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政院士:10万校友共建东湖科学城,瞄准“从0到1”换道超车
?
“光谷刚刚获批时,光电子产业目标是1000亿。时隔20年,正冲刺万亿级产业集群。这个地方的人,有目标, 有精神气。 我相信,只要大家坚持好的精神,继续努力工作,准确把握战略布局方向,我们就一定能够建好东湖科学城!”
5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接受专访,他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人才的优势,全球科技竞争态势,国内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对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提出建议、分享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
1、瞄准“0到1”,“换道超车”
“经济欠发达时,人们更加关心技术,因为马上就能转化,但纯技术的创新性和竞争性还是不足。” 尤政表示, 东湖 科学城的建设要看得更加长远,尤其是科学和人才这些最为基础的部分,要 瞄准“0到1”的创新,提升站位、视野、胸襟。
“ 东湖科学城将重点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这可能是个赔本买卖,投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精力,短期内效益几乎没有。但是,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重大基础设施未来发挥的作用和潜力。 如果眼光放得够长远,就应该投入去做这件事,参与到国家走向世界创新中心的工作中来。”
尤政表示, 要引导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群体 跳出“自己出题自己解题”的圈子 ,主动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东湖科学城起步区光谷科学岛效果图
他认为,要在某些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实现突破,要有一些差异化的思路布局未来,不能光解决“卡脖子”问题,还要考虑趋势性问题,从“弯道超车”变为“换道超车”。他提示,东湖科学城建设有两个方向要特别关注: 一是信息技术,二是医疗装备。
湖北光谷实验室
尤政表示,在信息技术方面,过去做得较多的是信息应用与集成,在基础技术方面欠缺,导致面临“卡脖子”的状况。 “信息技术的发展 并不完全以实现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容量为目标,而是应用上的最好功能 。”
他以芯片为例进行举例说明。现在分成了两种路径——一是沿着现在的路继续走下去,追求尺寸更小、速度更快;二是在另一途径进行探索,即“微系统技术”。前者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实现,后者尚未实现。 “微系统技术”不但包含计算和存储,也融合了传感、通信、能源等技术,通俗来说是“全能冠军”、最佳解决方案 。尤政认为,如果能把光源信号处理、收发集成等做成系统,光谷产业将更具优势、技术含量。
在医疗装备方面,他建议光谷抢抓机遇,布局可穿戴可植入设备。医疗装备的发展机遇和信息技术面临着相同的局面和机遇。 华中大是国内少有的同时具备顶尖医学、工学两大学科的高校,并同时拥有同济、协和两所国内顶级医院 。面向人民健康,光谷可充分利用学科、人才、市场等优势,打造医疗装备的“微系统技术”,在技术的切入点、战略选择上布局长远。
2、以武汉为基础范围,整体规划布局
目前,全国正在建设的科学城有10多个。东湖科学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大家身在其中可能觉得建设进度不快。但从全国来看,我认为建设进度可圈可点。”
尤政 建议,省、市、区应充分吸取前人的建设经验,争取后来者居上。
“ 现在不是比谁建设的更快,而是要更多考虑创新点位、保持定力 。每个地区的发展都有各自重点,不能什么有钱、热门就去做什么,高水平重复比低水平重复浪费更大。 东湖科学城在光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拥有足够强的优势 。应继续扩大这一优势,而不是什么都要做,这个很重要 。 不要单纯追求指标上的好看,要切切实实思考如何更好立足中部、服务中部。 我认为科学城,至少应该以武汉为基础范围进行整体规划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