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了又来,全球半导体所向披靡还是溃不成军?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两年多来不仅不回笼,还在反复冲击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爆发初期,各国市场对未来预期悲观,经济情势不如人意,但是以半导体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成为了疫情下市值增长的主力。
比如苹果公司,2021年12月31日市值比2020年1月1日市值增加了16090亿美元,增长比例为123%;同期比对,微软市值也增加了超过万亿美元,达到13220亿美元,增长比例为110%。
有得意者,自然有失意者。前半导体龙头英特尔,两年市值损失510亿美元,也进入全球市值损失榜前十,在其他竞争对手蒸蒸日上时,英特尔出现在这个榜单显得尤其落寞。
红黑榜具有,那么疫情肆虐下,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到底怎么样?谁跌谁涨?孰增孰减呢?
疫情下半导体市场的沧海桑田
高歌猛进的半导体大厂
新冠疫情爆发的这两年里,全球市值增长前十五中有四家半导体公司,分别是英伟达、台积电、ASML和博通。甚至排在英伟达前面的市值增长前五大公司中,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芯片业务,其中苹果公司的芯片业务单拎出来可以排进全球前十五大半导体公司名单。
市值增长前100家公司中,共有12家半导体公司上榜。半导体设备业表现尤其出色,ASML、应用材料和Lam Research,前三大设备厂商都榜上有名。三大设备公司中扼住先进工艺咽喉的ASML以独供EUV光刻机的优势,市值增长2030亿美元,达到3270亿美元,成为半导体设备市场市值第一名,表现十分亮眼。
两年来,全球大幅扩充芯片产能,台积电和三星等领先公司在先进工艺投放上更是不惜成本,这两家公司在半导体上的三年投入计划已经各自飙升到千亿美元级别。疫情反复冲击下,芯片短缺矛盾突出。台积电去年斥资28.87亿美元,将南京厂28nm扩产,从原本每月4万片产能上修至10万片;另外斥资12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5nm制程的晶圆厂;更是和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在日本建厂,庞大的市场需求,让台积电在疫情期间不减反增。
台积电在国内的扩产也侧面体现出疫情期间我国半导体发展迅速。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首次突破万亿元。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10458.3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设计业销售额为4519亿元,同比增长19.6%;制造业销售额为3176.3亿元,同比增长24.1%;封装测试业销售额2763亿元,同比增长10.1%。
2021年(截至12月1日),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已经由去年的2218家增长了592家,达到了2810家,同比增长26.7%。2021年国内全行业销售预计为4586.9亿元,比2020年的3819.4亿元增长20.1%。
疫情冲击不容小觑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半导体厂商现在不得不面临供应链紧张短缺和城市封锁所造成的双重挑战。
马来西亚有着“半导体重镇”之称,是世界前七大半导体产品出口地之一,也是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的主要中心之一。2020年3月份马来西亚封国后,不仅部分半导体企业进入停工、停产状态,产品货运的出口也受到了阻碍。马来西亚直到2021年10月3日以后日增病例才稳定在万例之下,2022年1月全国中小学才全面复课。再加上半导体行业已经极为脆弱,马来西亚的封国给行业掀起新一轮涨价、缺货潮。
在全球半导体封测的环节中,马来西亚一直有着独特的位置。有超过50家半导体公司在马来西亚设厂,而在此之前的数次马来西亚“封国”行动当中,以上众多的半导体封测/IDM厂商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很多工厂都出现了停工。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基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根据印度电子与半导体协会(IESA)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印度半导体元件市场的价值预计将达到323.5亿美元,在2018年至2025年间以10.1%的综合年增长率增长。
2020年5月,由于印度疫情持续蔓延,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出现大规模感染,印度不得不封锁全国,禁止电子产品等非必要商品的运输,线下部分零售商也被迫关闭店面。印度先后数次“封城”,多家手机或电子制造厂商一度按下“暂停键”。
越南是电子制造业从中国外迁的最大受益国。2016-2018年,越南电子出口额复合年增长率以23%增长至866亿美元。鸿海、立讯精密、舜宇光学、瑞声科技、歌尔声学等半导体厂商在越南设有生产基地。该国也是三星等主要手机品牌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2021年初,越南遭遇第三波疫情,企业生产经营再受严重冲击。
