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都知道,自己是个工具人
没人会招惹财务部,尤其是CFO先生。
在公司美股挂牌前,Eric(化名)的市场部忙得很,由此,和产品、技术、运营部门的龃龉时不时就会发生。但他顾不上这些,挂牌的市值高低意味着IPO的成败,在此时,释放PR和IR势能的优先级最高。他认为,他的职责范围在台面之上,他要把表面擦拭得溜光水滑,而后台部门更多与暗角、柜底缠斗,“他们不懂这些”。
但Eric唯独不会去挑战财务部门,尤其是考虑到,其时CFO和老板的关系正在“蜜月期”,他的说法是,筹备上市的两年里,创始人会委托CFO事无巨细地抓全公司的业务、财务、法务等各项事宜,称得上“权倾一时”。这位CFO是空降而来,此前供职于某家大型外资PE,在该机构重金注资公司之后,这位高阶人才顺势加入,为IPO大计共襄盛举。
可一旦失败呢?
没人能逃得过背锅,尤其是CFO先生。
商业模式终归没有能够跑顺,抢先一步完成的IPO,所募集的资金也不足以令公司甩开竞争对手,反而在上市之后,面对公开市场更严苛的营收考验,公司的股价一路溜着滑梯,到了谷底。Eric不晓得老板被投资人施加了多大压力,也不清楚人与人的关系是如何恶化,何时反目的,他只看到了结果——CFO成了首先出来背锅,被离职的那一位。
这让我想到,曾经被外界捧为“小米太子”的周受资推动小米上市以后,在市值管理上也不尽如人意,也以去职告终。之后转战字节跳动担任CFO兼任TikTok CEO ,结果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样,顺利推动了字节上市,反而潦草辞任CFO一职,如今由法律背景的高准接任,他去专心处理字节当下的重心产品Tiktok,抖音则又被传启动了独立上市。
过去这些年,数以千计的IPO案例当中,除了少数的驱动者、做局人,多数推动者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工具职能,地推是工具,法务是工具,运营是工具,PR、GR、IR都是工具,但很少有人关注到,那些话语更少、收益更高,处于核心区域的CFO们,也是一类隐秘的、默契的工具人。
我不免感到好奇,为什么CFO总被用作上市工具人,而他们也甘作工具人?“CFO先生”、周受资们的背景与经历于一众推动中资公司在海外上市的CFO中,是否有代表性?那些真正超越工具人属性的CFO如何构建了这一行的天花板?像高准这样法律背景的CFO在业内是什么样的存在?
谁是谁的工具人?
上市对于一家公司来讲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此在公司筹备上市的阶段,一切都会为这个目标服务,甚至小到考察CFO的八字,颇有玄学色彩。
作为耀达咨询资深猎头的Allen表示,100个公司里可能有80个公司到最后?步会去找?算?下CFO候选人的八字跟CEO本人犯不犯冲,他们的命理、面相跟这个赛道、这家公司是否合适。
身为资深CFO,Jane(化名)经历过四家公司IPO,在她看来,如果CFO的八字能让董事会更放心,那也无可厚非。Jane一般会配合公司要八字,既然要共事很久,如果师傅说大家比较合,皆大欢喜。“老板会看你之前做的上市是不是都成功,有些人虽然经验丰富,但做了很多公司就是没上成,那么大家还是会介意。所以这是经验学再配合上一点玄学。既然是互相选择,谁也不想在起点时大家就不合,让老板介怀。”
除了CFO的八字,Jane之前做上市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他讲究,比如有些公司CEO会找大师来计算论股票号码,准确的递表时间,派?把申请?件送到香港联交所时他该什么时候进?,先迈哪条腿。不过她能理解这些细节,毕竟这些小事和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比微不足道,能尽善尽美增加上市几率,何乐而不为?
