件,在表象之下,我们更能看到新型“扫拖机器人”在技术组合、行动逻辑、工作方式等领域的蜕变。对一款扫拖机器人而言,它要处理的问题包括拖布的安装更换方式、一次性or可重复使用的选择、拖布的工作模式、自清洁方案、面对不同地面材质时的处理预案、更复杂的清洁路径规划等等。
?
考虑到市面上存在着多种定位的扫拖机器人产品,以上提到的功能与硬件显然存在着各有取舍的状况,不过对于一部分旗舰定位的扫拖机器人而言,为了使用户获得相对全面的功能与更优质的体验,它们普遍有着面面俱到的特性和实现“全能化”的倾向,因此对于上述需求要能够尽数满足。
?
一项核心功能需要更多小功能支持
?
但说到“全能化”,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部分是扫地机器人的基站。从最简单的充电,到当今发展出的多样化功能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支持扫地机器人的工作,可以说如果没有基站功能的丰富和提升,扫地机器人乃至扫拖机器人发展出的功能实用性就将大打折扣,甚至反过来对用户产生额外负担。
?
基站功能的提升,首先出现在与扫地机器人吸尘功能相匹配的集尘功能上。扫地机器人本身由于体积的限制,机身内部仅有少量的空间能够分配给装载尘埃、纸屑、毛发等的集尘盒,需要用户以较短的周期进行清理,用户依然需要频繁接触此类过敏原。而基站集尘功能在省心和健康两方面带来了飞跃:它不像扫地机器人本身具有严格的尺寸限制,能够提供更大的集尘空间,将用户的手动维护频率降至1-2月一次;此外,基站集尘功能一般采用封闭式风道与一次性尘袋组合,用户可以便捷更换尘袋且无需直接接触尘埃污物,使其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
因此,基站集尘功能正在成为当前市面上扫拖机器人的标配,它本身作为一种结构相对简单的功能,但能够带来很大的体验提升。与此同时,基站进化之路上的另一个趋势却产生了牵涉甚广的复杂功能。
?
这个趋势就是完善基站对拖布的处理功能。众所周知,拖地除了拖把或拖布以外还需要水和清洁剂的参与,除了扫拖机器人本身对于拖布湿度、拖地区域的掌控外,基站同样需要实现与水相关的功能支持。其中最基础的是换水,这项功能出自与集尘相似的考虑。扫拖机器人内部同样无法容纳更大容量的水箱,因此一次扫拖工作能够覆盖的面积有限,如果扫拖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返回基站加注水箱,则能够满足更大面积自主清洁的需求。
?
以上是基站在水的利用方面延伸出的第一项功能,基站清水箱同时会兼任清洁剂加注、特殊抑菌模块等功能的搭载。
?
另外,我们会注意到具备换水功能的基站一般会配备独立的污水箱,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拖布自清洁后换下的污水,它并不会与扫拖机器人直接相连,而是连接至基站底部的专用清洁槽,这个位置一般采用刮洗等方式对扫拖机器人的拖布进行自动化清洁,能够起到延长这类耗材使用寿命,基本免除用户手动清洁维护的效果。开发者同样考虑到工作和自清洁结束后润湿拖布闲置时的处理,通过在基站底部搭载热风烘干功能,避免静置的湿润拖布滋生细菌、产生异味等等。
?
在当下最新的扫拖机器人产品中还出现了一种新趋势,目的是实现在用水方面完全解放用户双手的体验,这种在已有的换水自清洁与清污水箱基础上添加的小设备,以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突破了笔者对于居家“懒人”生活的想象:不仅扫地拖地无需亲力亲为,连水箱换水都通过直连上下水道的方式得到了解决。
?
“全能”是体系化而非单项的进步
?
相比早期扫拖机器人配备的下挂式简易拖布模块,来到2022年中的新品已经将拖地这项功能发展成机身常备的拖地组件与常态化的清洁流程,它的改进提升并不是一项孤立的进步,而是综合了用户需求、实际使用场景、基站本身的配套功能后推出的,并没有因为功能与结构的复杂化而为用户带来额外负担,具备较为成熟的使用体验。
?
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正是因为扫拖机器人的功能与相对完善的支持同时具有从单项到多项、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消费者对于体验的高标准才会有着同步的提升。面对一款号称“全能”的产品,消费者将对其寄予厚望,关注的不仅是硬件性能、创新功能,还有对于各项功能的全套预案。
?
一台仅能进行扫地吸尘工作,但配备了自动集尘基座的扫地机器人,与一台支持扫地与拖地,但用户需要时常自己清洁尘盒、拖布的扫拖机器人,如果消费者只能选择其一,想必都会有所迟疑。其它智能家电产品也可能在迈向多功能的发展路径上面临这样的状况,相比单项功能的突飞猛进,众多功能与支持的有机结合可能才是走向“全能”的稳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