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时前 谁是上海滩投资人顶流,不言自明了吧?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中网,作者:张楠。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这几天大家心情都压抑,今天讲点开心的话。我来旗帜鲜明地、正能量地夸夸徐新女士,当然,人家“住什么房子,家里什么背景”我不关心,本文仅从投资的业务角度讲,起因当然就是昨天投资女王在微信上抢面包的事儿。
我第一个论点是如下问题。
当投资人提起自家公司的时候,他(她)倾向于说些什么?
两位美国人类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采访了一些投资经理,结果发现他们普遍倾向于讲述有关公司成立及其价值观的故事,而话题往往集中在创始人身上的特质,比如彰显非凡的勇气、远见等故事。
虽然这样的叙事方式,多半是为了打破沉默后引出自己,但你很容易能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自家创始人经历丰富,特别是话题度高,这对员工来说是个不错的事。在投资圈,经历丰富的人不少,但能引发跨圈层关注的,着实不多,尤其是没有什么主动公关,也并非负面新闻的情况下。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徐新算是投资圈的另类,谈资最为丰富,这么多年,我是没遇到过其公关或市场团队,而徐新不仅坐稳“风投女王”宝座,而且在show up上,热度丝毫不输顶级的男性投资人,尤其是,徐新的风评一直不错。
随便数一数吧,在我印象中徐新大概有如下Title:
今日资本创始人、中国第一批风险投资家、风投女王、“捕鲸派”代言人、首富收集控,巴菲特价值投资信徒、娃哈哈网易京东美团点评背后的女人,圈内顶级叙事能力者……
每个Title都段位很高,但谁又能想到,“女王”在上海目前的防疫情况下,群里团个面包都能引爆全网,顺便刷满好感度,这操作简直太IMBA了,不服都不行。难怪某位不愿具名的“投资圈隐形KOL”评价:谁是上海投资人的顶流,今天一个群聊买面包截屏,立马证明。
这话怎么理解?答案是投资在投资之外,意思是除了本身的专业能力,这话更是对徐新顶级叙事能力的肯定。用高瓴资本张磊的话说,叙事是建立同理心的桥梁,而同理心能帮助投资人,在更大的格局上获取与未来对话的可能。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叙事的传播原因,比探究事件的真相更加重要,因为真相只有一个,衍生出来的理解却是千变万化,因此能让全网关注又产生共识的突发事件,都非常值得研究。
以我10多年媒体+公关从业的经验来看,那些主动策划或意外火爆的传播事件,最根本的都是对人现实处境的探讨,而教科书中诸如公关5W传播原则、4P营销理论等等概念,只是给出一个执行的框架,告诉你哪些因素不可或缺,更多时候只是忽悠甲方和老板的专业术语。
如果我开启上帝视角,在当下上海防疫的特殊时期,徐新这一句“谁能把我拉到团子面包群”时,未必能想到自己能引发舆论的关注,如果非要找个理论支撑,那么已故广告营销大师叶茂中的“冲突”营销,或许可以解释一二,而种种的“冲突”,都是现在急需的“正能量”。
第一层,身价百亿的风投女王,在隔离的日子里也成了家庭主妇,得为一家老小的吃喝操心,乃至于还得亲自去找门路团购牛奶面包,这种巨大的反差瞬间让我有种新奇感,进而使我有种与女王对齐的错觉,对我,这是阿Q式的正能量。
第二层,细细一想,徐新此前投资的京东、美团、叮咚买菜、永辉超市、兴盛优选,每家都有生鲜配送业务,为什么徐新没有在一开始就主动找到相关创始人,寻求他们的帮助,而是亲自下场做起了Dirty work?这叫“平亿近人”的正能量。
第三层,徐新每天4点开始抢菜,公开渠道也没有听到抱怨,一位身在上海的投资人朋友说,“我每天6点才起来抢,抢不到就哇哇叫,人顶级投资人4点就起来抢了,这就是差距”,至少说明叮咚、盒马等并没有为股东等人士开启特殊通道,套用一个时髦的词,挺ESG的正能量。
第四层,最近上海魔幻的事情不少,什么豪华小区比拼团购食材,爱马仕、LV给VIP送大礼包等不一而足,敏感而一触即发的阶级对立舆情,被掩盖在疫情紧张的氛围下。而徐新显然属于VIP中P,没准早就达成了集齐顶级黑卡的成就,却还在为面包和牛奶奔波,最后再完美地发个朋友圈,解释原因、摆正姿态顺带展望未来,这不就是我想象中,高端人士应有的人设吗?这里再插一句,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借徐新的事情渲染阶级对立,建议直接拉黑保智商。
所以我认为正是这四点“冲突”的正能量,引爆了这次舆情传播。
那位问了,徐新就一定是个小白兔吗?如果腹黑一点去猜测,在解决了自己面包牛奶的问题后,徐新给叮咚买菜CEO梁昌霖称赞加感谢的私信,很快就流出了,因此万一是女王一手策划了这次传播,只为了把手里的Portfilio广而告之呢?
首先,我认为策划的痕迹并不明显,而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主动策划,那也无伤大雅,此前也说了,有时理解叙事的传播原因,比探究事件的真相更加重要,再者大家都是成年人,讨论动机更没有意义。
比如前阵子,网友因质疑丁磊的议案,而遭到撤稿函威胁后,丁磊亲笔信回复该网友回应争议的做法,就受到一致好评,你会去猜测丁磊是否有不忿的情绪吗?没必要,只要丁磊不把政协委员的身份摆出来,以平等的姿态出来对话,这个态度摆出来就够了。
真正不那么高明的做法是什么?我的编辑董老师在《那位宣称不投“病毒共存”的投资人挺幽默的》一文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以岌岌可危的公共话题,炫耀自己所谓的非共识独立思考,不仅没有任何事实上的好处,只会给人带来智商被摩擦的不适感。”
这种个人叙事能力,虽然没有很多企业传播策划如特技表演般的华丽,但却如老木工师傅熟练的榫卯技术,信手拈来,大巧无锋。
比如在一次36氪的采访中,徐新讲述了一个她在大雨中,冒险开车帮助瓜子二手车创始人杨浩涌挖人的故事,整体娓娓道来,主线分明、节奏紧凑,很有生命力,媒体向来偏好隐秘事而由小见大,一个这样的故事,经徐新口述出来,不比干巴巴的说投后赋能要强得多吗?
这次更是了,我倒要问一问,VC现在拼投后也卷得不行,思路全是一上来就建团队,码人头,可是哪家VC的投后团队能在当下这个时刻帮企业做到这种传播?徐新偏偏就做了,还是单枪匹马地做到了,既有前面说的四个层次正能量,又回应了社会关切。往小了说,这是在细微中审时度势的能力,往大了说,是个人与时代同频的叙事能力。
我们说传播这些年的进展有两方面,一是这个世界不断变化,更复杂的媒介、技术、渠道随时冒出来;另外人自身的认知也在随时进化,这种进化也受环境影响,偶有上下但方向我认为总体是稳定的,比如更自由、平等、法治等。像徐新这次,不就满足了人们对平等渴求吗?
所以不管你再怎么认为徐新是策划的也好、无意的也好,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就摆在那里,不由得不相信它。至于要不要把这些虚无缥缈却真实存在的东西,重新置于自己的关怀底下,开始认真地思索它、描绘它、理解它、使用它,这取决与诸位要不要参与这场关于未来的叙事。