由此可见,IPO是一家公司至关重要的阶段性任务,而CFO则与公司IPO进程息息相关。通常,公司到IPO阶段就会物色合适的CFO来完成这个任务,顺利敲钟后不少CFO会功成身退,寻找下一个目标。
这些CFO最常见的就是四大或投行背景,他们熟悉上市流程。四大的合伙人、高级经理有时会在做审计过程中被公司挖走。投行IBD的banker也是CFO一大来源,他们业务能力比较全面,做上市过程里帮公司搭建模型、提炼销售亮点、了解投资者要求。当他们从乙方跳到甲方后,这些人无论对?股东的谈判,还是对上市的定价、时间点,都比较有经验。另外,也有公司内部成长起来的CFO,还有律所背景的CFO。
知名机构投后负责人Bella(化名)跟许多CFO打过交道,她把CFO比喻成项目经理,而这个项目的名字就叫IPO,最终结果就是成功上市。“真正去上市是非常流程性的,好的CFO是一个?的项?经理,你要掌控整个流程、时间、节奏表,跟投资?讲清楚的融资故事,无论出了什么新政策,你该怎么去沟通,最终保持非常好的节奏?步步走完。”
不难发现,CFO最大的功能就是推动公司上市,而这些人也往往会给自己设定期限完成这个任务,然后挑战下一个IPO。当然CFO有很多职能,出色的CFO还能成为CEO。但从某些角度来看,CFO确实有上市工具人的属性。
Allen认为其中的逻辑是,现在很难指望公司去培养你成为一个CFO,更多的是特别熟悉上市流程的人空降来完成IPO。至于上市后的事情比如市值管理,空降的CFO很难控制。“市值管理依赖于CFO太虚了,市值管理依赖于你公司业务的成?,如果你公司业务成?不了,顶尖的CFO也没法拯救,CFO只能锦上添花。”
很多时候,公司内部成长起来的CFO无力承担IPO这个任务,所以才需要这些空降的CFO。曾于红杉工作的Kelvin发现CFO是个接力型岗位,“没有?能从早期进公司先把基础工作搞定,后?还能顺利做一个上市的CFO,很少见到这样的成?路径。”Kelvin在2015年碰过很多早期创业公司,发现很多CEO对于财务的认知偏低,公司账本身在合规、经营上也有问题,所以初期的CFO可能要从零开始帮公司搭财务体系,这个对于后续融资和后续公司发展都很重要。但很少能见到这种CFO陪公司到IPO阶段,他们如果还留在公司,可能最多是财务的?把手,之后还是要找一个典型的熟悉美股或港股上市的CFO来做IPO。
而Kelvin也发现,这些空降的CFO本身对于上市这件事的预期就?常明确。他们想的是:我来你公司,就希望2-3年上市,如果快两年,发现他上不去,我就要准备撤了找下?摊,因为我的时间特别有限。你没戏,有的是受资本欢迎的公司,有的是需要我的地?,我就得赶紧?了。
身为CFO的Jane提供了公司的视角,她认为,大家一开始合作就是为了上市的共同目标,达成目标之后,可能公司会觉得你?较贵,可以?其他成本更低的?案替代专为上市的CFO。同时,这些CFO也会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和价值,再在公司待下去也没有挑战了。因此,我们会看到这些CFO几乎是三年完成一个IPO的职业路径。
这么看来,CEO们用高薪和期权聘请熟悉资本市场运作的CFO,基本上就是为了完成IPO,事成之后公司也会考虑成本用别人替代他们。而这些CFO也甘作“工具人”,连续做几个好看的IPO就足以让其功成身退。
有人财富自由,有人沉默转身
三年一个IPO是典型路径,但CFO能否功成身退,也看你碰到的年份好不好。当然,如果股价难看,就会如开头CFO那样被弃用。
Bella表示,如今已经退休的那波CFO就曾遇上企业扎堆上市的好年份,造就了他们几近完美的职业生涯。“他们就跟上市专业户?样,十年的??职业生涯,至少是抓住三家的IPO的机会,现金、期权、经验都赚到了。” 而近年来的CFO,无论是上美股还是港股,都有点命运多舛,受到大量政策的影响,一级市场融资节奏放缓,没有前一波CFO那么幸运。
Jane从2007年开始,推动过四家公司的上市,港股、美股市场都有经验。她笑称自己没有实现财富自由,但赚到了很多体验,“这还是跟运气和选择有关。”
回顾中国的CFO发展史,起初中国大陆人才短缺。像新浪、搜狐这样在2000年左右赴美上市的公司,用的都是中国港台地区、美国的CFO。Allen认为,大陆这一批老牌的CFO成长于2005-2015年,他们赶上了一个很好的中国市场,这批CFO能力很强,CEO要指望他们去跟资本沟通,跟美国证监会沟通。最开始中国市场没有CEO那么懂资本,必须靠CFO去融资,?要去拉动资本市场。
但是2015年之后,市场上的CEO能力越来越强了,他们跟资本走得很近。所以,CEO觉得你CFO搞不定的时候我?己都能搞定,导致现在的市场让CEO对CFO的认可度没那么?了。Kelvin同样表示,CFO和CEO的分?越来越不明确了,原本CFO该负责后面几轮融资的路演,现在有时CEO自己去了,CFO就变成了个联络的人。
另外,Allen认为2015年之后,除了字节跳动以外,没有横跨赛道的企业了,而此前像阿?巴巴、腾讯都是这种跨领域巨头。现在的CFO对于其他赛道认知不够,没有经历过2005-2015十年间蓬勃发展的状态,现在这批80后CFO就不如老牌CFO。第一,时势造英雄,老牌CFO赶上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