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深蹲,还能站起来么?
去年Q3以来,大厂财报集体“拉胯”,进入2022年,看大厂财报更是如拆“盲盒”,悲喜无常。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气势如虹的高增长太过“催肥”,寡淡如水的“自我调理”有助健康。
5月18日,腾讯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实现营收1354.71亿元,同比持平,为2015年以来季度增速最低。净利润(Non-IFRS)255.45亿元,同比下跌23%,已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
不只是腾讯,以赚钱能力著称的阿里2021自然年Q3、Q4季度净利润也同比下降39%、74%,百度同期净利润下降39%,41%;而华为2021年的营收同比减少了28.6%,干脆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
宏观经济调整、监管环境变化、疫情反复冲击,都使大厂现金牛业务处于低速、低利、低增长态势,短期内大概率难以扭转。对于大厂来说,强化乃至加速云服务发展,在陷入增长泥沼的当下,是最为重要的解困之道。
云服务是大厂融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打造未来十年价值基本盘的中兴之地,更视为新的增长引擎。但随着“数实融合”的不断深入,云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重心从IaaS层面向PaaS+SaaS转换,二是客户群体从中小企业+互联网行业向政企市场转移,三是国资云在基础设施领域崛起,并接下了大多数政企单位的超级订单。
这些都在重新考量大厂参与数字经济的实力与决心,或者直白的说,大厂以后可能要干更多“苦活”、“累活”,面对更多“疑难杂症”。
这也令大厂不得不停下激进扩张的脚步,以更“内行人”的方式去做云服务,思考模型,贴身定制。并重新盘算业务结构与人力成本,从追求规模转为有质量的健康增长。
不过,面对新的市场,大厂还是略显力有不逮,与国外云巨头成熟的业务模式相比,也稍显稚嫩。大厂在数字经济未来发展中担当何种角色?能否跨越增长鸿沟重新站起?
01 三朵云=1/3 AWS
腾讯财报显示,2022年Q1,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8%至人民币180亿元;本土市场游戏收入同比下降1%至330亿元,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增长4%至106亿元。
数实经济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10%。虽然这是三年以来最差增速,但依然接近追平游戏收入。如果综合两大市场淡旺季来看,这点差距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依托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优势,TOB业务依然是各家依赖的新增长引擎。但难以否认的是,在没有达成使命之前,这个新引擎就已遭遇重大挑战。
阿里财报显示,阿里云在2021自然年q4收入增速降至20%,这是阿里云自公布业绩以来的最低增速。华为云未公布季度收入增速,但其年收入增速已从2020年的168%下滑至2021年的30%。
涵盖腾讯云的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2021年四季度为25%,本季则创下增速新低。另据长桥海豚投研估测,腾讯云2021年收入约为307亿元,营收占比约5.5%。
背靠大厂的中国前三朵云,一直是国内云市场乃至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推手,也打造了很多的“标杆项目”。如阿里云的犀牛智造,腾讯云与富士康联合打造的黑灯工厂,都成为了全球灯塔工厂。双方还合作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服务了超千家工业企业。
在云市场早期,国内云厂商主要把IT基础设施作为服务通过网络对外提供,像贩卖水电一样出售算力、存储资源等,进行IaaS层面的扩张。主要客户群体为中小企业和互联网行业,领域包括电商、视频、直播、游戏、在线教育等,靠规模稀释云成本。
2020年,互联网行业红利消退,云计算的需求增长逐步放缓,也极小概率再诞生抖音、快手、拼多多、美团、滴滴这类新的用云大户。
但多年下来,互联网市场依然是云厂商收入占比最大的板块。2021自然年第四季度,阿里云互联网客户营收占比依旧有48%。2019年以前,阿里云、腾讯云的互联网收入营收占比更是在70%左右。
这使中国云厂商本应在高歌猛进的节点上,却集体减速,并拉大和海外云厂商间的差距。无论营收增速、利润率还是市场份额,均体现了这一点。
财报数据显示,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2021年四季度的收入增速均保持在40%-50%之间。
从毛利率看,国内云厂商只有30%左右,营业利润率低于5%。相比之下,亚马逊AWS、微软云的毛利率高达60%-70%,营业利润率30%-40%。
从市场份额看,AWS是世界上最大的公有云,IaaS业务营收占比约7成,凭借其工程技术及供应链、高额投入和多维度技术创新的优势,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微软Azure市场份额约占20%,位列第二。IaaS和PaaS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占其云收入的7成。谷歌云仍处于投入期,但亏损大幅收窄,并在2021年取代阿里云成为全球第三大云厂商。
