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
语言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传感技术 >> 【标准之我见】这个“自复位热断路器”宜视为不存在

【标准之我见】这个“自复位热断路器”宜视为不存在


2017年10月23日(昨天)发布的稿子标题有误,仅更正后重发,特致歉。


背景描述

GB4706.19-2008第24.101条规定:为符合19.4的要求,电水壶以外的器具上的保护装置应是非自复位的。而第19.4条的规定是:器具在GB4706.1-2005第19.4条的第11章规定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并且任何在第11章试验期间用来限制温度的控制器短路。

?? ?以上规定意味着,除特别指明的器具外,液体加热器均应装有“非自复位热断路器”以满足第19.4条试验的要求。

??? 然而在现实产品中,存在如下图的一种电路设计。

??? 即,在第11章试验期间用来限制温度的控制器(即温控器,由NTC+IC+Reley组成--其动作温度由器具功能决定)和非自复位热断路器(thermal-link,本案设有两个thermal-link--其动作温度高于前述温控器)基础上,增设了一个自复位热断路器(self-resettingthermal cutout--其动作温度介于前述两者之间)。

(此图摘自:IEC/TC 61(Vladivostok/AG28)02f Rev.1 October2017)

?

??? 如此设计的初衷想必是:如果没有自复位热断路器(self-resetting thermal cutout),器具在非正常工作条件下,就得依赖非自复位热断路器(thermal-link)。

??? 当非自复位热断路器参数为负偏差或其动作温度设置得偏低时,就可能产生较大量的维修,用户抱怨多,使用体验也不好;当非自复位热断路器参数为正偏差或其动作温度设置得偏高时,就可能导致过热等危险发生而不符合标准要求。

??? 为弥补这一“缺陷”,在上述温控器和非自复位热断路器基础上,增设一个其动作温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自复位热断路器,似能较好的解除上述纠结。

??? 现行标准没有限制这一做法,IEC/TC61在2017年10月的Vladivostok会议上针对中国代表团对此问题的咨询,也给予了书面的正式回复,并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第19.4条试验给出了解释。即,该类器具应在温控器和自复位热断路器同时被失效的情况下进行第19.4条的试验。

?

问题分析

??? 当上述信息在圈内传播后,仍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质疑,如,同时设置两个故障条件进行第19.4条试验,不符合IEC 的一贯原则(不同时设置两个故障条件);又如,如何设置保护措施,主要看保护效果,不必纠结于自复位和非自复位的字眼,等等。

??? 因此,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做些分析,使对IEC/TC61的答复有一个正确理解,以避免在产品设计和检测认证中出现麻烦。

??? 1、在诸如GB4706.19,若规定了器具为满足第19.4条试验要求而必须使用非自复位热断路器,则在第19.4条试验时需将额外增设的自复位热断路器与温控器同时短路。其原因是那个自复位热断路器不是标准的“硬”要求而被视为不存在,因而并不违背IEC标准的一贯原则。将自复位热断路器失效进行第19.4条试验,目的是验证标准的“硬”要求--非自复位热断路器的存在及符合性。

??? 2、对器具安全的保护措施的可接受性,不宜单从直观的保护效果或从朴素的认知等角度审视。

??? 在这方面,适当的咬文嚼字还是必要的,标准既然规定了必须使用非自复位热断路器,那么,第一就要有这个非自复位热断路器,第二就要设法验证这个非自复位热断路器的符合性。

??? 这与标准不应限制技术发展的原则无关,除非有证据表明通过不使用非自复位热断路器的技术方案也是安全的,且经过规定程序修改了现行标准--这就是标准化思维,这就是标准与技术之间的逻辑关系。

??? 3、如上分析,器具电路如此设计的目的很明确,一是迂回变通的符合标准要求,二是低成本的减少维修量和用户差评。

??? 但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

??? 1)本案中的thermal-link,是一次性热断路器(热熔体)。其特点有:成本低,因而多被采用;批量生产时其参数离散性较大;其动作时机还取决于热熔体与感应热源的相对位置。

??? 本案中的器具,温控器和热熔体的动作温度之间差别不可能很大,自复位热断路器的动作温度再插入期间,且要分工明确,不得越俎代庖,就需要十分精密的测算、试验和工艺保障。

??? 做不到上述“十分精密”,就存在顾此失彼的风险。

??? 2)在做不到上述“十分精密”的情况下,就存在采取将热熔体动作时机延后可能,方法是动一动热熔体与热源的相对位置,即可避免在用户使用时热熔体“误动作”(产生维修和抱怨)。此做法是建立在笃定用户使用中自复位热断路器会提前响应非正常工作温度并提供保护,热熔体只是满足标准要求的“兜底”措施和“摆设”而已--即使“兜底”时的器具温升可能已经超过标准限值。

??? 3)上述“动一动”的措施,可能过不了3C认证检测关,然而“动一动”热熔体的相对位置可以不涉及3C认证要求的“工艺改变”的申报,这就存在一种可能,送检3C认证样品时,通过“动一动”而符合标准要求;正常生产时再通过“动一动”而使热熔体成为“摆设”。

??? 可是,到了市场监督抽查时,能检出什么结果呢?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企业和监管机构以及实验室都是懂的。

? ? 再次强调,编写本文的目的,除了回复所提到的上述质疑外,还是希望起到提醒作用:别以为增设自复位热断路器得到了认可而掉以轻心,如果确实打算这样设计电路,那么后续试验的方法及其结果、批量生产可能存在的风险等必须同时予以重视。◆

用户评论

发评论送积分,参与就有奖励!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