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小时前 一条2700亿的赛道,顶级基金却只敢投“卖水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张楠。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我关注虚拟人赛道有一阵子了,上周发现个挺新奇的事儿,有人推了一个知识类数字人,叫“Dr.Yu(宇博士)”。
你问这事新在哪儿?首先表面上看是有人在一众美女IP环绕下,推了个男人IP出来,但男人IP贩卖的不是偶像式的“男色”,不是主打唱歌、跳舞、表演等娱乐功能,而是知识博主定位。也就是说,虚拟人IP的场景,正在延伸到更深层次的需求中。
但反过来,投资市场则有另一个奇景。
人们都知道虚拟人是个大赛道,是元宇宙的入口之一,也有报告测算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但投资案例呢?魔珐科技受到红杉五源软银的追捧,两轮连续融了1.3亿美元,但它却是“虚拟人解决方案服务商”。而反过头看看,IP孵化方向上,唯一令人有印象的就是字节投了李未可。
什么意思?不能错过,必须参与的元宇宙入口,几年后的千亿赛道,为何VC们却只敢投资“卖水的”?是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根本没有信心吗?
先抛个结论供拍砖:
要真正吃到虚拟人红利,IP投资仍然是必由之路,而一些潜在的事实正在发生:
?虚拟人IP正快速渗透入更多场景;
?虚拟人代言、带货、产品周边等变现路径正在蹚出来;
?虚拟人的人格化短期看是商业效率的掣肘,但长期未必如此;
?虚拟人IP正在从“应付账款”变成“资产”。
来吧,我们从看上去最深刻的“人性”问题谈起。
人性是商业效率的敌人吗?
近来被MBTI人格测试刷屏了,据说现在年轻人已经把自己的人格类型,放到社交媒体签名栏,大有种“寻求认可、寻找同类”的意思。
我可太理解这种感觉了,毕竟十几郎当岁的时候,本人的QQ签名一度也是无法直视的画风,而现在知道了MBTI,马上花30分钟做测试,结果是INTP,我很满意。
归根结底,我们之所以在网络中寻求安慰,现实中却越来越多地感到孤独乃至社恐,还是源于陷入了“熟悉的人不理解,同频的人找不到”这种怪圈。
那么试想如果有个人,TA知晓你的所有喜好,了解你的生理状态,说话也符合你的语言习惯,容貌也符合你的审美,甚至可以说是天生为你而存在的,每天在网络上可以随时找到TA,甚至将来还有机会在现实世界与你朝夕相处,你愿不愿意?进一步说,如果TA是个数字人,你能不能接受?
这一天也许很快就要到来了,从外貌特征、语音、动作等外在模块来看,不少市面上虚拟数字人已经难辨真假。也就是说,刨除成本因素,目前建模、驱动、渲染三大底层架构,已经足以支撑相当多场景下,虚拟数字人的实际应用。那么,如果将推荐算法、大数据与虚拟数字人结合,能不能帮你找到这么一个“TA”呢?
这听起来并非关乎技术,反而更像伦理问题。也难怪,技术的进化本质上是源于思想的进化,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打破和重建,这与图灵发明计算机破译纳粹德军密码、爱因斯坦靠相对论打破万有引力,乃至于乔布斯以一己之力,驱动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你很难用单纯的技术或科学去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进化。
之所以提出这个TA,我主要想表达两点意思:
一是如果进入元宇宙时代,不管是虚拟数字人进入现实,还是人的虚拟化,未来一定会遇到类似的伦理问题,提早开展思辨有助于思想解放;
二是不少分析机构都对虚拟数字人进行了发展规划和数据预测,虽然投资中这是必不可少的判断标准,但具体到产业和场景上,还是不要预先设限为好,毕竟搁十年前,估计没人能想象现在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
回到现实,我们能看到虚拟数字人正在大规模、成批量地“入侵”在线世界,在不少具体场景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应用,但如果谁提出让他们做个MBTI性格测试,就有些扯淡了,因为他们都未具备真正的人性,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性格,就算有也是导演、编辑、策划、文案的,是集体的,不是个人的。
比如柳夜熙,2021年12月正式上线抖音以来,共收获点赞上千万,可谓大受欢迎,在其推出的5集“地支迷阵”短剧中,虽然包裹着诸如电车难题这类人性探讨,但你很难在短短的几分钟中看到实质性的观点,最终都是要为其目的服务,即如何让受众更容易接受这样一位凭空而降的虚拟人物。
因此商业通常都是打着人性的旗号反人性的,反人性不是一种贬损的说法,人性也不一定就是褒义词。我们理解中所谓充满人情味的东西,比如街头巷尾的脏馆小吃,早晚被连锁餐饮取代;烟火气的菜市场如果没有相关政策,可能敌不过社区团购,更不用说报刊亭这种已经是上古时代的产物。
因此,人性只是商业效率的敌人而已。
但他们是暂时的敌人,还是长期的敌人?