从营收看,2021年亚马逊AWS营收622亿美元,同比增长37%。微软Azure营收678亿美元,同比增长27%。谷歌云营收192亿美元,同比增长47%。
本土市场前三朵云同期营收合计,勉强等于三分之一个AWS。
但更令大厂焦虑的是,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等国资云的快速崛起。这意味着大厂云在国内公有云市场的份额可能已经见顶,未来几年甚至有下降的风险。
2021年,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02%、114%、46%。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云服务收入之和已经接近阿里云的水平,天翼云的收入很可能已经与腾讯云拉平。
也许,大厂云或将迎来最苦的日子。
02 大厂重新自我定位
腾讯财报表明,2022年Q1,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跃帐户12.9亿,同比增长3.8%,QQ 移动端月活跃账户数5.638 亿,同比下滑7%。
同时企业微信上的真实企业与组织数已经超过1000万,活跃用户数超过1.8亿,连接微信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
2022年1月,在腾讯成立CSIG的第五个年头,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实现了互联互通,阿里则启动了“云钉一体 ”战略。
调研机构QuestMobile数据显示,到今年3月,钉钉MAU月活已达2.2亿,企微MAU为9800万。
5月9日,企业微信发布公告,要按照平台接口调用许可,向服务商进行收费,5月16日开始实行。这被视为其加速商业化的信号。而在两个月前,钉钉开始PaaS化,并明确了定制钉钉、付费订阅、抽取佣金三条商业化路径。
从这个节点来看,大厂正进入新的时期,开始对云业务重新审视,并对自我重新定位:未来将在SaaS、PaaS层做“加法”,走全球化的道路。
2021年Q4电话会上,刘炽平提出腾讯云要从IaaS向Paan、SaaS迁移,同时坦承云业务目前处于净亏损状态。
虽然云市场最关键的指标是公有云IaaS,但PaaS和SaaS是承载应用的服务,代表云的使用深度和成熟度。
Gartner 2022年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IT支出结构中,硬件占31%、服务占15%、软件占4%。而从全球IT支出结构来看,硬件占比19%、服务占比28%、软件占比14%。
美国由于信息化起步时间早,在IT基础设施和软件SaaS化的层面,都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业务标准化高,产业成熟度好。在软件SaaS化层面,诞生了Oracle、SAP、Salesforce、Adobe、ServiceNow等市值超千亿美金的巨头,构建了成熟的SaaS生态。
对比之下,国内市场在SaaS和PaaS层,尚处于萌芽期,本土SaaS企业至今仍未有一家营收超过100亿元。这也是中美在云服务上最主要的差距所在。
而大厂云最近几年营收的增长,主要来自IT基础设施云化的贡献。但由于IaaS重资产特性,基本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
但在SaaS和PaaS层经营则截然不同,出售自营数据库、数据智能产品,并依靠PaaS、SaaS伙伴激发应用生态,毛利率高达60%-80%。供给端的PaaS、SaaS伙伴还可以在云上为客户提供应用工具,需求端的企业客户也可以利用工具增效降本。
生态繁荣还可以让云厂商分发SaaS应用获得10%-20%的抽成,也会使上层应用爆发进一步带动用云量。
但这条路大厂同样面临挑战。
2020年,“新基建”政策促使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力度,而原来用云主力互联网行业增速下滑。此消彼长下,让云厂商加快了政企市场扩张的步伐。
但两者逻辑截然不同,后者经营难度远高于前者。
政企客户实际情况各不相同,需求也不相同。同时国内政企大客户综合政策合规、治理流程等因素,对公共云接受程度较低,偏爱私有云、混合云、专有云。导致原本基于公有云设想的“水电煤”自助服务,变成了贴身服务。
非标、分散、个性化的产品,无法低成本复制,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和时间财务成本。但为了进入这个市场,国内云厂商开始为政企客户深度服务,贴身定制数字化转型策略,扮演集成商角色,经营成本也远高于海外云厂商。
但大厂云厂商在政企市场经验相对缺乏,对现实情况缺乏了解。有时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太过超前,经常显得“不太懂行”。
另外,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也凭“信创安全自主” 强势崛起,在基础设施市场、政企市场扮演越来越更要的角色,更是大量智慧城市项目的总包商。
未来算力基础设施也如同通信网,也由三大电信运营商运营。按照“云网融合、算网融合”的设想,算力、存储、网络,如同电力一样,将被统一调度输送。
IDC数据显示,三大电信运营商也拥有全国60%以上的IDC机房。
