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
语言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传感技术 >> 超声波为水下仪器和人体植入设备充电

超声波为水下仪器和人体植入设备充电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等植入式电子设备的患者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宣布,由电子材料研究中心宋宪哲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可应用于人体植入物的超声波无线能量传输充电技术,该技术也可为监测海底电缆状况的传感器等水下仪器的电池充电。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能源和环境科学》杂志上。

电磁感应和磁共振可用于无线能量传输。电磁感应目前用于智能手机和无线耳机。但其使用的限制是电磁波不能穿过水或金属,导致充电距离短。此外,由于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是有害的,因此这种方法不能轻易地用于为植入式医疗装置充电。磁共振法要求磁场发生器和发射装置的共振频率完全相同,存在干扰其他无线通信频率(如Wi-Fi和蓝牙)的风险。

KIST团队采用超声波而不是电磁波或磁场作为能量传输介质。使用超声波的声呐通常用于水下环境,在器官或胎儿状况诊断等各种医疗应用中,超声波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已得到验证。然而,现有的声能传输方法由于声能传输效率低,不易实现商业化。

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模型,该模型使用摩擦电原理接收超声波并将其转换为电能,该原理可有效地将微小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电能。通过在摩擦发电机中添加铁电材料,超声波能量传递效率从不到1%显著提高到4%以上。其可在6厘米的距离处充电超过8毫瓦的功率,这足以同时操作200个LED或在水下传输蓝牙传感器数据。新开发的装置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并产生少量热量。

宋博士说:“这项研究表明,电子设备可通过超声波以无线充电方式来驱动。如果未来设备的稳定性和效率进一步提高,这项技术可应用于为植入式传感器或深海传感器无线供电。”获 取 更多前沿科技?研究 进展访问:https://byteclicks.com

如今最常见的“隔空充电”,当属电磁感应和磁共振。两者原理相同,都是电生磁,磁生电。电磁感应充电效率较高,但制约因素也很明显——距离。磁共振法则容易产生干扰。此次,科研人员瞄准了一种我们同样熟悉的传输介质——超声波,并采取方法提升了声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不过我们也能看到,这一方法的能量传输效率为4%,其实还有较大改进空间。真要实现为各类需要隔空充电的设备充电这一美好愿景,还得进一步开展设计和研究。

通过在海中发射超声波来驱动无人潜水器或传感器以无线方式发电的概念图

使用超声波探头为人体植入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示意图

版权声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字节点击 原创内容,采用 BY-NC-SA 知识共享协议。原文链接:https://byteclicks.com/36742.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转载本站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字节点击立场。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及专利和其他版权所有的信息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gavin@byteclicks.com。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

用户评论

发评论送积分,参与就有奖励!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深圳市品慧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