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工业制造,奠定了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
第一种制造:手工制造
最早的是手工制造,这是工匠的摇篮,是一个培育工匠精神的最佳器皿。手工制造,拼的就是心灵手巧。技师的经验和对工具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人剑合一,就是最高境界。
人类进化有多长时间,手工制造就会伴随多久,与技术的进化关系不大。即使到现在,劳斯莱斯仍然保持全手工制造。没有流水线,每完成一道工序,车身都要由专人用心呵护至另一个工作区间。没有自动物流搬运车,黄色小车就是人工推送劳斯莱斯的工具。这种艺术品也就只有手工制造了,因此才能昂贵得令人窒息。
第二种制造:大规模制造
流水线是制造方式的巅峰,100多年前出现后,这个巅峰似乎就在原地不动。流水线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的最重要标志。福特在1914年高地公园的汽车厂首次引入了流水线,它的成功需要很多“巧合”的因素。比如零部件标准化,而且要求质量有一致性。互换性的零部件才能保证专业分工,零部件从一个地方批量生产,然后一起运过来。随手捡起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安装在汽车上。这样工人无需挑拣零部件,这大大降低了工作的难度,质量也有了保障。要知道当时在工厂工作的人员,可真是来自五湖四海,五十多种语言,凡是要口头交流的任务,必然都会产生误解。因此,流水线,让人们闭上嘴,只动手,同样可以保证汽车在93分钟下线。是的,只需要1个半小时,就可以下线一辆汽车。这是发生在1914年,流水线展示了惊人的爆发力。
要了解这个有多惊人,可以对比一下。在1985年,德国大众跟上海拖拉机汽车总公司(也就是现在上汽集团的前身)的合资公司,开始生产中国第一款最流行的轿车——桑塔纳。这个时候,德国大众每天可以生产1000辆汽车,而它在狼堡总部的最先进54号工厂,可以日产3000辆。而在上海的合资公司,每天只能生产两辆,也就是12小时一辆。巧的是,这正是1909年福特没有采用流水线的T型车的生产时间。岁月恍惚,记忆就是时间错乱的游戏。
丰田在上个五十年代,开始采用了一种看上去是全新的制造方式。它显然模仿了福特最为经典的胭脂河工厂的流水线(与高地公园的早期流水线相比,已经趋于完美)。当时全世界造汽车的人,都去胭脂河参观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机器造车的现场。美国的宣传机器,也终于开始将流水线打造成“美国制造方式”的荣耀,跟好莱坞电影一样,包装成美国文化对外输出。这些排着长队前来接受汽车文化洗礼的人群中,有心怀不甘的德国人、有傲气升腾的法国人、也有求贤若渴的日本人。而当时的苏联人则怀着阅读列宁著作的热忱,涌向《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自传。
日本人的观察方式最为独特。他们察觉到了福特汽车大规模生产的一个漏洞。那就是批量生产所带来的浪费。这也不能说日本人有多聪明,而是在于日本当时的资源非常奇缺,经不住浪费。这一潜在的约束,导致了日本一直采用了一种节俭式创新,最后反而成为一种奇兵而独具成效。实际上,如果要追赶美国,日本必须有不同的方法。1950年美国汽车厂一天生产1000辆汽车,这是丰田1个月的产量。
丰田生产方式TPS,后来被美国人称之为“精益”的方法。它以带人字旁的自动化“自働化”,和准时生产两大支柱而名扬天下。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丰田、本田汽车开始横扫美国市场的时候,日本制造方式也变成一种可怕的武器而确立了一种制造文化。
但如果说,这跟美国制造是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那也是不公正的。本质上说,它依然是大规模生产的一种方式。只是福特是“大规模大批量”,而丰田采用了“大规模小批量”。仅一字之差,背后的生产理念完全不同。福特可能会今天生产A型车,明天生产B型车。而丰田则会上午生产A型车,下午生产B型车,第二天继续A型车和B型车。这样的结果,就是物料的均衡和销售的均衡。从两天后的结果来看,二者没有差别;但如果从一天的角度来看,二者差距巨大。当各种复杂的因素叠加之后,两者的差别,就变得惊人。