据财经杂志报道,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大量租用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同时国内云厂商需向电信运营商支付占其收入约30%的数据传输费用,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云厂商的运营成本。
2021年11月,腾讯云王景田公开表示,腾讯云在政企市场会聚焦两个重点:一是健康码这类有关国计民生的重点标杆项目;二是社保、财税等腾讯擅长的项目。前期可以亏损,但能看到盈利前景。
譬如支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实现全面电子化的腾讯云“企业级分布式数据库TDSQL”,就是这类标杆项目。
TDSQL与音视频、人工智能、云原生等形成了完整的PaaS产品体系。近日还入选了Frost Radar领导者象限,增长指数排名第一。
其实,这个例子说明云厂商并非在政企市场就无路可走。华为云把新能源汽车视为重点行业,塞力斯、问界M5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2021年,华为云占据国内汽车云市场(IaaS+PaaS)的份额为第一名。
腾讯云则在金融领域深耕,目前与中国人民银行、六大国有行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头部商业银行中90%客户、头部前十券商全部使用了腾讯云服务,十二大保险集团中也有7家与腾讯云达成了合作。
未来,无论是千行百业数字化的深入,还是中国云出海,留给云厂商们的也是无垠空间。
03 深耕积累再出发
腾讯财报显示,2022年Q1,腾讯研发投入153.83亿元,同比增长36%,连续五个季度增速超过25%。
2021年,华为、阿里、腾讯占据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前三甲,10年累积研发支出分别为323亿美元、302亿美元、190亿美元,但与国外巨头相比差距还是较大。
据财经杂志整理,仅亚马逊一家企业2021年研发支出就高达560亿美元,几乎约等于中国内地研发支出最高的10家科技企业当年575亿美元研发支出总额。
不过,虽然国内大厂的研发投入暂时不及国外巨头,但在研发布局上早就开始与其对标,涉及5G、芯片、AI、物联网、边缘计算、操作系统、数据库核心软件等关键领域。
近年来,这些数字技术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助力中国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大厂也基本完成了产业经验的深耕积累。
而这一轮大厂的增势放缓,与疫情反复、企业收缩成本不无有关,但也可以理解为持续发力之后的盘整蓄势。当然,复盘、纠偏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和宏观经济下行,即有疫情的冲击,也有制造业连续12年世界第一后,由量变到质变之前需要调整,如出一辙。
5月16日公布的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另外4月份青年失业率18.2%,创新高。此前发布的4月制造业PMI指数也显示,景气值处于两年新低。
这些都意味着,宏观经济深度回调的风险相当高。
所以,大厂还需在中小企业纾困,分担就业压力承担更多。在这方面,阿里、腾讯、华为都已经有所行动。腾讯3月起就进一步降费,并持续至2024年9月30日,预计多项举措投入超百亿。
从长期来看,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在信息化尚未充分渗透的情况下,直接实现了向智能化跃迁。这使得数字技术底座并不扎实,应用生态也不繁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经济的“后劲”。10年前提出的“四基”问题(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进展亦显缓慢。
这些,可能都需要大厂蹲下身,才能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5月17日,IDC发布的数据表明,天翼云仅以1.9%的差距排在华为之后,距离第二名腾讯也不过2.2%的差距。
其实,在当前竞争过度的态势下,中国云出海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在东南亚,和西方巨头尚有一战之力。据Gartner发布的数据表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2021年占有亚太前5名中的三席,且合计市场份额达到40%。
所以,不如学习中国基建,拒绝内卷,“硬核”出海。
而“数字出海”也是中国数字经济形成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一步,更是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大厂应有“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担当。
5月17日,阿里云宣布在德国法兰克福新增一座数据中心正式启用,至此,阿里云的德国法兰克福节点扩展至3AZ可用区形态。
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7个地域节点,运营84个可用区。腾讯云则在全球27个地理区域,运营着70个可用区。
这也许说明,大厂出海,前哨早有布局,只待扬帆。
???????原文标题?:?大厂深蹲,还能站起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