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晖:内需市场转型升级,我国5G三周年成绩“可圈可点”
C114讯 6月6日消息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
从最初的产业愿景到标准落地,从产品开发到网络部署,从业务创新到与垂直行业合和共生。正式商用三周年以来,我国5G产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千行百业绽放改变世界的数字力量。
日前,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启新学者讲座教授、网络空间治理与数字经济法治(长三角)研究基地主任,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中国观察员专家团成员王春晖在接受C114通信网采访时表示,受内需市场的转型升级拉动,我国5G三周年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
5G的“三超”功能不仅释放出巨大经济社会价值,也使得我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诸多领域呈现出“领跑”态势。在王春晖看来,要想真正释放出5G潜能,还需重点关注应用场景与融合性人才两大关键要素。
5G三周年,成绩“可圈可点”
5G时代,全球移动通信正在加速发展。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250家运营商已部署5G商用网络,超过280家运营商正在投资部署5G技术,全球5G连接数将在明年突破10亿,5G终端已有1275款已发布或正在设计。
2019年 6月6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经过三年不断发展,我国已建成5G基站近160万个,成为全球首个基于独立组网模式规模建设5G网络的国家。固定宽带由百兆迈向千兆跨越升级,光纤用户占比由2012年的不到10%提升至2021年的94.3%。
三年来,我国5G网络建设不断突破的同时,我国5G技术话语权也加重。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 5G 专利活动报告(2022年)》显示,截止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全球声明的 5G 标准必要专利超过 6.49 万件,其中,在德温特全球专利检索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专利将近 5.97 万件,经 INPADOC 同族扩展的有效全球专利族超过 4.61 万项。华为有效全球专利族数量占比为14%,以较大的优势排名第一。
为进一步推动5G应用落地,2021年7月,工信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明确了我国未来三年重点行业的5G应用发展方向,系统性提出5G融合应用发展策略。工信部在工业领域形成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工信部与卫健委、教育部联合组织5G+智慧医疗、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
“可以说,我国5G三周年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王春晖指出,这些成绩的取得的主要因素是内需市场的转型升级,5G技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5G与4G最大的不同在于,4G改变生活,而5G将改变社会。我国5G进入商用充分发挥了基础支撑、创新驱动、融合引领三大功能,也将大力推动5G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5G“三超”,释放出巨大经济社会价值
4G引爆了移动互联网。对于5G,业界、公众有过多种期待。王春晖表示,5G拥有超高速、超低时延和超大连接的“三超”功能,势必开启新一轮信息产业革命,并构建和形成基于5G的生态产业链。
“中国5G商用也积极推动构建基于5G的全生态产业链,促进5G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系统、芯片、终端等产业链进一步成熟。5G商用三年以来,释放初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在上游层面,形成了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规划、基站建设、传输网、承载网以及核心网建设等;在中游层面,形成5G移动通信运营商服务,主要是四大移动运营商的各项5G应用服务;在下游层面,形成了丰富的智能终端及应用场景,5G时代的智能终端范围不再局限于手机,而是包括汽车、智能家电、工业设备等,应用场景也将包括VR/AR、车联网、增强移动宽带、工业互联网、新一代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
王春晖认为,未来,5G网络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带动ICT全产业链发展,还将从信息通信领域向工业、交通、能源、农业等垂直行业延伸,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未来5~10年,5G应是最主要研究方向
5G技术从网络能力、标准技术和应用场景发力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目前,5G技术还在继续向前演进,最新版本将到R17,6G也提到日程。
王春晖指出,2022年3月下旬,5G标准的第三个版本,也就是3GPP R17完成了第三阶段功能性冻结,也就是完成系统设计。2022年6月份,将完成完成R17 ASN.1协议冻结阶段,这将确定所有细节,并转入可执行阶段,届时3GPP R17将整体完成。
R17对部分关键技术带来了增强特性,包括增强的多波束运行、增强的多TRP(发射和接收点)部署、增强的八天线SRS(探测参考信号)触发或切换、CSI(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同时,R17支持增强的IAB(集成接入与回传),支持同时收发(即空间分离全双工),可提供高效的5G部署,尤其是毫米波部署。此外,R17还引入了简单中继器(放大和转发中继),可扩大FDD、TDD的网络覆盖等。
“当前,6G的研发也正在进行中,2025年左右会有更多的关于6G标准讨论,2028年左右开始推出6G标准,预计2030年左右6G开始商用。”王春晖指出,移动通信行业遵循大概10年一个G的规律,将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地往前推进。不过,未来5~10年,5G应该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应当不断推进5G-Advanced,同时还要重点关注5G技术存在的瓶颈,如何用将来6G来解决的问题。
持续领跑,5G需关注两大“关键”要素
从全球范围来看,5G技术已经使得我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诸多领域呈现出“领跑”态势。要想保持这一优势,王春晖认为,可以重点关注应用场景与融合性人才两大关键要素。
从全球范围看,美国是全球较早推出5G服务的国家之一。但与韩国和中国不同,美国在进行5G网络部署的初期是围绕毫米波展开的,包括拍卖的首个5G频谱以及首批5G终端等。王春晖指出,但从目前来看,美国运营商们已开始关注使用低频频谱以及DSS(动态频谱共享)来加速进行5G网络的全国覆盖。
如此背景下,美国三大运营商都拥有两个不同5G网络名称来区分不同频段5G。欧洲整体5G进度严重滞后,5G覆盖人口目前仍然不足10%。相比中国60%以上,韩国90%和美国的45%,欧洲仍处在较低的水平。
王春晖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5G人数最多的国家,我国网络化产业将会有质的飞跃,除了满足民众的日常需要,5G的行业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增多。5G技术已经使得我国的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诸多领域呈现出“领跑”态势。
5G真正的应用场景,80%应该是用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产业界应当系统研究5G在转向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市场”的应用场景。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体量大,通过“5G+工业互联网”把众多的机床、机器人、加工机械等工业设备集成互联,并有效实施状态监测、故障预测和优化控制等场景。
此外,5G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极为广阔,需要大量的融合性应用人才,到2030年,我国各行业所缺的5G直接和相关的人才约800万人。建议制定国家5G技术与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5G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5G可持续健康发展储备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