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
语言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传感技术 >> 最新!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哭穷”的知网该醒醒了! 原创

最新!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哭穷”的知网该醒醒了! 原创


  据最新消息,知网因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被立案调查了。

图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

  风波不断的知网,会凉吗?

  犹记得不久前,湖北作家陈应松状告知网营运方一案开庭。此前,陈应松在检索时发现自己有300多篇文章被知网收录,大部分都未经其同意,陈应松一方提出了1500元/千字的赔偿要求。

  对此,知网代理人回应,即使按照此前案例中200元/千字的赔偿标准,知网全部在库作品要赔1200亿元,知网没有那么高的盈利,也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赔偿。

  事实上,知网“哭穷”并非首次。在此前的诉讼案件中,知网就以赔偿金过高为由提出过上诉。截至5月11日上午11:30,#知网嫌赔偿金过高上诉被驳回#这一词条的阅读量已达1.4亿。

图源:微博

事件回顾

  首先大致梳理一下知网被推上舆论风口的过程。

  202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中国知网。缘由是,某日他发现在知网上下载自己的论文竟然需要花钱,可是他自己并未收到过一分钱稿费。此外,他还有百余篇论文被知网数据库擅自收录,读者需要付费下载,他对此也并不知情。随后,赵德馨教授以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将知网告上法庭。最终赵德馨教授胜诉。随后,知网下架了他的所有文章,表示“以后不会再收录”。

  如果说赵德馨维权事件在一定范围内揭开了知网商业模式的冰山一角,那么中科院与知网的罗生门事件则开启了所谓“天下苦知网久矣”批判声浪的序章。

  2022年4月18日, #中科院停用知网#的消息冲上热搜。此前网上已经有一张疑似中科院内部通知的图广为流传,其中提到:“2021年中科院集团中国知网数据库订购总费用已达到千万级别,高昂的订购费用已成为中科院集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

  不过,中国知网隔日就针对此事发布了一套不一样的的说辞。其说明中称,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对包括知网在内的国内外部分数据的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双方的友好协商和调整工作仍在“有序推进中”。

  事态发展至此,不管事件结果如何,知网在版权和收费上存在的明显问题已完全暴露在大众目光中。在这之前,多数人的印象中,知网是知识共享平台,是文献查阅平台,是承载着中文学术圈知识成果的基础设施。没有人知道,曾经被誉为“国家火炬”、志在构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知网,何时变成了今日模样。

正面知识付费,反面知识垄断

  知网之所以犯众怒,是因为其将知识资本化了,学术完全被商业所裹挟。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高校、作者还是任何对论文查重、文献查阅有需求的用户都被置于了相对弱势的地位。

争议1:知网的议价权到底有多强?

  据调查,近年来,中国知网多次因涨价遭高校抗议。自2012年以来,多所高校发布公告暂停使用知网,原因皆是涨价幅度超过预算,无法达成协议。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发布公告直言“续订价格涨价离谱”。公告中提到,自2000年以来知网对该校的报价,每年价格涨幅都超过10%,特别是2012年涨幅高达24.36%。从2010年到2016年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18.98%。

图源:网络

  那么,面对知网的涨价,这种抗议有用吗?

  事实证明,非常无力。

  武汉理工大学在公告发出不到1个月后,又重新订购并恢复开通了中国知网的数据。这并非偶然。近几年,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陆续对知网的频繁涨价采取过抵制行为,然而结果都以向知网妥协而告终。

  因为知网的市场支配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其数据库资源的丰富性和独有性,以及包括一站式搜索在内的资源整合服务在其他数据库依然很难实现,基本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写作的“刚需”,所以不得不采购。有法学界人士表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知网掌握了极强的定价权。

争议2:版权的灰色地带在哪儿?

