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需求差,上游要涨价,半导体产业陷入怎样的怪圈
“现在的半导体市场怎么样?”
有人说,行业寒冬来了,也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112 亿部,同比下降 11%。中国市场造成了全球近一半的跌幅。2013 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周销量约为 659 万台,而今年第十五周,全国智能手机周销量仅为415万台,更严重的是,零部件生产和物流的中断将影响大多数供应商在中国大陆和全球的第二季度出货量。
手机销量的下滑与疫情导致的物流问题有很大关系但物流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疫情降低了短期内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记者从产业链了解到,今年以来,国内智能手机品牌对各类芯片、元器件的采购进行了多次砍单,不只智能手机,平板、PC以及TWS耳机等数码穿戴产品的企业都对今年整体市场的出货量并不看好。有厂商表示,中国笔记本电脑生产要到7月才能完全恢复。在消费电子市场之外,工控、物联网等行业对芯片的需求则相对稳定甚至有所增加。
对于当下的市场,不同的厂商各执一词,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
半导体市场的前半年,有人欢喜有人忧
去库存压力山大的中小企业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1-4月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同比下降了11.4%,数量同比减少16%,出口金额同比下降8.0%,种种数据都反映了国内供应链正在面临压力。而整个产业面临的压力对于中小半导体企业来说,最直接的表现为货没有需求。有国内芯片供应商表示,由于市场下行,客户直接拒收了已经快到客户仓库的芯片,表示降价一半才有的谈。
目前的行情来,受到冲击的产品主要是偏消费端和偏低端的产品。ICViews记者走访了代理商、厂商。
受消费电子市场整体需求下滑影响明显,元器件代理商向记者表示:一部分压力来自库存,在出货难的情况下,库存对原厂、代理商、终端客户都是不小的压力。也有厂商向记者表示,终端需求从去年9月就开始下滑了,2021年Q2曾是芯片需求最旺盛的阶段,但由于产能有限,厂商无法出货,2021年Q3出货时,客户已经从其他渠道高价购买了产品。由于之前部分产品过于紧缺,客户出于恐慌心理大量囤货,至今没有消耗完囤货。目前客户首先考虑的仍是消耗已有库存。
低端产品受到冲击则是因为生产商在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将产能调整到利润率更高的产品中。由于部分低端产品价格受到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很大,一旦需求缓解,价格与需求就立马回落,因此生产商都希望减轻对这类产品收入的依赖。但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就会造成类似2021年汽车芯片短缺的情形。
接单接到手软的大厂
然而在一部分企业愁库存腾不出空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半导体大厂们的订单却依旧旺盛。
代工厂们是最不愁生意的,以台积电、三星电子为代表的晶圆厂商表示:代工价格还要增长。台积电已通知客户从先进制程到成熟制程的价格将有约 5% 至 8%的涨幅,受到影响的产品包括处理器、连接芯片、传感器、微控制器、电源管理 IC ,新价格将于2023年1月生效。彭博社5月13日报道,三星电子也在商讨将芯片制造价格上调至多20%。
还有一部分代工厂,虽然没有涨价,但由于产能有限只能停止接单。汽车电子供应商安森美半导体(Onsemi)已停止在其深圳工厂接受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订单,停止接单的原因可能是工厂接受了太多超额预订。英飞凌也表示公司积压了370亿欧元的订单当中超过五成是汽车相关产品。
从交期看,高端器件MCU/MPU交期不同程度的紧缺或延长,瑞萨、Cypress的MCU产品交期均出现延长的情况,两家的8位MCU和32位MCU产品交期从40几周拉长到52周;恩智浦(NXP)、英飞凌(Infineon)、意法半导体(ST)MCU产品的交期从配货状态变为紧缺状态。模拟芯片交期二季度也明显在变化,交期没有延长是尖子生,交期延长一个季度算是优等生;而英飞凌的产品交期从至少20周拉长到40周;Microchip的产品交期从最少16周拉长到40周;意法半导体的电源产品和开关稳压器交期延长了26-28周;安森美的电源和开关稳压器也拉长了10-20周。