从“应付账款”变成“资产”的逻辑
量子位在《2021年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认为到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上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让虚拟数字人底层技术,从建模精度、容貌细节、形态动作等不一而足,精细度自然与成本成正比,以柳夜熙短剧的内容质量,单集制作费用高达“百万元”级别。
量子匠星CEO王博轩告诉我,目前虚拟数字人产业链非常零散,由于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因此产能也比较紧张。
以量子匠星最新推出的首个知识类数字人“Dr.Yu(宇博士)”为例,据悉,其制作团队为影视制作班底,包括曾就职新加坡卢卡斯电影公司与上海东方梦工厂等公司的动画与特效团队,此前也参与《星球大战》动画、《prime rose》动画电影、《功夫熊猫3》等角色的开发,因此才能较好地实现超写实风格。
因此也不止虚拟数字人,其他如电影特效、游戏CG动画等诸多产业,都是这些上游公司的目标客户,例如数字王国就是北美最大的影视特效公司,在北京的分部。
中游的公司为虚拟数字人注入“灵魂”,其核心在智能、交互、动作捕捉等,当然也催生出了不同技术路线,比如由于表情、姿势识别精度的提高和算法的进步,成本的降低,目前市面上大多的虚拟数字人,均采用真人动作捕捉技术,而单纯通过AI拟真距离突破技术临界点还有一定距离。而百度、微软小冰、科大讯飞等老牌企业,则主要应用在交互的智能化领域,具备多行业通用性。
不论如何,诸如建模、渲染、动作捕捉等中、上游“卖水”的初创企业,自然是科技流风投追捧的对象。4月6日,虚拟人解决方案服务商魔珐科技,宣布连续完成B/C两轮融资,总金额1.3亿美元。其中,B轮融资由清新资本和锦沙资本联合投资,红杉中国和五源资本连续三轮追加投资;C轮融资1.1亿美元由软银愿景基金2期和某知名战略投资机构联合领投,北极光创投、指数创投跟投。
相比之下,IP孵化运营简直是丢了虚拟数字人的脸面,明明无论去哪个平台,接触到的都是这些已经孵化的虚拟数字人,但你甚至没法将他称作一个赛道。
就在虚拟数字人已经如此火热的情况下,公开渠道也鲜见这类IP孵化、运营企业相应的融资消息,我印象中上一次比较出圈的,还是今年初字节跳动投资的“李未可”。
安信证券的观点很有意思:
1、上一轮IP孵化的商业逻辑,就像是“应付账款”,这一轮则变成了“资产”;
2、IP由“高高在上”的“媒体逻辑”,走向“平权”的“社交逻辑”;
3、IP两极分化会更突出:世界范围内有庞大世界观的IP、细分领域有影响力辨识度的IP;
4、IP的影响力必须被呈现得更加表象化、具象化,如视频、AR/VR。
第一个观点其实就解释了这个问题:为何这轮虚拟数字人投资火爆,却没有IP孵化什么事儿?