美国大型半导体生产设备厂家AMAT和Lam Research受到新冠肺炎的影响,相继撤销了原来的销售额预测值。Lam Research总部遵照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的禁止外出的政令。未来还会出现像AMAT和Lam Research这样的停止生产、难以采购零部件和原材的情况,甚至有些公司可能会出现无法满足客户交货期的情况。
市场竞争火热,促发展措施重重
由于疫情导致笔记本电脑、PC、手机等需求增长,半导体需求不断增加,半导体俨然已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各国纷纷宣布《芯片法案》,而美国甚至试图通过联盟来抵消疫情负面影响的同时快速发展半导体。
中国作为半导体重要市场,抗疫成绩傲人,疫情反复下中国工厂生产相对稳定,这难免“树大招风”。3月28日韩国报道称,美国政府提议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组建“芯片四方联盟”(Chip 4),其背后的意图是利用这一组织将中国大陆排除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之外。
但是“排除异己”不是这么简单的。韩国三星在中国西安拥有唯一的内存芯片海外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闪存芯片,12寸晶圆月产能达26.5万,占三星闪存整体产量的42%,占全球闪存市场产量的10%,中国工厂地位可见一斑。韩国一旦加入Chip 4,能承担得起脱离中国半导体生产链的风险吗?而且半导体发展不是靠封锁,而是靠良好的生态,因此韩国媒体对此联盟是否会成立持消极态度。
为了促进半导体发展,去年美国参议院通过250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授权拨款520亿美元加速美国半导体生产与研究,试图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与中国竞争”。今年美国国会众议院还在前不久通过了该法案,预计拨款增加至3500 亿美元,强化美国在制造、研发等多项领域,鼓励美国私营部门投资半导体生产。
除了美国,2月初欧盟也颁发了芯片法案。由于疫情和全球半导体短缺迫使从汽车到医疗保健设备等众多领域的工厂关闭,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一套全面的措施,以确保欧盟在半导体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供应安全、弹性和技术领先地位。欧洲执行副总裁Margrethe Vestager说:“芯片对于绿色和数字化转型以及欧洲工业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应依赖一个国家或一家公司来确保供应安全。我们必须共同努力。这也将使我们的国际合作伙伴受益。我们将与他们合作,以避免未来的供应问题。”
新冠疫情暴露了世界半导体生态系统的弱点,我们共同面临着芯片严重短缺的问题。韩国政府发布了“K-半导体战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确立了“半导体数字产业战略”预投资427亿人民币、我国更是把促进半导体发展写进了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
疫情下中国半导体的稳步发展
中国上海、深圳等也在疫情不回笼的笼罩下受到了影响。上海作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城市,疫情肯定会对其经济产生影响,但在中国“动态”的零新冠战略下,上海采用的模式也体现了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尝试和探索。而且鉴于上海对生产的潜在影响巨大,大多数晶圆厂不会轻易关闭。
上海半导体企业实行“两点一线”封闭式管理防疫生产两不误。上海在4月5日提出,在封控期间,实行封闭生产的企业,员工生活、工作、交通都应在园区(厂区)内,实行“两点一线”封闭式管理,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可以生产经营。目前,上海市多个集成电路企业都按照防疫要求,保持封闭管理,确保生产不受疫情影响。
2022年3月13日,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最新的疫情防控措施,措施自14日至20日期间实行。深圳这一次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同时被暂停的还有深圳相关的电子制造业。众所周知,深圳作为中国的科技中心,拥有包括华为、中兴、大疆等在内的一大批知名企业。
但是事情没有恶化。3月21日起,全市各区有序恢复正常运行,深圳一周实现了对疫情的管控,展现了中国政府对疫情的反应速度,而这也再一次展示了中国市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稳定性。
2021年,全球芯片产业遭遇产能缺货和断供涨价潮。上游芯片断货,下游终端商苦不堪言,年末缓和后,2022年春节后又开始遭遇新一波疫情影响,2月份全球芯片交付时间(指从下单到交货的前置时间)环比增加了3天,达到26.2周,买家平均要等半年以上。
半导体的发展是生态化的,全球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掌握半导体产业的全部环节,各国都是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影响。疫情的反复加速了半导体的发展也加剧了市场的矛盾,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半导体市场乘风破浪,“芯芯”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