可以说,丰田汽车采用分针在看时间,而福特汽车则是采用小时。前者的变化要更多,观察世界会更精细。
这是第二种制造的两个分支。即使到今天,很多工厂依然延续了“大规模大批量”的模式。它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100多年前的高地公园,那是第一个分支所在的位置。
制造会继续演化,消费者变成任性的主人。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胃口,批量变得像药水瓶一样的细小。以前外贸的服装,一个订单下来就是上万件,再次翻单又是上万件,现在这种美差已经绝迹了。以前一个订单是5000件,按季度交付就可以;现在,订单变成50个,需要每周交付一次,而每次只需要100件。零售店需要采用一种边卖边猜测边生产的模式,就像是有些电视剧根据观众的点评而决定下一个剧情的走向。
这种试错式的订单,会频频打乱生产制造的节奏。即使大规模小批量的方式也无法胜任。这进入了一种大规模定制的时代。机器和产线的基础,仍然是大规模,但订单却是令人烦恼的组合。联想在全球最大的电脑制造工厂:合肥联宝,每天的订单能有5000个,这其中80%以上都是个性化需求。而且,很多订单都小于5台。真是变态的订单组合,但生产线就要适应这种变化。
京东、阿里都急于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快速转化成制造能力,这会让它们的平台优势更加明显。很多C2M的制造,都在尝试走向一种大规模定制的方式。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工业互联网并不是这种制造的决定性因素——它只是添了油加了醋。而只有颠覆性的工艺出现,大规模定制才能出现全新的高潮。数字化技术还只能是助燃剂,还要再等等新的燃烧剂才能激起熊熊大火。
第三种制造
如果一个产品,在工厂并没有完成全部,还需要后续的制造力量的介入。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考虑一下瑞典宜家的模式。它并不是仅仅提供了简洁实用的设计风格,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平板组装的方式。平板式包装,可以便于运输,最后用户自己装配起来。这是一种社会化制造的方式。它动用了工厂之外的力量。
这呈现了一种制造模式,那就是厂外制造。它将工厂的一些程序进行了后移,装配制造发生在销售完成之后。
位于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也采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制造策略。作为2021年电动车的单一车型销量冠军,五菱宏光Mini鼓励用户在购车之后,进行改装和后制造。从统计数据来看,如果把拉花、贴膜都包含其中,宏光Mini有75%以上车辆都被用户“动了手脚”。考虑到它的70%的用户都是85后,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态,跃然纸上。
而大量年轻人,将这款车买过来后,进行“潮改车”,重新将外饰设计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甚至连内饰都进行全面改动,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制造力量的介入。
上通五菱正在它的旗舰店体验中心Ling House寻找“第三种制造”的实践。劳斯莱斯的星光顶棚非常美,它给车主打造了一个威尼斯之夜一般的夜空。它需要在皮革下埋线,并接入LED灯泡实现,过程十分繁琐,都是靠人工完成。而宏光Mini现在可以为年轻人提供的这种星光顶棚的定制。对于已经购买的车辆,可以进行预约,纯手工打造,两天时间就地完成。这种制造并不在汽车制造厂内完成。
同样,这样的体验中心,与其说是一种汽车渠道的新形态,不如说是社会制造的新试验田。它跟4S店处处相似,但却处处不同。一部分传统汽车4S店,在这种体验店的冲击之下,还真的可能会变成时代的恐龙。
实际上,上通五菱的体验中心Ling House,已经被定义成青年社交生活圈和潮创社区馆。但也可以说,这就是售后服务。一个汽车后服务市场,为什么要归于“第三种制造”?