首先此前一轮的IP投资热,刨除追风口的因素,基本的投资逻辑是,运营公司拿别人的IP来赚钱,属于负债,提高了杠杆率,是典型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这一轮呢,变成资产了,自然就要变”重“,从虚拟数字人的制作到运营,哪哪都要花出去真金白银,还不一定沉淀得下来,是典型的”差赛道”。
这里我们先不谈虚拟人IP孵化到底有没有投资价值,所谓中上游的技术类公司,就一定值得投资吗?
也不尽然,在《刚开年,这个赛道融资已近百起,VC投入2500多亿》中,盛景嘉成投资人刘迪谈到,“要么是做游戏失败的团队,要么是做影视失败的团队,看到赛道热了,一窝蜂涌进来,但多半都没有认真做。道理很简单,赛道热、资金多,哪怕没有过硬的技术,先入局占位就有成功的可能性。”
今日资本徐新也曾明确表示,“看过太多的优秀人才在平庸的生意中痛苦挣扎,好赛道比好创始人重要。”
再结合安信证券的第三个观点,我认为相比于上游和中游的技术类企业,数字虚拟人的IP孵化仍然存在机会。
王博轩透露,Dr.Yu宇博士上线当天,量子匠星就敲定了天使轮的首家投资机构。新一轮入场的资本,对于数字虚拟人赛道IP的投票也正在展开。
新的视角与观点
目前多数的数字虚拟人IP孵化、运营公司,都是由此前的真人MCN公司转型,或至少有相关经验,所谓“世界范围内有庞大世界观的IP、细分领域有影响力辨识度的IP”,柳夜熙显然要做的是前一种,你可以细品一下电影明星与网红的差别,在小红书爆火的AYAYI,则是偶像养成的思路;后一种则是不同领域的KOL,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潜藏着机会。
而且虚拟人在MCN行业能迅速风靡,存在如下行业共识:没有道德风险,不会“塌房”;没有合约风险,火了也跑不了;第三可以无限授权,不受时间、场地等限制;最重要的是,虚拟人没有没有商务分成(IP授权类除外)。
王博轩认为,刨除银行客服、电视主持、手语主播等特定场景下的服务型虚拟数字人,按照目前短视频MCN的逻辑,一共分为两条大的赛道:剧情和口播,口播没有剧情演绎,没有场景变化,所以虚拟人最先覆盖的场景,就是时尚美妆和知识类。
王博轩坦言,推出Dr.Yu(宇博士)自然有数字虚拟人大火的因素,但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其多年的知识类MCN运营经验,其运营的“黑匠传媒”旗下拥有视频号的多位财经头部博主,而能否运营好虚拟数字人,主要依靠三点能力,内容、技术与营销(品牌)。
技术支撑起虚拟数字人的“皮囊”,不止是单纯的容貌拟人这么简单,形象能力、表达能力、感知交流能力都要达标。
内容方面则是“思想”,比如“梅涩甜”以虚拟数字人的新奇视角说脱口秀,无疑会带来新的观点和思辨精神,宇博士将通过短视频、与高校联名虚拟授课等剖析元宇宙与数字经济。与此同时,Dr.Yu也立足于现实,通过经济政策、行业动态等解读,输出来自于元宇宙的观点。
因此我认为,重要的不在于他们说了什么,而是这种视角和行为本身就会带来前文所说的“思想的进化”。毕竟如果只是具备持续地输出优质内容的能力,别说虚拟数字人了,说句不好听的,你就是放条狗上去也有些价值,但这些都是一个优质虚拟数字人MCN机构的下限,核心在于具备万物虚拟,也就是元宇宙的思想。
品牌与营销能力则是实现商业化最重要的条件,一位短视频MCN从业者认为,AYAYI从容貌来看无疑是业内顶级,但很可惜是多数是静态图片,从专业角度来看无疑是属于“换头”流,能走“偶像路线”拿到诸多大牌商务,无疑是靠着一流的营销能力和背后资源,这点从其刚出道就与陈伟霆合影即可见一斑,但如果不能“动起来”,如真人偶像般吃粉丝经济,恐怕不会持久。