同时领先的设计公司也表示订单依旧旺盛。瑞昱预计2022年全年车载以太网控制器、开关控制器和其他网络芯片的出货量将保持增长势头,因为它已获得特斯拉、现代、梅赛德斯奔驰、宝马、本田和丰田等主要汽车制造商的相关订单。
设计大厂们面对一部分芯片的需求下降时有能力将产品迅速转向需求旺盛的领域,而具备这种能力的厂商会在市场下行中拉开与身后人的距离。
半导体开始结构性缺货
在一部分半导体公司表示目前部分芯片供应紧缺状况有所缓解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半导体产品依然一货难求。这表明半导体产业在经历了2021年的供应不足之后,许多企业此前积累的库存开始释放,半导体行业正从全面缺芯转变为结构性缺货。
中芯国际也确认了不同领域的芯片市场现况并不相同。中芯国际财报显示,2022年Q1智能手机终端收入占比下降,但MCU、电源管理、快充协议、Wi-Fi等种类的芯片仍供不应求。
全球半导体供应短缺和价格压力 vs. SOX 指数,来源:IHS
费城半导体指数(简称 SOX)在 2020 年和 2021年与半导体价格压力指数同步上升,反映了当时半导体的供不应求和价格压力;而2022年,SOX 指数在 1 月左右见顶,此后价格在 2022年第一季度下跌了 13%,这意味着,与 2021年相比,全球制造商并未看到整体供应形势恶化。
半导体市场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快速增长后,开始慢慢回归到稳步增长的状态,增速放缓属于正常的周期转换。对于一部分半导体产品,周期性的缺货问题影响不会太大。供应商对公司给予一定的资源倾斜及供应支持,芯片短缺对公司的影响就会很快减弱。
不同于消费电子类芯片,汽车市场虽然销量也在下滑,但汽车芯片仍旧十分缺货,这是因为汽车市场的销量下滑是缺芯导致的结果。Gartner表示汽车供应链中的一些半导体器件类型仍将短缺,并且这一问题将持续到接近2022年末。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最新数据,截至5月8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169.38万辆。
还有一部分产品的缺货是因为其产品性质,例如半导体设备专用芯片,这类芯片相对市场较小,他们的排期总是被更有商业价值的产品积压。然而这类芯片的短缺,会影响半导体设备的出货,进而影响半导体产业整体规模的扩大。
国产半导体抱团取暖
在这样的市场转换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中小厂商。而对于这些厂商来说,扩大自身的现金流,增强抗风险能力无论是对芯片厂商还是终端厂商都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稳定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在融资支持方面,截至2021年12月末,中国人民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2万亿元,同比增长27.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5.7个百分点。减税降费方面,截至2021年12月末,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税费2162亿元,全国小微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缴纳税收同比下降12.4%。
当然除了政策助力,行业上下游也要整顿自身,改善产业合作模式。像开篇说过的国内“拒收产品”的现象,也和芯片需求旺盛时,有芯片供应商单方面毁约,涨价的失信行为有关。在先前缺货严重时,无论是国外大型芯片厂商还是国内中小型厂商都曾发布涨价函,且适用于全部未发货的订单,对下游厂商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这样失衡的市场,让上游厂商与下游客户之间信任薄弱。因此当下游客户拥有议价权的时候,也不会以合作心态共渡难关。
国内半导体行业应该对这种现象有所反思,中芯国际的做法或许值得整个行业参考。中芯国际作为国产晶圆厂的中流砥柱就并未全面上调代工价格,而是放眼于长期合作,和客户友好协商价格。这种方式无论对于中芯国际的客户还是中芯国际本身都是最好的。
越是复杂、精巧、追求极致高效的系统,越难抵抗突然的变化。对于半导体行业,健康合理的供需关系,才是对整个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发展模式。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