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整个制造的流程环节。这种潮改产生了新的冲击波,开始向前传递,击中了前端研发设计师的额头:清醒一下,需要重新定义设计思路。
例如以前后门尾板的门缝隙,不能留得太大。这看上去有些是质量问题,容易让人想到咧嘴。而现在,为了后续潮改贴膜的需要,它的缝隙需要提前留出来。否则在贴膜的时候,由于缝隙太小,收边会非常不容易。用户未必会在乎制造工程师所谓的精度,而在乎的是他自己的感受。
这意味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在传统的“面向制造的设计”、“面向维修的设计”之外,又多了一条:“面向潮改的设计”,为后续的改装市场,提前留出设计接口。
对于销售量巨大的宏光Mini电动车,它依然形成了一个时尚的旋涡,它会带动周围的力量涌进旋涡之中。而研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为这批第三方制造的力量留出空间,而汽车工厂的制造部门并不负责这一部分。
特斯拉的汽车往往只有两种颜色:黑色和白色。其实还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红色,但这种红色需要定制,需要格外加价八千元。特斯拉并不鼓励这样的定制。因为涂装车间,不用准备这么多的色罐。色罐的管理和清洗,都是极其昂贵和麻烦的。特斯拉不想在这方面增加制造的复杂度。因为红色的改装,在后市场可能只需要4000元。因此这种工厂制造的一个环节,完全可以交给社会化的制造。工厂制造和社会化制造,合力为用户完成了一个满意的产品。
而分体制造,或者叫不完整制造,也是一种趋势。
联想电脑在全球有30多个生产基地。尽管在墨西哥也有组装厂,但它跟完整的合肥联宝工厂并不同。绝大部分零部件已经在安徽工厂生产完毕,到了墨西哥,只做拧隔板之类。其实,墨西哥工厂只做一些更简单的组装,为了迎合当地法规。这是一个分体式的制造。它能够更好地解决需求的多样性。
惠普打印机在荷兰有一个物流中心,面向整个欧洲市场。这个租赁来的物流中心并非只做分发,它也有简单的组装功能。由于欧盟涉及27个国家,打印机隔板位置、电线都会有不同。因此,它需要在最后一刻响应的时候,完成最后的装配。是第三方帮助惠普,完成了最后的制造。
对于这种异地化的分体制造,零部件的保真保全,恰恰是信息流和区块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种制造,其实对应着第三制造空间,这需要主机厂有更大的魄力,建立起一个社会化的生态制造。汽车也是同样的逻辑,它好比是汽车做成了简装房,让用户自行来选择丰俭由人的装饰。
但它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研发端的设计理念更新,还需要主机厂多走一步,将零部件体系,能够开放给第三制造空间。
一个整车厂,往往会拥有庞大的零部件供应商体系,它只为整车厂服务。而售后的零部件市场,它并不涉足。于是,一个消费者在日常接触的零部件,往往是一个经过另外一套体系辗转而来。那么,主机厂能否将自己上游的这个大水库,开闸放水,直接引入到第三方制造的渠道呢。这将大大丰富第三方制造的业态。宏光Mini的贴膜,将是由五菱厂家直接从3M厂商进行供应,而不是在另外的渠道,通过3M的各级经销商体系,层层传递到后服务市场。产业形态,正在发生弯曲。
?
这正是第三种制造的尝试。上通五菱的总经理沈阳,有一个令人注意的观点:消费者的经营模式,正在从漏斗型走向沙漏型。漏斗型是从发现潜在用户开始,层层过滤,最后完成销售就结束了;而沙漏型则从一个空间进入另外一个空间,但漏斗形结束的时候,正是故事下半场的开始。围绕用户的使用粘性,借助于数字化的交互手段,将会存在着巨大的价值。
小记:三种制造
各有千秋,每一种制造我们都需要。这三种制造,奠定了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
第一种制造:手工制造,不求效率,但求独特。
第二种制造,三种模式如大规模大批量、大规模小批量和大规模定制,三者共存。前两者很成熟,而大规模定制还在磨合中。
至于第三种制造:社会化制造,还正在等待理解它的身份确认和真正的含义。设计理念最初就要给未来的加工留出空间,而且放在工厂之外的三种制造,从而激发生态型的社会制造。同时,零部件保障体系和后期制造体系,都需要继续完善。这是一种全新的业务形态和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