王博轩告诉我,未来所有现实对应细分类别的赛道,都有可能出现相应的虚拟数字人,数字人毋宁说是所有出镜者的延伸,当某一天虚拟数字人变成了另外一个集体,元宇宙世界才可能真正降临,对于Dr.Yu的创作团队而言,不仅要输出专业知识,更要传达元宇宙背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除此之外,对于企业品牌客户的定制服务,以及已经打造出来的IP影响力转化为服务型与陪伴型的数字人硬件产品,也会让元宇宙加速“落地”。
虚拟数字人是面向未来的叙事
可以说,虚拟数字人是面向未来的叙事,人们对其感兴趣,是因为很多先知先觉的人对它感兴趣,归根结底是还对未来感兴趣,而一旦我们都认可了虚拟数字人,那么就可以很轻松的启动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那么,虚拟数字人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在Roblox的元宇宙八大要素中,Identity(身份)是最重要的一环,毕竟如果连“我是谁”和“你是谁”都不知道,游戏也就没法进行下去。遵循着这个思路可知:虚拟数字人必然与人在元宇宙里的身份有关。
如果你认同一个观点,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存在于这个社会,会发生必然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关系,那么虚拟人如果要存在于元宇宙,就必然与进入元宇宙的人产生社会关系,所以我们不妨再循着人的思路,来看虚拟人与现在以及未来的我们之间,有可能的关系是什么。
或者进一步说,虚拟人到底能提供什么价值?
首先是连接。
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品牌等,你可以把虚拟数字人想想成一个具有智能的NPC。我记得京东在狗年的时候,曾经发布过一条动画短片,制作很精良,乃至于社交平台经常出现“狗东”的称呼,当然这是爱称,当你想到这条狗的时候,自然会启动与京东的联系。
所以我强烈建议京东立马启动“虚拟数字狗”的项目,为未来做打算。
那么各类企业推出的虚拟数字人,在形象上能够与用户或客户形成更好的连接吗,我认为对于此前没有这一角色的企业来说,必然是有效果的。比如看到“小诤”你就会想到中国航天,虽然AYAYI不是专属,你也有可能会想到阿里巴巴。
第二是能否提供增量信息。
如前文所述,重要的是能否如梅涩甜或DR.Yu一般,拥有有全新的视角和观点,从而演绎出源源不断的新内容,这不光是智能与否的问题,考验的主要是团队背后的内容能力。
现在很多银行、电视台等机构,都推出了自己的虚拟客服、虚拟主持人等角色,如湖南卫视的“小漾”、浦发银行的“小浦”等,如果只是如现在的智能客服一般,或者干脆只凭借姣好的面容卖个萌,那就仍然只是在连接层面解决问题,没有增量信息,如据钛媒体报道,《你好星期六》这个由数字虚拟人主持的节目,热度就逐渐下滑。
最后,就是关怀。
有个让我印象颇深的社会事件,2020年时,一位60多岁的大妈刷短视频迷恋上了“霸总”靳东,声称已经视频对话确认他的心意,为了和这个假靳东在一起,花了不少钱不说,还与老公和子女都闹翻了。
这简直是大型荒谬现场,但不得不说,陷入“占有”心态的人都不能以常理度之,就如同许多偶像的粉丝一样,一旦陷入这种“占有”心态,是不允许有一点污秽和怀疑的。
回到虚拟人,前面所谓连接与增量信息,都只是商业层面的考虑,真正能体现数字虚拟人价值的,还是在于人性的关怀。实现起来难吗?看起来不难,小冰的各种虚拟数字人都能画画、作诗、发朋友圈了。试想如果靳东有虚拟数字人,只要给钱他或许真的会给你打电话,如果《斗破苍穹》的萧熏儿和萧炎有虚拟数字老师,现在的小学生们也许连早恋都省了。商业虽然短时间屈从于效率,做了人性的敌人,但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性关怀,成为时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