  在版权问题上,知网现有的授权模式其实踩在了灰色地带。因为知网平台上的学术论文很多都没有得到权利人的直接授权,而是通过与学校、期刊合作得到“授权”。

  在赵德馨一案中,知网营运方曾辩解,“学者在发表论文时已与期刊签订协议,授权转载,因此知网的行为不构成侵权”。但是,法院认为期刊单方面的稿约,其授权局限于“期刊之间的转载或摘编”,并不足以证明从作者处取得了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及转授权。最后法院的判决也证明了——现有法律并不支持知网目前的授权模式。

图源:中国裁判文书网截图

  法院终审判决原载期刊的投稿须知不构成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使用合同。知网通过“中国知网”向不特定公众提供涉案作品的下载阅读服务,侵害了作者对涉案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此外,知网发布学位论文的行为,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虽然知网对稿酬支付发布过相关通告,但了解情况的人不多,而且稿酬标准看上去也不太合理。

图源:谷雨数据

  据知网官方公布的稿酬标准, 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知网会一次性支付作者100元人民币,以及一张面值400元的“中国知网数据库阅读卡”。而通常来说,一篇博士论文的字数在3万字以上,文科专业甚至可能会超过10万字。无怪乎有人调侃,“拿的稿费还没掉的头发多”。与此相对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在知网上下载一篇博士论文,会被收取25元的下载费用。问题是,下载所产生的收入,根本不会与作者分红,知网全部收入囊中。

  知网如此之“抠”,不禁让人好奇,其收入情况到底如何?

  据同方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知网主营业务收入达约11.67亿元,毛利润高达53.93%。

图源:同方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截图

  有意思的是,赵德馨一案后,知网“悄悄”降价了。知网官方的“中国知网会员·流量计费标准表”显示,硕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7.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9.5元/本,与之前相比分别下降了50%和62%。

  彼时,光明网发表的时评《知网降价了,但很多问题还在悬着》可谓一针见血:这种降价也可能仅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它的背后并不是一套明确的、透明的、合理的价格机制,还是依赖知网自身的调节。

争议3:知网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平台?

  在知网舆论风波沸沸扬扬之时,有人质疑这种牵扯到极大公共利益的平台为何如此“霸道”,进而又有传言指出,知网背后实为外国法人独资,一时猜测四起。

  近日,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有投资者给同方股份留言提出了这一质疑。同方股份给出了如下答复。

图源:上证e互动平台截图

  据企查查搜索结果得知,中国知网所属运行主体同方知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是100万美元,企业类型是有限责任公司(外国法人独资)。

图源:企查查截图

  也就是说,知网的运行主体其实就是一家外资企业,这家企业由知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而知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设立在开曼群岛的外资企业,由同方股份100%控股。

  从股权结构上看,知网可以说是有一部分外企的成分,但同样也不能说就是外企。因为还有一条信息值得注意,2019年12月30日,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通过股权收购,获得同方股份21%的股权,成为同方股份的控股股东,同方股份实际控制人由教育部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因此从性质上来看,知网仍旧算是一家国有控股企业。

如何破局知网困境

  知网的前身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成立,于1996年6月创立的。在现有的公开资料中,知网建立之初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可以说有极大的公益性质。也正是因为如此,其发展得到了很多部门的大力支持。

  时移世易,知网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改换了模样。知识付费从来无可厚非,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知网提供论文查重、一站式搜索、学术资源电子化等信息服务,收取相应的费用也合情合理。但让其陷入争议的关键是,本应只作为“知识中间商、中转站”的知网,一边收录大量未获取作者明确授权的作品,另一边向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收取高额的数据库使用费,以垄断之势两头获利。

  在数字时代,国家的知识基础设施应该是什么样子?现有的反垄断、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又是否能解决知网深层次的问题?客观来说,我国知识平台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商业模式与社会功能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也可能误入歧途。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发文评论知网一事,“知识无价,收费有据,但一种商业模式屡屡冲撞公共利益,频频敲打世道人心,乃至不时打法律擦边球,确有反思必要。如何平衡商业逐利与公共利益关系,该有个说法了! ”

  知网问题的核心不仅仅是商业化信息过浓,归根结底是核心基础设施的权力平衡与运行机制,以及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合理平衡问题。知网困境在当前新形势下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一方面,在社会信息传播机制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今天,知识和学术成果的流动与共享也需要与之适配,开放存取模式或许能成为知网未来的出路;另一方面,在当前强化反垄断的背景下,知网困境如果能够破局,有可能成为中国科技新一轮开放的契机,成为强大的根深叶茂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

用户评论

发评论送积分,参与就有奖励!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