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家App短期二度崩溃:智能家居断网变“智障”,万物互联仍是梦?
智能家居又一次遭受了外界质疑——这一次的主角是米家App。
在两个月内,米家App两次因网络故障原因,导致连接设备无法控制。经过持续的发酵与消费者自发讨论,“米家崩了”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智能变成了智障”,这是网友们的高赞评论,另有网友笑称“骂了小爱同学一顿”。而据QuestMobile发布数据,2022年4月下沉市场用户在智能家居行业App的月活规模中,米家以2942万规模,排在榜首。
如果连米家App尚且故障不断,那一直以来深受外界关注的智能家居市场,真实的情况又将如何?
“网络故障”再成背锅侠
在今年4月30日,米家App便曾出现过一次因网络故障致使用户无法访问。当时,米家App便曾在官方微博发文回应,称“由于公网云网络故障,导致米家App、语音控制等相关的服务在4月30日05时30分起出现异常。经过紧急抢修,服务已陆续恢复。”并对此道歉请求用户原谅。
仅仅时隔一个多月,6月16日晚,米家App再次出现网络故障,大量用户再次连接失败。据亲历米家App崩溃事件的90后晓宇表示,当晚发出一连串语音控制指令后,却没有得到任何小米智能家电的响应,打开米家App也连接不上,“原来是这个App又崩了”。
而对于此次故障,米家App再次作出回应称,“由于网络故障,导致米家App及语音控制在6月16日出现服务异常,服务正在陆续恢复中。如出现设备不在线等情况,无须重新绑定和重复卸载安装App。”
与上一次网络故障发生时雷同度达90%的回应内容,引发不少网友质疑,“怎么回事,难道上一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掉?”、“还没吸取一次教训吗?三天两头出状况,到底什么情况?”期间,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找了一晚上的遥控器,重启了数次路由器,卸载并重装了米家App,但最终还是连接不上”。
据一部分消费者反映,该故障持续到第二天凌晨,这也意味着,智能家居变成了传统家居,他们的连接属性全部失灵一整晚。
接连出现的网络故障与滞后的故障维修恢复能力,也引发了消费者们对于使用智能家电产品的担忧,“如果未来家电全部联网上网了,却忽然出现网络故障,真的无法想象那会是怎样的场景。”
作为用户量最多的智能家居平台,米家App的系统稳定性和故障维修速度,却超出了用户预期。除了米家App外,众多接入该App的硬件产品们,近期也出现了大量的产品质量问题。
数天前,哈尔滨一则电视屏幕突然掉落的监控视频在网上热传。订单记录显示,视频中这台屏幕脱落的电视,即是小米EA70。而在此之前,一名浙江网友晒出的监控录像视频中,家中的小米电视屏幕,同样在没有受到外力下自行脱落。
在黑猫平台上,有关于小米空调买入后即出故障并多次送修,小米净水器通信讯异常不能出水、智能浴霸失灵等相关投诉,几乎每天都有新增,目前投诉量累计已有两千余条。
一直以来,极致性价比一直是小米产品设计及推广售卖过程中的重要指标。这让小米在供应商选择和技术选型上,往往少与一些大型供应商合作,而非知名企业的产品也受到供应链环节品控问题的制约。
此外,在今年3月份,有消息称小米计划对非手机业务生态链进行大规模裁撤,裁员比例可能达到20%。而这,可能也成为了近期米家App及其内部产品问题不断的原因之一。
智能家居仍未彻底走进大众生活
极致性价比的策略,让小米生态链内企业快速收获了第一批用户,旗下的智能家电产品也很快地获得了市场认可。但目前大多数用户对小米产品的智能体验,整体期望并不高。“高价格与多功能,取其一就可以了”,拥有多款小米智能家电产品的用户对新浪科技表示。
事实上,消费者们对于小米智能家电产品期待不高的现状,同样适用于目前国内整体的智能家电市场。
目前,国内智能家电市场参与者,主要有美的、海尔等传统家电企业,华为、小米等3C企业,以及阿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和其他创新企业四类玩家构成。在产品形态上,智能家居产品也开始从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迈进。然而,由于不同类型玩家间平台、协议以及控制方式的不同,且互不打通,绝大多数消费者想要在家中配备一套完整的全屋智能方案,除选用同厂商产品外,鲜有更好的办法,整体而言使用成本偏高。
以购买一套华为全屋智能方案为例,据华为公布数据,2021年其一套3室2厅(约100m2)全屋智能方案的价格为99999元起,5室2厅(200m2)则为149999元起。“大多数家里有不同品牌家电的用户,想全部换上单一品牌的智能家电产品,可能性不高。”
“除开灯、关灯、打开电视和空调外,目前智能家居唯一的一个功能,就是扫地了吧。”在多款智能家电产品使用者看来,“当前的智能家电产品,除起到开关和扫地的作用外,过于复杂的智能操作并不容易现实,仍然没有特别丰富的想象空间。”
米家App网络故障一事,在暴露了其稳定性不可控的同时,也进一步向外界展示了智能家电产品的用户规模。但对于米家乃至于整个智能家电行业而言,在保持用户增长的同时,如何能够尽量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仍然是硬件厂商们的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