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立足工业自动化发展之基 共育卓越工程创新人才
全媒体视角
View of media
早在2008年,台达就开始探讨校企合作。作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首批合作企业,台达发挥自身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通过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共育卓越工程创新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
共育卓越工程创新人才
中教全媒体:
2018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行新工科建设,为未来产业和行业发展培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您怎么看待先进科技企业在其中的推动作用?
陈敏仁:
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力量,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而其核心点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而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向来就密不可分,新工科背景下更加如此。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先进科技企业应当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通过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企业通过加强与高校的沟通互动,进一步明确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学科布局等方面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目标,更加有利于在毕业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的问题上寻找到更多契合点,对自身招募到合适的人才也非常有帮助。
台达在帮助制造企业向绿色、智能、低碳方向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工程实践人才的不足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缺乏,这也是我们积极推行校企合作事业的重要原因。
中教全媒体:
在新工科背景下,台达是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与高校间协同育人的?
陈敏仁: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环节,台达结合集团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对接。比如,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实验室共建、技术讲座、大赛、认证、实习、就业推荐等。
为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我们认为协助教师达到能力提升是首要任务。作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首批合作企业,我们在持续开展针对教师的培训和研讨会,也会将台达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录成课程,每周一课,提供老师们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同时,每两年我们会把台达最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集成在展车上,开去大学校园,让学科知识与前沿技术及时对接。
其次,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阶段,我们会安排工程师进课堂,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与校内任课老师一起帮助学生完成专业的学习。
中教全媒体:
请您介绍一下台达多年来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果?
陈敏仁:
台达通过与高校联合共建台达工业自动化实训中心的方式,将台达多年在业界不断精进的技术和经验,转变为专业教学的平台,让老师和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工业领域的技术和应用技能。截止目前,已有约40所高校,在使用与台达联合共建的实训平台教学。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举办竞赛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希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自动化知识的热情。截止目前,大约有超过5000名师生在此项目中受益。
紧扣绿色智造发展方向
为人才培育贡献台达力量
中教全媒体:
如何更好地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此您有哪些观点?
陈敏仁:
“台达杯”国际高校绿色智造大赛,就是让高校与企业用人有效对接的方式之一。我们透过此活动,让高校学生更清楚企业的需求与未来的发展,让企业找到优秀的人才。
校企专题合作与提供工作实习机会,也是让学校与企业无缝接轨很好的做法。过去几年台达跟国内多所高校合作,将企业需要的先进技术,由台达工程师与学校一起进行研究,加快理论与应用落地。
中教全媒体:
据了解,“台达杯”国际高校绿色智造大赛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七届,每届主题与制造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您认为“台达杯”赛事活动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哪些作用?新一届“台达杯”在比赛形式和主题设置方面将会有哪些特点?
陈敏仁:
“台达杯”就是高校自动化教育与智能制造大环境协同发展的最佳成果。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有了实际操作动手的机会,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真正地相结合,检验知识,快速成长。
台达作为全球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厂商,在绿色智能制造、低碳节能方面拥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学生参加“台达杯”,有助于快速了解和把握产业发展动向,特别是智能制造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步入社会后,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当前正在举办的第八届“台达杯”主题为“发现减碳高手”,分为“节能设备”、“绿色制造”、“绿色生活”三个立题方向,紧扣绿色智造发展方向及 “双碳”目标,参赛学生需设计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和应用背景、能够结合智能制造应用发展趋势且对教学内容具有引导作用的绿色、节能、低碳、智能的方案。
中教全媒体:
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台达未来有哪些发展目标和规划?
陈敏仁:
紧扣绿色智造的发展方向,如这次“台达杯”的三个方向,节能设备、绿色智能与绿色生活是我们未来校企合作的目标,这不仅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蓝海,也是台达善尽企业社会责任的使命。
我们会基于此方向,扩大校企专题合作题目。基于与高校长期合作的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我们开始评估在重点高校成立研发中心,工程师驻点在高校,达成企业高新技术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